摘要:在雕塑創作中, 無論是黏土、石頭、木頭還是金屬等,所有的材料都是自然力量的表達。每一種材料都有其各自的特征和表現力,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價值和意義。而泥是地殼的一部分,是一種格外經得起天氣考驗的材料,加上火的萃煉,可以清晰地記錄下雕塑家們的表達方式和思想感情。
關鍵詞:雕塑材料;黏土;成型方法
在雕塑家手里無論是泥土、石頭、木頭、金屬還是塑料、混凝土、水泥等各種材料都是生動的,雕塑家們運用自己的雕塑能力和創作思維把原本單純的材料創造成有生命力的作品,賦予其新的含義傳達給觀者,為這個世界增添不一樣的色彩。一種好的雕塑材料應該同時具備兩個傳統的品質:成型性能和耐久性能。泥是地殼的一部分,是一種格外經得起天氣考驗的材料,加上火的萃煉,可以清晰地記錄下雕塑家們的表達方式和思想感情。許多能夠印證史前文明的文化遺跡幾乎都消逝了,除了幾塊泥土物件的殘片,當這些物件被重新組構時,它們向我們訴說出許多制造它們的人們的生活和風俗,它們也告訴我們一些關于泥土自身的性質。
一、黏土的種類和特征
黏土的種類是多種多類的,有粗陶土、耐火土、高嶺土等。每一種泥都有其獨特的性質,粗陶土是一種較蓬松的土,透氣性強,燒成溫度在1200℃~1300℃,如約翰·梅森先生的《黑浮雕》,正是利用粗陶土的可塑性、多孔性以及泥土粗糙感來制作的,這件雕塑是分塊制作完成后安裝在鋼結構上,用螺栓固定在墻上,彰顯出粗陶有力,堅實和粗狂的肌理。粗陶在剛從窯里取出時,呈現出一種溫暖自然的特質,每一種經過燒制的泥土,都是許多種完成的效果的絕佳潛在基礎。耐火土由于自身具有穩定性和極高的熔點,現常被用作搭建窯爐的耐火磚材料。高嶺土是景德鎮制瓷主要的原材料,首先先明確一個定義,高嶺石的晶體化學式為2SiO2·Al2O3·2H2O,其理論化學組成為46.54%的SiO2,39.5%的Al2O3,13.96%的H2O(這個水是結晶水)。單獨用高嶺土燒不出瓷器,因為高嶺土想燒成瓷最少需要1700度以上的高溫,正常的窯爐是達不到這個溫度的,所以需要往高嶺土里添加能降低它燒成溫度的物質,主要是添加鉀長石,石英等,高嶺土主要是提供陶瓷坯體配方所需要的可塑性的。
二、對成型方法的理解
泥塑有許多手工成型方式:泥條盤筑、泥板成型、注漿、拉坯等,成型方式多種多樣,不論使用哪一種制作方法,都可以制作出一尊大的雕塑,每一種都有不同的效果。泥板成型其優勢在于可以保障每塊泥板的厚度,這樣的形狀無論是干燥還是燒制起來,都要比厚度不同的泥板更加的安全。泥片成型和泥板屬同一門類,而相異之處則是它所展現出的形象效果沒有泥板成型的那種凝重、質樸,它仿佛立于規則之外,顯得更加活潑、靈動、充滿生命力,談及此處,現代陶藝風格民族化的拓荒者——姚永康老師的《世紀娃》系列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它充溢著靈性,輕松自如。在形式上打破西方雕塑要求形體寧方勿圓、精準概括等一般的概念與原理,大膽創造性地采用中國白描的勾勒和大寫意的潑墨手法,以娃娃與植物、生物為載體,拋棄模具,通過泥片卷塑成型的方法,強調人性、泥性,并在這種創新的配景方式瓷雕上大量重復地施以影青釉,不僅加強了青釉變幻流淌的動律感,還使宋代以后就沉寂了的青釉又重新回歸陶瓷雕塑藝術舞臺。
拉坯和注漿成型在現代也成為了純藝術品創作(不考慮市場效益的創作)的媒介,但就它本質和市場效益來說,用于生產還是占據主流地位。在生產方面,拉坯存在的優勢就是器型多樣化,每個陶瓷雕塑作品都能保證自己獨特性,而注漿坯更適合大批量生產,適合數量大、交貨期限比較短的大生產訂單。以上是陶瓷雕塑材料藝術探索中常見的成型方式,在當代的藝術創作洪流里,會有很多其他的、較為新穎的、極限的表現方式,但歸根溯源還是在以上這些成型基礎上的拓展與創新。
三、小結
在對以上的觀點進行了闡述后,筆者認為在以黏土為媒介進行創作的同時,對泥性的理解也是能讓作者在創作時感悟作品表現真諦的很直觀的因素,這里再次提及姚永康老師,他的人物、動物題材的作品多運用到卷塑法,這一手法很考驗對泥性的把握,也正是因為他對泥性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才讓同輩和晚輩們看到了如此惟妙惟肖的佳作。
在雕塑創作中, 材料對于雕塑的空間層次、形體色彩、整體形象等多方面都產生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價值和意義。就黏土而言,它所承載的不僅是形體的語言,同時,它又能在烈焰中重生,展現出更為之絢爛的一面。它們始終都承載著作者的思想情感,表達出作者的藝術觀念。
參考文獻:
[1]威廉·塔克.雕塑的語言[M].中國民族美術攝影出版社,2017.
[2]奧利弗·安德魯.現代雕塑家手冊[M].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黨鑫靜(1995.2-),女,漢族,籍貫河南省許昌市,碩士學位,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專業為美術學,研究方向為雕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