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像記錄和傳播民族文化的方式已經越來越多地使用到人類學和民族學的研究中。現面臨著視聽單一,趣味性不強,傳播影響力不足等問題;研究者應尋找問題之癥候,思考解決之途徑。筆者認為人類學片在創作理念上要追求客觀真實的記錄;方法上要借鑒故事化敘事;表現上要體現視聽藝術化。拓寬民族文化的影像記錄與傳播途徑,幫助當代中國民族文化更加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關鍵詞:當代民族文化;影像記錄;傳播手段;傳承與交流
一、前言
麥克盧漢“地球村”的預見早已變成現實,在全球化的今天,國家與國家或民族與民族之間頻繁的交流而相互影響,形成一種文化的碰撞與融合。而影像是一個文化的載體,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影像承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與其他傳播形式相比,電影是最直觀和引人入勝的,最容易跨越文化和國界的壁壘”。因此,通過影像可以達到各民族跨文化的交流、融合或碰撞,實現影像的跨文化傳播。
二、當代民族文化傳承面臨的危機
當下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輕人本來就是在讀圖、看動畫片中長大的,視覺沖擊力、視覺快感成為他們對影像與生俱來的要求,也成為他們思維的一種重要方式和特點”。
當下的中國雖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中國在跨入后現代文化的進程中,并不落后于西方,國人在商品世界的引誘下追求著超前消費,功利化追求成了人們至上的目標,物質享受也就成了人們飯后茶余的談資。但當下中國在物質總量上又無法和西方相比,因此中國當下的年輕人在過度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換來的卻是精神的過度空虛。我國當代民族文化的影像記錄與傳播越來越受到研究人員的重視,只有自信的宣傳我們的民族文化,才能讓我們的民族在世界上有更多的“話語權”。
三、影像記錄民族文化的表現
紀錄片中早已出現“民族志紀錄片”和“人類學紀錄片”。1898年,英國學者哈登在對托雷斯海峽土著居民進行田野調查的時候就首次使用了盧米埃爾攝影機拍攝了一批影像資料;1922年羅伯特祎弗拉哈迪在加拿大拍攝了《北方的那努克》,該片被視為紀錄片歷史上的開山之作,也被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視為首部人類學片。
影視人類學作品也稱為人類學片,20世紀50年代在我國出現。當時學術界意識到僅從文字記錄中很難完整而真實地解讀民族的社會文化現象,而形象化的影視資料可作為補充,于是影像也就成了調查研究的一種方式。1988年,影視人類學這一術語出現在于曉剛的《影視人類學的歷史、現狀及其理論框架》一文中,標志著影像記錄民族文化進入新紀元。
四、當代民族文化的影像記錄與傳播價值
影像以視聽語言為表現手段,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遞信息。電視、電腦、智能手機等終端是當下最盛行的大眾傳播媒介,也最適合充當民族文化傳播的載體,影像可以依托上述任意一種大眾傳播媒介進行傳播。影像記錄、保存、傳播和傳承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實用價值。
(一)影像記錄是民族歷史文化的檔案館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通過攝像機對民族文化進行同步、連續性的記錄,以達到保存、傳播和傳承本民族文化的目的,影像藝術的時空性決定了影像記錄具有歷史價值。歐陽宏生指出,“凡影像記錄都具有文獻性,把現在的事實記錄下來,就是明天的歷史資料。”國外學者的《北方的那努克》就是愛斯基摩人民族文化的歷史記錄。因此,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可以用影像建立起民族歷史文化的檔案館。
(二)影像記錄是民族文化收集和研究的樣本
影像所記錄的民族文化可以作為有關民族文化研究的樣本,影像資料也被人類學和民族學研究者視為極佳的研究文本。研究人員在進行調查時,除了使用民族志文本、田野調查等方法外,每到一處都會用攝像機進行真實記錄,純粹的原始素材是真實的民族文化寫照。此間,影像便成了研究的樣本,且不受時空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反復研究。
(三)影像記錄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交流
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交流至關重要。一方面要傳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加大傳播覆蓋面;另一方面也要借鑒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求同存異,永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影像對民族文化的真實記錄,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播,人們通過影像識別并自覺學習和傳承本民族文化,同時了解和接觸其他民族的文化,當人們思考不同民族文化的時候,民族文化便處于一種交流狀態,增強了本民族文化活力和生命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影像記錄民族文化在人類學和民族學研究中是大勢所趨,許多學者紛紛拿起攝像機,自修影視學,服務于民族文化研究。有理由相信,人類學片在民族文化的記錄、保存、傳播和傳承中將起到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子丹,魏榮.人類學片:記錄民族文化的影像檔案[J].業務研究,2010(2):40-41.
[2]歐陽宏生.紀錄片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田蓉蓉,長江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