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山廟碑》為東漢延熹八年(165)所刻,碑文內容為記敘周至漢間歷朝祭西岳華山的祀典弘農太守袁逢、繼任太守孫璆主持重修西岳華山廟之事。其碑額篆書字體麗婉多姿,靈而不亂;碑文隸書字形方整卻不顯拘泥,富于變化而不躁媚,筆劃肥碩豐潤,而絕無拙笨之氣。
關鍵詞:東漢碑刻;漢隸;阮元;華山廟碑;漢代樹碑立傳風
一、《華山廟碑》簡介
《華山廟碑》,全稱《西岳華山廟碑》,又稱《華山碑》《漢延熹西岳華山碑》《西岳華鎮碑》等。東漢延熹八年(165)所刻,碑文內容為記敘周至漢間歷朝祭西岳華山的祀典弘農太守袁逢、繼任太守孫璆主持重修西岳華山廟之事。據《金石萃編》載,華山廟碑原石高七尺七寸,寬三尺六寸。碑額篆書二行六字,碑文隸書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此碑原石立于陜西華陰縣華山西岳廟中,華山廟碑原石毀后,錢寶甫、阮元等人又先后重摹刻碑,置于重修的華山廟中,高254厘米,寬119厘米。凡22行,行37字。
二、關于《華山廟碑》被毀的記錄
有關碑毀之說現存三種觀點:其一,據明郭宗昌天啟元年(1621)跋云:“余家華下,近百年前有客訪其石,已毀。”據此,可知明嘉靖前已毀;其二,據明趙崛《石墨鐫華》云:“此碑嘉靖中猶在,一縣令修岳廟石門,視殿上碑題,皆當時顯著,恐獲責罰,此碑年久,遂碎為砌石。”;其三,據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云:“碑舊在華陰縣西岳廟中,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碑毀。”。當今業內公認施安昌在《漢華山碑題跋年表》所載郭宗昌所云嘉靖前碑毀說最為可信。
三、歷代書法家對《華山廟碑》贊譽
此碑為東漢隸書杰出代表,歷代書家于此碑不吝贊譽之詞。
王弘撰跋云:“漢隸之失也久。文衡山尚不辨,其余可知。蓋辨之自胤伯先生始,先生藏帖甚富,華岳碑海內寥寥不數本。此本風骨秀偉,鋒芒如新,尤為罕見,先生寶之有以也。先生于書法四體各臻妙,其倡明漢隸當與昌黎文起八代同功。或云先生豈能作哉?能述耳。嗚呼!秦漢而后,詎唯作者難,正善述者不易也。”(據《砥齋集》卷二錄);朱彝尊跋云:“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鴻都石經》《尹宙》《魯峻》《武榮》《鄭固》《衡方》《劉熊》《白石神君》諸碑是已。一種流麗,《韓敕》《曹全》《史晨》《乙瑛》《張表》《張遷》諸碑是已。一種奇古,《夏承》《戚伯著》諸碑是已。唯《延熹華岳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翁方綱跋云:“此碑上通篆下通楷,借以觀前后變割之所以然,則于書道源流最易見也。”;汪喜孫跋云:“是碑在漢人八分書最為險勁,已開魏碑之先河。”呂世誼道光十七年(1837)跋:“發筆收筆處洵是唐人所祖,若其積健為雄,藏骨于肉,斷非韓(擇木)、史(唯則)諸家所及,故尤足尚。”;楊守敬《激素飛清閣評碑記目錄》:“自朱竹垞極力嘆賞,推為漢碑第一,后儒群起而稱之,遂有千金之目。反令《婁壽》《劉熊》未堪比價。其實不過與《百石卒史》相頡頏,亦未為絕詣也。”又評《孔廟置百石卒史碑》:“是碑隸法實佳,翁覃溪跋云:‘骨肉勻適,情文流暢,誠非溢美。但其波磔已開唐人庸熟一路,史唯則、梁昇卿諸人未必不從此出。”;康有跋云:“華山碑后世以季海之故,信為中郎之筆,推為絕作。實則漢分佳者絕多,若華山石碑實為下乘。淳古之氣已滅,姿制之妙無多,此詩家所薄之武功、四靈、竟陵、公安,不審其何以獲名前代也。”
《華山碑》原石拓本傳世甚少,其中著名的有四種;其一,長垣本,因明代長垣王文蓀藏得名,后因商丘宋犖獲得又稱商丘本。此本字最完整,現存日本中村不折家;其二,小玲瓏山余本,又稱順德本,因清季順德李文田家藏而得名。又因清初在揚州馬曰璐小玲瓏山館,故稱小玲瓏山館本明清間此本先后被仁和金農和江都馬曰璐收藏1971年歸香港中文大學,較長垣本字損處少,惜中缺兩開,計九十六字,現存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其三,華陰本,又稱關中本,明代陜西東肇商、蔭商兄弟所藏,后歸華陰王弘撰藏,故得名,此本題跋最多,現存故宮博物院;其四,四明本,明時寧波豐熙萬卷樓與范欽天一閣曾藏,寧波古稱四明,故得此名。1975年歸故宮博物院收藏,此本特點是全拓整幅,可窺全貌。
《華山碑》流傳有序,觀拓題跋多達三百余人,此于碑帖史上少見,由此可知其藝術水平之高絕非泛泛。碑末刻有“監督水掾霸陵杜遷市石”“書佐新豐郭香察書”“刻者穎川邯鄲公修”等字,由此可知書者應為郭香察。細觀碑文,辭藻華麗,引經據典,詳贍凝練,實為漢代文學之杰出作品。
參考文獻:
[1]俞豐.經典碑帖釋文譯注[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
[2]王鏞.中國書法簡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傅如明.中國古代書論選讀[M].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4]上海書畫出版社.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5]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M].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6]施安昌.漢西岳華山廟碑紀事[J].中國書法,2012(02):62-69.
作者簡介:招日瑞,嶺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