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
摘要:進入新時期以后,綜合素質越來越成為個人發展的衡量標準,而美術素養則是評定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指標,因此我們國家在進入21世紀以來,大力發展美術教育,培養美術人才,為個人美術素養的提高奠定了基礎。在基礎美術教育領域,我們致力于學生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的提高;在高等美術教育領域,我們學科細化,注重專業能力的培養。但在這種高速發展的階段,我們的美術教育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本文將從基礎美術教育以及高等美術教育兩個板塊,來探討中國美術教育的現狀。
關鍵詞:美術教育;學科;關鍵問題
一、引言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由此同時,教育領域也進入了跨越性發展的時代。進入新世紀以后,世界經濟、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巨大進步,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原有的教育體制、教育理念以及學科結構,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下的教育需求,這也促進中國教育領域的改革與發展。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國的現代教育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美術教育領域也有著不俗的成果,比如教育部提出的圖像識讀、 美術表現、 審美態度、 創想能力和文化理解五個關于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為美術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思路的引導。當然,中國在美術教育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值得讓美術教育學科工作者,對如何讓美術真正成為推進國家建設和個人綜合素質發展的強勁動力,進行深度的思考。
二、基礎美術教育
美育是人在全面發展當中的重要一環,而基礎美術教育則是奠定每個人美術素養水平的必然過程。在基礎教育課改之后,當下的基礎美術課程,漸漸地從以技能為主的教學理念,轉變為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激發學生的美術創造能力。同時,在社會層面,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美術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經過美術教育課程改革之后,尤其是近幾年,在體制內的中小學美術課程變得多種多樣。比如將增加美術素養拓展課,讓學生根據興趣或特長,自主選擇美術類課程,增加了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多樣化選擇,同時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對美術課程的興趣。再比如鼓勵學生走出枯燥的學校教室,進入博物館,讓學生走進真實的藝術環境,去切身實地的感受藝術氛圍,更加直觀地去欣賞或者理解美術作品,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近年來,在傳統文化回歸校園的呼聲下,相當一部分學校和地區,也大力將中國畫、書法、剪紙等課程推廣開來,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還有些學校同時也會把當地的文化特色植入美術課程中,讓美術課堂同學生的切身生活緊密聯合,激發學生對美術這門學科的興趣。凡此種種的新時代美術教學方法,使基礎美術教育更加科學,更加多樣化。高中時期的美術課程則注重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同時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更多的高考生選擇以美術為特長,側面提高了高校學生美術專業能力的整體提升。
基礎美術教育經過十余年的現代化發展,已經成為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的必要階段。基礎美術教育行業也日漸成熟,成為推動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但在這種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也誕生了很多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值得美術教育從業者的關注。比如在中小學階段中,學校因為國家政策的引導下,以及社會壓力下,在沒有充分考慮到學校及學生實際情況下,舉行一些面子型的美術展覽、活動,造成學生課業壓力大增,并且嚴重削減了學生對美術的興趣,這是得不償失的。在校外,各種美術機構令學生家長眼花繚亂,其中不乏一些不夠專業、不夠正規的美術培訓機構,打著激發學生創造力、開發學生思維的旗號,吸引學生家長報名,最后卻收效甚低。同時,各類型考級機構層出不窮、名目繁多,讓學生增加了應試壓力,真正對學生的美術專業素質的提升卻沒有太多幫助。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美術教育高速發展的今天,也面臨著上述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無疑會制約美術教育行業的發展,而如何讓解決這些問題,是美術教育從業者需要思考并且改進的。
三、高等美術教育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等美術教育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代。當然,針對這種情況,中國的美術類高校以及綜合類大學的美術學科,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譬如加大高等美術教育的擴招,還有各高校美術學科對專業的不斷細化,以及針對市場需求新增的美術類專業等。諸多改革措施顯示了在中國高等美術教育改革是具有很大前瞻性的。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高等美術教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高等院校中培養出的美術人才是隨著國家政治、社會思想的轉變而轉變的。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美術院校的繪畫風格基本是學習了蘇聯的教學經驗和教學體系;而在改革開放之后,對外交流增多,大量的西方思潮涌入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中國高校的美術思維的改變,逐漸形成了傳統藝術與現當代藝術并存的美術面貌。在這兩種教育思維的形勢下,我們培養出了相當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美術類人才,成為中國社會的審美水平提高的重要力量。比如建國初期,我們的審美體系基本參照西方古典主義的思想內涵,注重造型和技術,培養出了諸多功底深厚、造型基礎扎實的畫家,為后續的美術發展打下了深厚的造型基礎。在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在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們國家的社會思想更為開放,高等美術領域也隨之培養出了一批,更加注重藝術思維和觀念表達的中青年藝術力量,而這批人才將會為接下來的美術學科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在高等美術院校以及院校內的師生當中,也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關于美術教育的改革與舉措。如設立公共藝術、現當代藝術、數字化媒體等專業,這不僅讓高校美術專業更加細化、精確,同時也進一步培養了高校學生對藝術深度、美術創新方面能力的提高;當然還包括開展一系列的展覽、研討等活動、以展覽、研討等促進教學,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與能力。雖然自21世紀以來,高等美術教育的系列成果尤為突出,但也暴露了許多問題。在美術學科不斷細化的當下,學生的專業水準在不斷的提高,但是否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因為從就業角度去看,在多元化的今天,僅僅具備一種專業能力顯然是過于單一的,不利于美術類畢業生在就業方面更具競爭力,造成了大量美術類人才找不到工作,用人單位卻有著大量人才缺口的窘境。在美術創新等方面,創新思維的不足也帶給我們很多問題,比如說當下的美術類作品和文章,在不斷地重復前人的成果,造成了抄襲屢有發生的現象。雖說吸收借鑒前人的精華和經驗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過程,但這顯然不能成為抄襲成風的理由,這是作為一名在校學生應該去注重的地方。
四、結語
在新中國的美術教育歷經幾十年的發展之后,我們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但同時也帶給了我們深刻的經驗與教訓。在新的時代下,如何針對新的機遇新和挑戰、如何將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重要出發點,是關乎美術教育領域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問題。在這個承前啟后的時代,希望我們可以不斷探索未來中國美術教育的可能性,成為中國美術教育的親歷者和貢獻者。
參考文獻:
[1]尹少淳.基礎美術教育改革正在進行時[M].中國美術教育,2002.
[2]潘耀昌.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M].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