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泥塑作品和材料相輔相成,雖數多情況下泥塑材料只是一個載體,但人們對泥塑材料探尋的過程,也是泥塑審美、創作和發展的過程。泥塑發展的進程也是原有泥塑材料保護和新型泥塑材料尋找的過程,隨著人們對泥塑理解越來越深入,泥塑材料的內在意義和外在表現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關鍵詞:傳統泥塑文化發展;泥塑材料
一、傳統泥塑文化發展和泥塑材料
傳說人類是女媧用泥土造出來的,雖然這個說法不夠科學,但也足以說明泥土在我們華夏兒女心中的重要地位。泥塑的出現和泥土分不開,最早的泥塑作品就是借助泥土表現出來的。
泥塑的發展,除去泥塑自身語言外,與人類的文明也是分不開的。人類先制造出了工具,后又創造出了形象。從使用石頭工具和泥土抹涂在制作好的容器上面用大火烘烤而成的陶制工具開始,“泥塑”一詞就和“捏塑和塑造”的含意分不開了。后青銅冶煉逐步發展,為泥塑材料添加了新成員,銅、鐵工具的使用,為大型雕塑出現奠定基礎。傳統泥塑文化中,材料作為一個載體,占據著選擇性地位,幾千年來泥塑的發展對材料的使用已經非常成熟。
二、中國古代泥塑材料的基本情況
原始人群時期:人類就開始使用泥土。
母系氏族初期:開始出現石、骨工具。
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出現各種石制工具,燒制出陶器和簡單的人物、動物形象,這是中國泥塑最早的起源。
父系氏族時期:不僅石、玉、牙、陶等器具和裝飾得到發展,表現人物形象的泥塑也有了很大發展。
殷商時期:銅錫等金屬冶煉成熟,人、動物地捏塑也更加完善。
周代:材料的使用越來越趨于多元化。
戰國:泥塑藝術走向精致。
秦漢:泥塑趨于成熟,大型雕塑上有了很大的發展。
唐代:泥塑表現形式上,已普遍盛行。在泥塑材料上,已是應有盡有。
宋、元、明、清時期:宋元有小型捏塑作品出現“磨喝樂”最具代表性。
三、泥塑材料與中國傳統美學
泥塑作品能給人以美的體驗與制作時選擇的材料是相輔相成的,用材料作為載體使泥塑作品的美具有形象性、具體性和直觀性。沒有它,就不能作者的內心語言直觀表達出來。因為泥塑以材料為載體呈現,那么材料本身的語言也是作品表現的一個方面,不僅可以決定審美有時也直接對泥塑的人物性格起象征作用。
在傳統泥塑作品中,材料美感方面,泥土一直占據首位。泥土天然美深得人心,加之以捏塑工藝修飾,使大量泥土被制作成各種藝術品。在《禮記·聘義》人們不僅把泥土作為堅貞、溫和、不屈不撓的高尚品格,還把泥土當作行為至好人的代名詞。
泥土在傳統泥塑藝術中,是人們用得最多最廣泛的材料。中國考古發掘所得,泥陶成品很多。雖然泥陶種類、數量繁多,但因久經風蝕,最終的質感差別不大,以泥土為載體的材質美感已成定式。
四、材料與現代西方雕塑
現代雕塑發展中,因為對雕塑材料的探究,產生了很多派系,對材料的探究成為不可確實的部分。布朗庫希本人也曾表示一塊石頭當你雕琢時,你會發現你手中這塊石頭的特有屬性,你的藝術構思將跟著對這塊材料的思考而展開。從布朗庫希現有的作品來看,所使用的雕塑材料仍是銅、大理石、木材等。
畢加索的第一件立體派雕塑《女人頭像》在 1909-1910年完成。隨后兩年,“純形式”立體派理想慢慢被各種物質的“摻雜”代替如糨糊紙、油氈、木片和細繩等,《苦艾酒杯》就是用蠟模翻制出青銅作品,然后在上面放上一把真正的湯匙去平衡的雕塑,是第一件用集合手法做成的雕塑。
塔特林構成主義的倡導者,得到畢加索啟迪,使用原材料和現有物品組成藝術品,將它放置在現實環境中,摒除所有再現意圖,材料具有各自的造型品格,用材料表面的質感來組成一件藝術品“真實空間中真實材料構成。”
基礎課和設計課是包豪斯學校構成主義的教學兩個方面,基礎課是工具和材料的學習,設計課是觀察、構思和表現的學習。后來基礎課老師莫霍利·納吉1943年采用新型材料“樹脂玻璃” 與鉻管,創作出活動的雕塑。
與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相反的波丘尼的未來主義,是工業技術文明的第一批藝術家,認為人類的整個藝術體系的基礎都將被改變。
由以上各流派的發展得出:探索新材料對泥塑發展有重大意義。
在泥塑制作中發現的材料真實性是最重要也是最真實的。每種物質材料質感都不相同,只有當泥塑作品與材料直接發生關系時,作為載體的材料才能發揮作用。例如:泥土的特質就是柔軟,我們就不能勉強它超出它特有結構去達到和巖石一樣堅硬的程度。
人們對泥塑的理解越來越深入,生態學、大地藝術和多媒體藝術等成了藝術家們的入手點,藝術和感官,環境、時間、空間等被逐漸結合起來,各種藝術形式也逐漸開始被藝術家們探索。[1]材料的意義正在逐步地上升,已不再是傳統泥塑材料中的幾種。
參考文獻:
[1]馮澍.論材料在當代中國雕塑藝術中的地位及作用[D].中央美術學院,2009.
[2]中國雕塑雜志社.中國雕塑年鑒[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趙恩民,河南紅泥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