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泥塑是我國古代先賢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的見證者,故而傳承、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泥塑文化就顯得至關重要。在校園內傳播泥塑文化,不僅有利于泥塑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更能讓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泥塑文化提高眼、手、腦三者的配合能力,開闊學生眼界,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
關鍵詞:中國傳統泥塑文化;泥塑文化價值與現狀;泥塑文化進校園的意義;如何讓泥塑文化走進校園
一、中國傳統泥塑文化
泥塑是我國傳承已久的民族文化。它用泥土作為創作的原材料,以人物和動物形象為主題,手工捏制成型。
從新時期時代開始我國泥塑文化一直沒有間斷,一直發展到秦漢時期成為最為重要藝術品類。秦漢時期人們崇信“事死如事生”,所以從秦漢墓穴中發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就以陶制品居多其中陶俑、陶車、陶馬等數不勝數。
兩漢以后道教開始興起,佛教逐步傳入,道院和佛堂越來越多,宗教造像就推動了泥塑偶像的發展。到唐代,泥塑藝術發展達到高潮,雕塑圣手的楊惠就是唐代杰出代表人物,被當世人稱“道子畫,惠子塑,奪得僧繇神筆路”。(2)到宋時宗教造像大肆繁榮的同時,小型泥玩也越來越受青睞,其中乞巧節前后售賣的“磨喝樂”就是重要代表。
元代以后,明、清到民國,泥塑一直受上流人士喜愛,特別是小型泥塑作品,既然可以把玩,又可以用作陳設品。2006年5月被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二、中國泥塑的文化價值和社會現狀
泥塑文化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它的出現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中國民俗節令、祭祀祈福都少不了泥塑的身影。許多的泥塑主題如春牛、兔兒爺、灶王爺、泥泥狗等,都兼具了祭祀、賞玩功能。以泥巴為載體,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性格為核心,特有制作技法為手段成就了中國傳統泥塑藝術。
在經濟全球化的前提下,西方國家的一些思想、文化觀念逐漸傳入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造成巨大沖擊,加之現在許多學校走應試教育路線,忽略了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導致一些傳統文化面臨斷代的風險,泥塑文化就在其中。為了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泥塑文化,讓泥塑文化走進校園就成了最簡單有效的舉措之一。
三、中國傳統泥塑文化進校園的意義
泥塑文化進校園,不僅能擴寬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是當今教育發展的必要內容。泥塑課程的開設可以給學生枯燥無味的學習添加一絲的豐富多彩和靈活生動。因此,泥塑學習當前社會形勢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泥塑文化進校園有利于學校培養綜合性發展的人才。
泥塑是記錄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它的傳承、保護與發展至關重要。泥塑文化進校園是當下對泥塑文化繼承、保護和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將泥塑融入學生學習中去,曾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豪感。以泥塑文化走入校園為一個點,提高學校軟實力使學校在文化教育上邁出第一步。同時,泥塑文化的教學在學生心靈中播下創新的種子,為泥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儲備了優秀的人才。
四、如何讓泥塑文化走進校園
(一)改變人們對泥塑的看法
目前,人們對泥塑文化是存在誤解的。人們不了解泥塑到底是什么,認為泥塑制作就是玩泥巴的過程,不支持學生學習泥塑課程,害怕會影響學生正常學習。因此,我們要更多的開展與泥塑文化為主題的活動,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國傳統泥塑文化,逐步滲透讓人們對泥塑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二)提高學校對泥塑文化的重視度
泥塑課程是新生課程,且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泥塑課程未被編入國家常規教學體系,一些教育部門對泥塑學習的作用、意義認識不足,導致泥塑教育無章可循,無的放矢。因此,學校和各個教育部門應當大力宣傳,讓大家認識到學生學習泥塑文化的重要性,從而加強對泥塑文化教育的重視度。
(三)大力開發泥塑教材
泥塑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在以往泥塑大多是以師帶徒的形式傳承下來的,每位藝術家教授徒弟的制作方法和程序都不相同,造成了泥塑沒有一個固定的教學流程。因此,為了學生能夠更加系統的學習泥塑知識,學校和教育部門要精心組織各位泥塑藝術名家和優秀教師,去編寫出一系列適合學生的泥塑教材,以保證泥塑文化進校園能夠順利實施。
(四)制定相關政策支持
政府各個機構尤其是教育系統應當廣泛宣傳,并將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徹底落實,認識到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因此,為確保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的正常開展,就需要政府部門給予相關的政策支持,從根本上促進學校傳統文化的教育,為傳統泥塑文化走進學校搭建出良好平臺,并鋪平道路。
總之,中國傳統泥塑文化要想更好地傳承下去,就要古為今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借助學生這股新興力量去弘揚、去發展。因此,泥塑文化進校園就成了保護泥塑文化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李萍.泥土的異趣——試析無錫惠山泥人的興起[J].東南文化,2012(5):122-126.
作者簡介:陳莉莎,河南紅泥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