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靜 史惠媛
摘要:本文主要以詩入畫、亦詩亦畫,郭熙山水畫《早春圖》鑒賞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郭熙山水畫《早春圖》基本內容為依據,首先從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早春圖》繪畫技巧,其次分析《早春圖》意境美,進而深層次的鑒賞山水畫《早春圖》,彰顯以詩入畫、亦詩亦畫的內涵,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以詩入畫;亦詩亦畫;山水畫;《早春圖》鑒賞
《早春圖》是郭熙的一個代表作,描繪著初春萬物復蘇的景象。畫面中高山突兀,彰顯著北方地區的地域風貌,包含前景、中景和遠景三個部分,姿態各異的樹木存在于山間,還包含屋宇樓閣和人物,在刻畫樹木與人物方面嚴謹且工細,整體上帶給觀賞者一種寧靜與生機感覺,以下郭熙山水畫《早春圖》的“以詩入畫、亦詩亦畫”鑒賞內容。
一、《早春圖》繪畫技巧
(一)筆墨層面
所謂的“筆”,也是筆法,繪畫中經常選擇的筆法包含勾、擦、點等,筆法運用帶來曲直和偏重變化,“墨”便是墨法,在具體用墨上涉及烘、染、干濕變化,山水畫的創作過程,往往通過筆法進行輪廓勾勒,營造曲折頓挫感。通過墨法對明暗進行渲染,營造水墨淋漓感,《早春圖》的設計,引進嚴謹的筆法與淋漓墨法,把自然萬物的復蘇與生機勃勃景象動態化展現。近景觀察石頭的繪畫,筆中水分多[1],遠景繪畫山水石等選取擦染的方式,使得畫面山光浮動感極強。松樹的描繪,作者引進多樣化筆墨方式,鷹爪枝代表樹枝,樹干剛勁有力,重墨標注結疤位置,凸顯枯干蕭瑟狀態,樹葉通過水紋與細筆進行勾畫,描繪初春生機與活力,巧妙的融合季節變動和作者情感,畫中通過淡墨凸顯山水的靈秀、圓中帶方;畫面中石頭多樣變化,線條干凈且利落,通過濃墨點綴石塊,體現層次分明,代表著石頭質感。
(二)高遠、深遠和平遠層面
其一,高遠。針對高遠便是仰視,在山下對山巔仰視,山水畫中時常選擇位置管理法凸顯水變化形象以及山高遠形象,《早春圖》近景刻畫相對細致一些,對應草木以及溪澗等均比較清晰化,遠景描繪比較簡略,營造充融與縹緲的審美感,畫面下方山坡比較平緩,和平原接近的是山谷和溝壑,畫面把遠山視作主峰,線條煩瑣多變,墨色中潛在濃淡色彩。
其二,深遠。針對深遠而言,即縱深的遠,深遠使得山水畫體現三維空間特征,深遠的事物存在著近實遠虛特征,山水的取景操作[2],不能完全展現遠處重疊山水,所以引進“深淵之窺”構建移動視點,把形象納入在作者意象之中,《早春圖》內通過深遠的空間技巧,淋漓盡致的凸顯蜿蜒山路與曲折的溪澗。
其三,平遠。平遠本質上是在近位置觀看遠山,遠山若隱若現與連綿起伏,展現著曠遠和幽靜意味,給人沖淡與平和感,平遠在實際用墨過程中追求平淡,把人吸引到幽靜的境地之中,平緩人煩躁的情緒。《早春圖》作者的故鄉處于華北平原以及太行山交界的地區,描繪平淡與精神解脫狀態,不管是圓形巨石還是奇異松樹都體現著平遠之美。
二、《早春圖》意境美
意境為我國傳統美學的內容,還是權衡作品藝術價值的標準,意境不僅是山水畫精髓,還是山水畫的藝術最高境界,藝術境界和情景之間存在密切關聯,同時表現藝術美,山川和煙云幻滅等憑借作者的藝術構思進行。山水畫借助明暗和虛實以及遠近凸顯著山水意境美,《早春圖》作品中,作者使用筆墨濃淡凸顯遠近和虛實等感受,兼顧主實次與輕重濃淡色彩。此作品按照“三遠法”體現畫面氣勢,畫中高山描繪得巍峨雄壯,給人營造空間感,畫面以留白形式生成空靈美,在畫面虛實變化之下展現著沖融意境。
除此之外,《早春圖》作者給景物賦予隱喻功能,畫面通過中軸線加工方法,前景中央繪畫的是松樹,說明作者不是想要改變觀賞者人生觀念,嘗試著保持政治機制? 與法制道德,云霧包裹的山水從近距離到遠距離逐步模糊化[3],此種變化是緩慢的過程,展現柔和與和諧的美妙,封建專制背景下,宮廷內政治環境煩瑣,作者戰戰兢兢與謹慎行事,云霧尋路可以作為作者情感釋放的最佳途徑,所以《早春圖》整體上給人一種畫面寬廣和場面無邊的美感。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東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發展為文化傳承必然傾向,現實主義以及形式主義和象征主義等均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審美意識,山水畫表現出中西合璧態勢,然而此種情況導致山水畫陷入危機環境中,所以新時期下人們要在山水畫中吸收營養,借助《早春圖》中畫面,找到作者傳達的情感和意境面,挖掘創作技巧和理念,給山水畫創作和發展提供全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楊鶴.從《早春圖》淺析郭熙山水畫中的時空意識的運用和體現[J].藝術家,2019(6):47.
[2]朱月梅.澄懷味象,情景交融——欣賞郭熙《早春圖》體會中國畫的藝術意境[J].啟迪:教育教學版,2018(6):3-5.
[3]王美琪,朱平.從宗炳的《畫山水序》看中國的山水畫——以米友仁、郭熙、倪瓚的作品為例[J].美術界,2018(4):92-93.
作者簡介:李文靜,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史惠媛,山西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