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欣
摘要:隨著人們教育觀念的變化,兒童教育產品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變得顯然重要。文章將以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提出的兒童認知發(fā)展階段中的前運算階段兒童為主體,以勸導技術為理論支撐來探討適用于該階段兒童的兒童教育產品的應用方法。希望可以通過勸導式設計理論這一方面在前運算階段兒童的教育產品中的應用,分析具有針對性的方法,獲取積極的效果和新的思路。
關鍵詞:勸導式設計;前運算階段兒童;兒童教育產品;兒童思維認知
一、引言
前運算階段兒童概念源于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提出的兒童認知發(fā)展四階段的第二階段,特指年齡在2-7歲的兒童。在這一階段中的兒童,大多數(shù)正接受學前教育,他們的頭腦中正在形成對事物的表象,認知手法是表象性的。針對前運算階段兒童的教育產品,應注重兒童的思維特點和主觀能動性,尊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結合適用于該階段兒童教育產品的基本功能和勸導作用,使該階段兒童在使用過程中得到興趣的激發(fā)與認知發(fā)展的正確引導,身心得到積極的發(fā)展。
二、前運算階段兒童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將兒童認知發(fā)展階段分為感知運算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形式運算階段四個階段(12-15歲)。在前運算階段的兒童的意識中,他們開始擺脫具體的動作,擅長并頻繁借助表象的符號在頭腦中對外界事物動作進行內化,即是在大腦中再建構所經歷的事物,并舍棄潛意識中認為無用的細節(jié),從而形成表象性的思維。因此前運算階段又稱表象思維階段。
由于前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發(fā)展具有單維性思維、不可逆性思維(也稱刻板性)、自我性思維、相對具體性思維四大特點。
(一)單維性思維
前運算階段兒童的單維性思維所指的是,在該階段(2-7歲)中,由于兒童對守恒概念并沒有認知與掌握,因此他們的思維是會直接受事物的表面顯著特征所影響,只會專注于事物的單個方面而并非事物的多個方面,對事物的狀態(tài)觀察也與之同理。
(二)不可逆性思維
對于思維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兒童來說,事物的發(fā)展和關系都是單向、不可逆的,這是因為該階段的兒童并沒有掌握守恒概念。
(三)自我性思維
由于世界觀尚未具體形成,該階段兒童的心理世界更注重的是自我狀態(tài)。他們并不會以他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自我所見便是他人所見。
(四)相對具體性思維
相對具體性思維指的是在該階段中,兒童的思維主要是依靠事物的表象而不會對事物內部進行運算思維,更不用說去推理、判斷、理解事物的內在本質等等。例如向該階段兒童提問:“36+15=?”大多數(shù)都會回答:“51”。但當提問“15=36=?”他們便要考慮許久,才可以作答,甚至不清楚答案。
綜上所述,針對前階段運算兒童的教育產品設計中,應根據(jù)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發(fā)展特點,觀察相關兒童的日常行為,并注重教育產品引導的方式、教育的意義以及預期的效果。
三、勸導式設計
勸導技術作為一門新型學科,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70、80年代,由麻省理工學院B.J.Fogg博士提出,并創(chuàng)立出“計算機勸導學(Captology)”這一新名詞用于描述勸導學。勸導技術是一門心理學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跨學科技術,采用計算機、設備及應用程序等方式影響使用者的想法或行為,以達到使用者被勸導的效果。
盡管勸導設計在我國引入時間較晚,但90年代末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逐漸發(fā)展,勸導技術開始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中。在B.J.Fogg的著作中,他將生活中的勸導技術歸納總結出七種類型:
第一,簡化技術:簡化復雜的操作行為,使使用者更加樂意去操作簡化后的事情;
第二,隧道技術:設定連環(huán)的操作程序,使用者一旦啟動該程序,則被既定步驟一步一步地引導下去,猶如進入了一條隧道中;
第三,量體裁衣技術:注重個體的差異,運用更有針對性的信息影響使用者的行為,從而獲得使用者的好感;
第四,建議技術:在適當?shù)臅r機給予相應的參考建議,從而獲得更有用的勸導效果;
第五,自我監(jiān)測技術:使用相應的技術,讓使用者可及時地調整行為和狀態(tài);
第六,監(jiān)控技術:使用商場、銀行、車站、公司等公眾場所的監(jiān)控攝像頭獲得及時的觀察數(shù)據(jù);
第七,調節(jié)技術:利用人們渴望成就的心理,運用獎勵機制,促進使用者行為的發(fā)生并強化該行為。
四、勸導式設計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教育產品中的應用
處于前運算階段(2-7歲)的兒童是未接受教育的,他們沒有固定的思維和對世界具體的認識,于是他們會將身邊所接觸到的表象作為認知中實在的存在,如此一來,積極的、具有健康引導作用的教育產品在他們的身心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存在。
在具有勸導作用的兒童教育產品的設計過程中,需要將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兒童作為主體,考慮該階段兒童群體的思維發(fā)展特征以及言行特性;其次明確針對該階段兒童的教育產品的核心意義以及功能,設定期望的勸導目標效果。對前運算階段兒童進行看、摸、聽等感官體驗進行反復的實驗和分析,為該階段兒童提供客觀的事物正確認知;結合文學、數(shù)學、繪畫、工具、益智等方式實現(xiàn)產品與兒童之間的交互,可促進兒童思維成長和想象力培養(yǎng);勸導的過程中加入適當?shù)莫剟顧C制,兒童將會在其中獲取成就感和積極性,提高兒童對產品的忠誠度,并加強對學習的關注和知識鞏固。
值得注意的是規(guī)范勸導技術在兒童教育產品上的使用,因為兒童的判斷力未真正形成,若忽視兒童的身心思維特點和主觀能動性,使用不規(guī)范的勸導方式去影響兒童的成長,那是有違背道德倫理的。
五、結語
有關兒童教育的主題研究從來都是社會關注對象,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應更注重兒童自身的能動性、特殊性,統(tǒng)計更多的相關數(shù)據(jù),以更客觀的角度評價前運算階段兒童、兒童教育產品、勸導技術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將勸導技術應用于以前運算階段兒童為主要對象的教育產品中,需要系統(tǒng)地了解計算機勸導的相應策略,結合兒童在認知發(fā)展過程中的身心特點和發(fā)展需求,找到合理合適的技術運用到兒童教育產品當中,獲得預設中的積極的勸導效果。
參考文獻:
[1][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兒童教育心理學[M].歐陽瑾,譯.北京:臺海出版社,2018.
[2]王艷群,張丙辰,宋麗姝,謝淑鑫.基于興趣引導的交互式兒童玩教具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8,39(2):119-123.
[3]顧磊.勸導技術及其設計評估的分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8,3(25):1460-1461.
[4]董愛霞.論幼兒前運算階段思維發(fā)展特點及對教育的啟示——通過驗證皮亞杰的相關實驗[J].赤峰學院學報,2013,29(3):189-190.
[5]熊慶秋.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發(fā)展特點探幽——孩子成長故事拾零[J].科技信息,2009(33):434-469.
[6]張衛(wèi),王前.勸導技術的倫理意蘊[J].道德與文明,2012(01):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