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婭薇
摘要:景邁古茶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林內的民居建筑獨具風格、并具民族文化特色,是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干欄式民居建筑有著悠久的歷史,又有獨特的風格設計。本文分析了景邁古茶林民居建筑的歷史發展,并分別圍繞傣族、布朗族干欄式民居建筑鑒賞及其設計風格。
關鍵詞:景邁古茶園林干欄式民居建筑;歷史發展;風格鑒賞
一、景邁古茶林背景介紹
“景邁古茶林”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云南省瀾滄江流域北回歸線附近,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景邁山,東鄰西雙版納勐??h,西鄰緬甸;距普洱市237公里。轄15個自然村,其中9個村寨是布朗族和傣族傳統民居,采用木結構干欄式建筑形式。建筑形式與生活習俗均保存著濃厚地方特色和文化遺風。古茶林作為文化景觀遺產地,山林、樹木、河流、茶園等人文景觀及自然環境與傳統村落交相呼應和諧共存。叢林樹木和古樹茶林相依共生、民族文化傳承與綠色生態發展相輔相成。傣族、布朗族是景邁古茶林行政區域內的世居民族,傣族與布朗族的干欄式民居建筑已經成為景邁古茶林最為典型的傳統民居建筑。
二、景邁古茶林民居建筑風格的歷史淵源
干欄式房子是景邁山世居民族的傳統民居建筑,這樣的建筑可以適應南方潮濕的氣候和避開各種兇惡的野獸蟲蛇。干欄式房子是用木、竹搭建成榫卯扣合的框架結構,底層架空的房子。其具體構筑辦法是:用石墩、石雕為柱礎,這是舊時統治階級及富有人家為彰顯地位和權利的象征,一般老百姓不用柱礎直接豎于地面??蚣艽┒肥狡渖霞茉O竹、木質樓板作為承托地板,成為懸空二層,木梯直通二層前廊,二層前廊入門前延伸掌臺,頂架橫梁屋面用竹、木掛瓦條掛瓦,所有梁架直接露明,四周立短柱加竹、木圍板,房子的基本結構便完成。據全國考古發現夏商周時期干欄式建筑和居住習俗尚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流行和發展。文獻所說的巢居,則被認為是干欄房子的最早前身。干欄式房子,中國古籍亦稱作為干欄、高欄、閣欄、葛欄,現代日本語則稱為高床,或認為考古學和民族志中所見的水上居址或柵欄居,均屬干欄式房子。景邁古茶林民居建筑第一代草、竹、木結構民居,檐口低矮, 二層墻面基本被屋檐遮擋,不設窗戶,內部空間主要圍繞設置于屋中的火塘布置。80年代之前屋頂材料采用茅草,之后采用方形掛瓦。隨著時代變遷、生活習慣變化,民居形態也隨著改進?!岸眰鹘y民居表現為二層空間加高,采用木質材料,頂用掛瓦?!叭泵窬釉诙訅ι祥_窗并進一步提高整體空間以改善室內采光和提升一層的使用空間增加居住舒適度與適用感。隨著對生活舒適度和適用度的追求,傳統民居二層層高逐漸抬高,二層圍板開設窗戶,屋頂坡度趨緩,底層地面硬化。
三、景邁古茶林民居建筑特色設計風格鑒賞
(一)傣族干欄式民居傳統設計
景邁山古茶林傣族村落的干欄式民居建筑類型屬于瑞麗、版納型,與瑞麗、版納傣族干欄式民居不同是墻身垂直不外傾。建筑一層為干欄層,主要用于雜物儲藏、安放腳堆、紡線織布、編織篾器和家畜飼養等,二層為火塘、臥室和展臺。室內結構露明,屋頂形式為歇山頂。二層房子的入口設二層木樓梯中間搭建一平臺,平臺下一般是雞舍,樓梯屋頂低于主屋并相連為披屋頂,即為披檐,當地人稱為“偏廈”,使整個房屋正面成為重檐屋頂的形式。另外,傣族的干欄式民居中為了擴大房屋的空間,使屋面呈現多個凸屋面,前廊至掌臺因為檐口高低不同,而使用雙坡屋頂插入主屋面的形式。這種屋面交錯組合,因功能而引起的建筑外觀造型的變化,豐富了屋面形式,使外觀靈活多變。屋內格局從沒有分隔到后來居住環境的提高而有了臥室、客廳,均為火塘為中心點而分布。外墻面為垂直或向外傾斜的毛面平整木板,不油漆,基本沒有裝飾,前期也有的是竹篾墻。第一、第二代房屋不開窗,第三代才有窗。建筑材料以木、竹、掛瓦為主,木材以紅毛樹、栗樹或雜木為主。
(二)傣族干欄式民居的現代設計
1.設計理念
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傳統干欄式民居基礎上融入創新的理念,最終試圖打造出功能齊全、經濟實用、舒適愜意又能彰顯地域特色與民族文化的傣族經濟型干欄式民居。第三代民居設計既繼承了傳統民居風格,又將現代元素融入平面設計、結構布局、局部規劃等方面,讓整個干欄民居建筑趨向于結構合理、居住舒服且安全。
2.平面與立面設計
無論是平面還是立面的設計都本著順應傣族生活風俗的原則,對傳統的建筑形式有所保留,例如:平面保留了建筑最初的結構與格局,適度地調整局部,單獨加設衛生間、廚房、衛浴,增加屋頂與空間結構??茖W地布設建筑內部同樣根據傣族風俗與生活習俗等來合理布局,讓臥室、火塘與公共區域分隔開來,各個房間動靜互不干擾。立面的設計則繼承了同樣傳統形式,選擇靈活的、輪廓鮮明的重檐歇山屋頂,而且讓房屋的結構形態達到完美結合。
3.創新技術的應用
建筑結構主體選擇木質構造,為了增強地基牢固度,選擇混凝土結構,結合傳統傣族民族所處的環境特征,繼承了以往民居的大屋頂與坡檐,控制墻面被陽光直射,外墻面支撐深遠的出檐,下設披屋面,抵御強烈的日光照射和雨水對木板的侵蝕。通過架空建筑層、木板墻可以開支摘窗或平開窗,木框窗、透明玻璃窗等來實現光照與自然風的充足供應。房屋選擇舊房拆遷留下的木料、石料等,屋面瓦則選擇一些色彩以傳統建筑相協調的建材,例如:水泥瓦、緬瓦等。隔墻則選擇高度耐火、防腐蝕隔墻,隔墻主要以雙層木板墻內夾保溫、隔音層的構造,提高居住舒適感,借助此隔墻來分隔建筑二樓,能增加建筑室內空間,而且安裝了太陽能設備和現代化的衛浴。
(三)布朗族干欄式民居傳統設計
傣族和布朗族傳統民居結構相似,但細節上又有區別,最為顯著的是傣族屋檐博風口以黃牛角作為裝飾符號,而布朗族則飾以大葉茶“一芽兩葉”的符號,另外,室內民俗也有不同,比如傣族建筑主房內會選擇兩棵柱子分別代表男性和女性,其中男性神柱是家庭祭祀的場所。布朗先人建造了第一代房屋,即是用兩棵樹權枝橙頂起的棚,屋頂用樹葉遮蔽,布朗族稱這種住所為“亞戈給”,發展到如今,基于地形起伏、氣候濕潤等自然條件以及曬制、存儲茶葉等生活需求,布朗族傳統民居建筑發展為單檐歇山頂式屋面,坡度較陡。一代民居坡度約38-45度,二代、三代逐漸放緩至約30度、20度。山面露空便于采光和通風排煙,屋面平鋪方形掛瓦直至檐口,戧脊鋪筒瓦。干欄層層高1.9-2.3m,由數十根木柱形成柱網支撐上層重量,房屋3-5間不等,面闊8-10米,進深12-16米,面積150平方米左右,與樓相連的掌臺和谷倉三部分組成,房屋平面格局均為“L”形,臥室與火塘之間用木板或者家具作隔墻為主人臥室外,其他的則通間相連,室內寬敞、整潔、舒適,“L”形延伸部分屋脊低于主體屋脊,而低屋脊為掌臺的入口,掌臺與二層地面低一個踏步,用木、竹等材料,木柱支撐展臺,柱子直接落地或設柱礎石,展臺無圍欄,后期有添加欄桿,地板為平鋪木板或竹子。樓梯間平臺與主房相連,它是主房的一間外廳,是用來供客人休息或閑聊的地方,往往沿著墻壁設固定的長椅,樓下則用于堆放雜物,安放腳碓,飼養家畜,紡線織布和編織竹器等,布局整齊有序。
(四)布朗族民居的現代設計理念、整體設計風格、創新技術的應用等均采取了等同傣族同樣的創新技術。布朗族、傣族在景邁山長期定居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文化、生活、生產的交流和融合,其民族建筑形式也比較接近,但建筑外形式、平面布局、建筑裝飾等方面仍存在各自不同的特點。
四、總結
景邁古茶園傳統民居建筑有著自己悠久的歷史,以干欄式民居建筑為代表傳統建筑經歷了時代的變遷與歷史的發展,然而,此類民居建筑的傳統設計風格以及民族文化依然得到了有效地傳承,但? 在繼承了傳統風格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不僅使得干欄式建筑的空間結構得以優化,其使用功能得以發揮,也為現代居民創造了更為舒適、健康、環保的居住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