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閩強 劉曦
摘要:景觀照明互動裝置設計結合業態,激活片區活力、打造城市公共空間夜間體驗,對夜間經濟有著促增長、擴消費的作用,為城市綜合開發建設提供助力。從城市層面,規劃有序的城市夜景觀,燈光打造建筑與山體的互動,形成城市夜間名片;通過燈光與智能技術實現機器、人、環境三者的互動,突破視覺感知范疇,滲透到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在內的所有感知,為市民打造城市公共空間沉浸式夜間體驗;通過燈光互動技術與業態結合,打造多元化的業態,滿足當下人們的夜間需求。
關鍵詞:景觀照明;燈光互動裝置;夜間體驗;夜經濟;業態
一、城市夜景照明的重要性
國家發改委等二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提出從市場供給、消費升級、消費網絡、消費生態、消費能力、消費環境等六個方面促進消費擴容提質。政策表明,亟須對消費增量市場的挖掘。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文中明確提出“活躍夜間商業和市場,鼓勵主要商圈和特色商業街與文化、旅游、休閑等緊密結合”[1]。國家戰略下,充分利用夜間經濟的帶動作用,夜景照明將是未來的藍海。
白天忙碌的上班族,夜晚才擁有空閑的時間,這幾乎成為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隨著大數據、AI、虛擬現實、物聯網的發展提供給照明設計更多媒介以及更多可能性,通過燈光互動體驗豐富市民的夜間生活,提供一個走出去的契機。景觀照明互動裝置與業態結合,為城市未來的業態發展、夜間經濟提升提供助力。
二、國內外城市夜景照明現狀及問題
國外各大城市以城市空間為載體,在城市主要道路界面、公共空間及重要建筑物上通過燈光設計、照明裝置藝術、燈光節等手段吸引人流,拉動城市夜間經濟。阿姆斯特丹從未被人熟知的城市,通過連續舉辦燈光節,吸引大量游客。每年法國里昂在燈光節期間吸引近400萬游客蜂擁而至,帶動本地酒吧、餐飲、商業、娛樂等夜間收入。但其燈光產品只是作為人流的引爆點,與城市業態結合發展較少。
國內的廣州燈光節、北京燈光藝術節、自貢燈會等形式還較為傳統,給人以視覺刺激為主,無法形成深度體驗,而現今人們的消費模式已從服務型消費轉換為體驗型消費,因此這樣的形式不能“長存”。我國還處于傳統的夜間產業模式,夜間消費中餐飲服務、購物零售供給比例高,城市照明裝置以展示品的形式吸引人群匯聚,與業態相結合發展較少,所以亟待破局。
總體來說國內城市夜景照明缺少沉浸式夜間體驗,國內外城市照明裝置與業態結合發展較少。
三、景觀照明互動裝置的應用
(一)從城市視覺層面營造城市的“呼吸”。將城市的建筑與山體作為載體,可實現建筑與山體的互動。燈光與建筑結合打造建筑媒體立面,建筑之間相互聯動,形成的城市尺度上的屏幕,是混合空間中新的交流范式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呈現。重塑了城市的夜間景觀,打造城市夜間名片。
(二)從城市內部空間層面營造沉浸式夜間體驗。觀賞型景觀照明裝置轉變為互動型景觀照明裝置,通過燈光與智能技術實現機器、人、環境三者的互動,突破視覺感知范疇,滲透到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在內的所有感知,豐富城市夜間生活,使市民從家里走出去,激活片區活力。把視角從燈光藝術裝置本身,轉換到燈光帶來的夜間生活,比如: 智慧夜跑、夜光秋千、互動燈光健身器材等方面,為市民打造可體驗、可互動、可參與、可消費的平臺。
(三)景觀照明裝置與業態結合,打造多元化業態。隨著人們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的升級,夜間業態布局應更多元化,提高文藝演出、博物館展覽、小型劇場、夜游項目、品牌發布會等文化消費的供給比例。城市景觀照明裝置應塑造品牌IP形象,衍生其燈光產品,同時將IP形象與業態相結合,形成獨一無二的夜間特色業態,吸引及匯聚人流,從而人流轉換為現金流。燈光互動裝置作為媒體輸出的手段之一,可作為媒體發布平臺、活動宣傳平臺等,形成廣告收益。最終形成一組產業鏈模式,也是一組符合生態盈利模式的產品集群。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Z].2019-08-27.
[2]何疏悅.城市園林燈光環境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5.
[3]羅玉霞.燈光裝置藝術在夜景照明中的創新設計研究——以德州沙汪河升級改造項目為例[D].山東建筑大學,2019.
作者簡介:陳閩強(1993.5-),男,籍貫福州市閩侯縣,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為景觀照明設計、景觀設計;劉曦(1996.7-),女,籍貫重慶市九龍坡區,西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