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歐洲古代膝琴演變而來的大提琴有著數百年的悠久歷史,由于其源自西方,所以我們稱其為西洋樂器,然而就是大提琴這個外來物種,在我國民族管弦樂隊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大提琴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的表現和地位以及如何在演奏中取得更好的表現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大提琴;民族管弦樂;樂隊
一、引言
不論是西洋管弦樂隊還是民族管弦樂隊,大提琴的存在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對于我國民族管弦樂隊來說,從建立之初就伴隨著大提琴的存在了。作為樂隊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大提琴有著圓潤豐滿的音色,很好地與民族樂器進行了融合,在樂隊演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大提琴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出現的原因及其地位
(一)出現
根據歷史記載,大提琴傳入中國至今已經差不多三百年的歷史,但是從傳入之初到之后的幾百年時間里,由于中國古典文化的影響,這種樂器一直沒有很好的融入本土音樂之中。一直到近些年來,中國民族管弦樂隊建立起來,這一幾乎被人們遺忘的樂器才又進入了大眾的視線。究其進入民族管弦樂隊中的原因,由于我國傳統樂器在音色上存在的個性化特征,組合演奏的時候很難做到較好的融合和統一,而大提琴的音色特征很好的對此進行了補足,中和了民族樂器的沖突感,使整個演奏達成和諧。
(二)地位
大提琴在我國民族管弦樂隊中的地位很有趣,說他有趣,是因為明明它在樂隊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地位,但是在進行演奏時它卻顯得默默無聞,非常沒有存在感。這一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大提琴在演奏時承載的是低音部的旋律任務,由于其本身音色與人聲相近,聽起來渾厚且豐滿,可以很好對一些較為深沉的感情進行表達,在樂隊演奏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我國多以高音部為主的各種民族樂器之中,就很難體現出存在感了。這也就是他默默無聞的原因。在樂隊中,大提琴不僅是聲音擔當之一,還起著重要的“融合者”的作用,完美地將部分樂器過高、過強等問題進行了解決。
三、大提琴民族管弦樂隊中風格與運用的一些問題
(一)風格探討
作為一種外來樂器,大提琴的本土融合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在演奏中,怎樣做好處理,根據大提琴本身的風格特點將其與民族樂器較好地進行融合都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首先對大提琴的風格做一下探討,在樂隊演奏中,大提琴不僅僅是低音部的表現,還有與其他樂器協調演奏共同表現主旋律的功能,但是有時由于其外來物種的身份,會在演奏中出現一些不協調,使整體演奏不夠統一。我們知道,大提琴在進行演奏的時候使用的是固定的五線譜食譜方式,所以很多的固定調子思維在演奏中是需要被轉換的,在這個過程中,就經常會出現問題,再加上大提琴的演奏對演奏者有著較高的技巧要求,對音律和音樂風格都要有著很好的掌控能力才能很好地進行調控,將大提琴與民族音樂進行較好地融合。
(二)融合運用
為了將這種西洋樂器更好地融合進民族樂曲演奏之中,除了對自身民族音樂及風格進行較好地掌握之外,對音樂中所蘊藏的情感、內涵、思想以及音樂創作的背景文化有充足的了解,這樣配合演奏者的技巧才能音樂的情感進行深刻的詮釋,通過音樂與觀眾產生共鳴,增強音樂想象力。不同的民間音樂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創作者所有想要表達的情感都在音樂的旋律中,在民族音樂的演奏中,音樂旋律的表達也是民族特色的表達。除了情感的融合共鳴之外,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也是可以借鑒的,尤其是與其相類似的弓弦樂器的演奏方法,相比其他西洋樂器的演奏方法,大提琴的主要演奏方法其實很類似中國弓弦樂器。比如一些樂曲中,演奏者就很大膽的活用演奏技巧,弓法、左右手的指法進行配合,不僅應用自如,且演奏效果也很好地表現出了民族風格,表現力極好。
就目前現狀來看,民族風格的大提琴作品相對來說數量還是很少的,整體的作品也沒有形成體系,演奏技巧雖然有所發展,但是深入程度依然不足,人才的培養也相對不足,方方面面都存在著各種問題亟待解決,這些都需要相關人員的積極參與和解決。
四、結束語
作為我國民族管弦樂隊中的基礎樂器,大提琴在演奏中有著極其豐富的旋律和情感,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其自身也面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除了其作為外來樂器與本土樂器的融合問題,想要真正地把握住這一樂器的風格,并通演奏表現出深刻的情感使其在演奏中更好地發揮其基礎性地位,還需要演奏者對其進行深入的了解,包括其文化背景風俗底蘊等,這樣才能在演奏中對音樂做出更深刻的詮釋。
參考文獻:
[1]周曉曼.中國民族管弦樂隊形成與發展初探[D].遼寧師范大學,2012.
[2]徐曉燕.淺論民族管弦樂隊中大提琴的民族化問題[J].黃河之聲,2010(09):18-19.
[3]李嬌娜.淺談二胡與大提琴在民樂隊中的結合作用[J].北方音樂,2013(02):69.
作者簡介:龔倩,貴州省黔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