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丹雯
摘要: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在民族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一些優(yōu)秀的民族美術形式被很好地保存了下來,而電影的作為一種傳播的媒介很好地完成了這一使命。吳天明導演的電影《變臉》正是通過電影這一途徑向大眾傳播了中國優(yōu)秀的民間美術“變臉”,吳天明通過對影片的敘事以及借鑒了許多傳統的民間美術的元素更好地將電影中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精神體現出來,使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更加完整,促進了影像風格的形成。
關鍵詞:民間美術;影像風格;川劇變臉;中華文化
一、對川劇變臉的認識
(一)川劇變臉的背景
所謂川劇的變臉,顧名思義就是劇中人物的臉譜變化。川劇變臉,是流行在四川東中部、貴州及云南等地區(qū)的民間傳統戲曲,其歷史悠久,包含的文化藝術內容多樣:抹臉、吹臉、扯臉、運氣、變臉等;其表現形式融合的唱腔種類有高腔、昆腔、胡腔、彈腔等;川劇變臉是表現戲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浪漫主義手法,集寫實性、娛樂性、夸張性于一體,是傳統文化藝術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川劇的臉譜多是橫眉豎目、兇神惡煞,雖然面目猙獰,但能顯現出一種正義。
(二)川劇變臉的臉譜制作
所謂“變臉”,自然臉譜制作在變臉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川劇的臉譜蘊含著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又包含了蜀地的文化特色因為瞬間換臉要制造出巨大的舞臺效果,所以臉譜的制作很講究筆鋒簡單、色彩明快、粗狂有力。川劇臉譜并不強求色塊、線條的統一,而是根據行當的不同采取靈活的構圖方式,并且川劇臉譜的構圖有著強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尤其在細節(jié)上講究紋理效果。[1]
(三)川劇變臉的服裝
川劇的服裝根據不同人物、不同地域不同季節(jié)以及人物的性格、年齡的不同選擇也不同。從紋樣上看,龍紋象征著統治階級,太極圖、八卦圖象征著智慧和道術,可用于神話的人物。田字圖案象征著僧人或者羅漢,折枝花象征著一種秀美,常用于花旦或者小生。從色彩上看,戲劇服裝與我們的民族傳統密切相關。[2]
二、電影《變臉》中民間美術的元素在電影中的應用
民間美術與電影之間最重要的共同點就是都能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方式傳播。并且變臉作為一種瞬間的藝術與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一)電影中的臉譜元素
電影中變臉王一共出現了三次變臉。第一次是廟會中變臉王的變臉活動和“活觀音”梁素蘭同時出現,梁素蘭被變臉王的變臉所吸引。這里變臉王進行了兩組變臉,先是以全景景別,以梁素蘭的視角看過去,變臉王在群眾的歡呼聲中進行表演,這里的臉譜樣式以紅色為主,跟周圍燈火通明的景象相呼應,先后出現美猴王的臉譜樣式和丑角的笨重姿態(tài)。第二組變臉鏡頭給了近景,背景音樂也換成了一種虛幻縹緲的聲音,這里象征著梁素蘭內心的聲音,他完全被變臉王的表演所吸引并且癡迷。第二組先后出現紅白、黃色、藍色,最后是大紅色,這幾個臉譜的變換形式不同于上一組,這里沒有了周圍人的嘈雜,也沒有配合變臉王的體態(tài)特征,通過兩邊燈籠的一開一合來完成變臉,這里的變臉更像是一種近距離觀看的內心主觀動作,臉譜用色比較濃厚,純色調的臉譜象征人物的一種感情積淀,也象征著變臉王給“活觀音”梁素蘭帶來的震撼。
這里的兩組變臉從人物的動態(tài)以及臉譜的選擇上為全劇做了一個較好的情感鋪墊,以暖色調為主的臉譜更能體現出人物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更符合當時周圍熱鬧的氛圍,為電影所要表達的情感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第二次變臉是帶著狗娃街頭賣藝表演的變臉,狗娃這時候對爺爺已經有了感情并且在爺爺的教導下學會了一些本領,在受到警察的威脅之后開始站出來維護爺爺。爺爺在受到挑釁的時候近距離對軍官表演了變臉,使軍官目瞪口呆。
這里的變臉也是分為兩組,第一組是藍色調、黃色調的美猴王樣式、白色的丑角樣式,第二組是在軍爺面前近距離的快速變臉,分別是只涂有一半面具的紅色臉譜、紅白相間的臉譜、金黃色臉譜,臉譜用色大膽,尤其最后一次變臉的骷髏樣式的黑白臉譜象征著給人的威懾力,表現了人物堅定不移的情感態(tài)度。
第三次變臉是在影片最后,變臉王承認了狗娃是自己的孫女,并且打破了“傳兒不傳女”這一傳統觀念并且將自己變臉的技藝教給了孫女,象征著人物性格的轉變。最后一次變臉氣氛是活躍的,這里臉譜形式的選擇也是偏向于輕松活躍的色調和圖案,畫面是爺爺和狗娃的變臉交替進行,爺爺先是藍綠色的臉譜、白色咧嘴大笑形式的、金色、紅色關公樣式、藍色花紋樣式、白骨精樣式,狗娃老虎樣式的臉譜、灰色老鼠樣式、道士樣式、丑角樣式、富有戲劇性的帶有胡子的老先生樣式,兩個人的變臉交替進行,色彩多變,背景音樂也是歡快的嗩吶和鼓演奏的戲曲音樂,畫面色調與變臉的色調種一致,輕松歡快的色調深化了電影的主題,最后設置了爺爺孫女兩個人共同變臉的寓意一方面是消除了兩個人的隔閡,另一方面也是象征著傳統的“傳男不傳女,傳里不傳外”思想的瓦解,表現出了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博大的情懷,也象征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二)電影中的其他民間美術元素
除了最主要的臉譜的變化之外,電影中的其他民間美術元素也影響著電影風格的形成。
1.花燈
在電影開頭孩子們參加廟會的場景中,孩子們手提各式各樣動物的花燈,花燈作為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在電影中也為電影增色不少。花燈內部用竹枝或竹皮搭框架,外部用宣紙繪以各式各樣的圖案和色彩,廟會上花燈這一元素的運用體現出一種溫馨的感覺,更是為全劇奠定了一種傳統民俗文化的感情基調,孩子們手中提著的一盞盞花燈就好像黑夜中的螢火蟲一樣照亮著整個宴會,營造出一種熱鬧的氛圍,影響著整個影片的風格。
2.舞龍表演
舞龍俗稱玩龍燈,是起源于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活動之一,舞蹈時,一人手拿“寶珠”(球形的彩燈),在龍頭前領舞,表現龍搶寶珠。舞龍活動極大的刺激人們的情緒,體現出中國人民戰(zhàn)天斗地、無往不勝的豪概氣概。電影中運用舞龍這一民間美術形式,極大的增添了影片的氛圍,突出了影片依附于民間傳統的藝術風格,龍頭龍身龍尾火紅的色彩為影片增添了一種中國的元素。
3.面具
在戲曲《觀音得道》這一段的表演中運用面具直觀地傳達出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藝術,面具跟戲曲故事的結合能讓人更直觀地看出劇中的人物關系以及人物設定,更容易區(qū)分劇中的角色,佛祖的面具用金黃色繪制,十八羅漢棕褐色繪制,佛祖面具的表情比較慈愛,而十八羅漢表情有些比較猙獰有些面帶笑容,通過面具的色彩和形態(tài)更有助于觀眾區(qū)分人物。面具的這一民間美術元素的運用也從一方面影響了影片的視覺風格。
三、總結
不論是電影還是作為民間美術的藝術形式,都能通過視覺和聽覺這一形式表現出來,為人們所理解,有些電影中出現的民間美術的元素能進一步影響影片的整體風格。民間美術是人民親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其最終目的是落到人民身上,而電影作為第七藝術的出現,雖是由廣大電影工作者根據自身經驗和審美創(chuàng)造,但其最終目的同樣也是更好的影響廣大觀眾,尤其是在這類反映中國傳統工藝文化的影片中。藝術的最終目的就是服務于人民,藝術其本身也是現實的,不是虛無縹緲的存在,民間美術以它特有的形式影響著大眾,電影工作者也應該創(chuàng)造能深入人心的作品,如何立足于人民,是廣大藝術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智勇,黃茜.川劇臉譜藝術研究[J].中國戲劇,2016(11):67-68.
[2]劉望微,李曉蓉,裘沅樺,萬宗瑜.川劇服裝中的傳統美學精神[J].四川戲劇,2009(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