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影視批評行業發展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區分影視批評和影評,若無法區分這兩者的區別將對該行業帶來極大的影響,那么在本文中,將對此類問題進行概述,并對一些廣泛運用的理論做出研究,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影視批評;影評;影視理論
一、如何看待電影批評
我們如何看待電影批評,取決于我們如何理解電影,如何理解美。遺憾的是,當下多數人缺乏對美感的領悟,缺乏對電影作為藝術的恰當認知。審美是人類重要的精神活動之一。現如今,每個人都可以方便地選擇各種各樣的精神消費,而信息時代的到來,也讓大眾的聲道被徹底打開,“沉默的大多數”已不復存在。但廣義的藝術民主化并不如看上去那樣美好,因為人們普遍的盲從與浮躁,導致關于電影批評的巨量垃圾內容充斥其間,影評的專業性與權威性,在這個過程中被迅速瓦解。
二、電影批評的地位
泛娛樂時代的今天,電影批評已不再具有鮮明的指引力,其作為創作者與觀賞者的中介性也被嚴重忽視。即便從歷史來看,電影批評在國內的發展也長期處于尷尬地位。而網絡的興起,令這種尷尬在未散之時,又產生了新的困境。我們要認識到的是,欣賞者通過評論交換意見,進行觀點理念的互動,是審美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批評鞏固了現實與影像的橋梁,它乍看上去不是必要的,因為我們大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拒絕談論。然而事實上,人類正是依靠交流與爭辯,才使思維得以不斷健康地前進。因此,若沒有討論的支撐,審美對世界的積極性便無法充分體現。
三、影視批評觀念上的混亂
(一)現象和背景
網絡的誕生,于二十一世紀初的影評生態而言,無疑是一次破天荒的改變,影評的傳播途徑從書刊到網絡的過渡,影評的變化從量和質兩方面產生了深刻的變化。
不可否認的一點,網絡影評的產生溝通了中國天南海北的迷影人群,網絡由此成了人們暢所欲言的根據地。電影批評似乎從此走下了書刊的神壇,不再是電影理論家和影評人們的專利,它不再是萬言書,也不再從影像的背后抽絲剝繭,嚴肅的電影批評沒有了原來的模樣,它改頭換面,叫影評。
(二)差異與聯系
或許只有我會這樣去糾結影視批評和影評這兩個詞語的差別了吧。這兩個詞的確值得玩味,而且我也有充分的理由來證明,我們所處的時代,需要的是電影批評,而非影評。
電影批評這個詞,歸根結底是一種批評,而批評,是一種基于美學意義的解釋,通過理論方法進行評判,嚴肅影評刊物發表的批評文章,便是這一類。影評這個詞,我不認為它是電影批評的簡稱或縮寫,這完全是源于我對當今網絡影評的不滿,我不愿意用電影批評這個高貴的詞來稱呼它,當今所謂影評,乃是電影評論的簡稱,舉凡主觀的或客觀的闡釋都可以算作評論的一種。可見,這兩個詞,內在是一種門檻的高低,外在則是一種質量的高下。
電影史相對人類歷史而言簡直微不足道,但相對于其他六大藝術而言,在短短百年歷史里便已有如此成就,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放眼歷史上的電影流派和運動,沒有哪一個能夠完全摒棄電影批評的推波助瀾,法國電影新浪潮算是一個極明顯的例證。
現在中國的影評,真的需要回歸到嚴肅影評的寫作,這對擔心中國電影的發展狀況的人來看,能補充中國電影久已失去的內核。
影評是電影理論的誕生地。在我看來,一個時代的人對于電影審美的高度是由那個時代的電影批評和電影理論的高度決定的,也是那個時代的電影能夠達到的藝術高度。這樣看來,好的影評對于電影有著提攜的作用,對于20世紀50年代的法國電影來說,的確是這樣,在這個意義上,電影批評的價值不言而喻。
影評作為批評的一種,有著把杰作送上榜單,把庸作踢出影史的責任,這種責任下,影評更多的是扮演一個類似「判官」的角色,具有影響力的影評可以直接宣布一部爛片的生死。不過電影批評史上也有很多誤判的實例,比如《公民凱恩》最初在歐洲遭遇了哲學家薩特的反對,巴贊因此和薩特打了一次筆戰,這個誤判被糾正了過來,直到現在,《公民凱恩》的影史地位基本上是在這里確定下來的。這是影評的責任,更是影評人的責任。
四、結論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談影評的責任,逐漸和影評人的責任分不開了。浩如煙海的影史海洋,獲得大銀幕青睞只是少數,得到大眾喜愛的更是極少的一部分,但這樣就能忽略那些沒獲得曝光率的電影的電影的價值嗎?當然不是。于是影評或說影評人的責任便是擔負起發掘影史中的遺珠的責任。這方面,喬納森·羅森鮑姆(Jonathan Rosenbaum)做得最好,前幾年,美國電影協會(AFI)評選影史百大佳片,他不滿這個榜單,便自己列了影史一千部偉大的影片的榜單以示對抗,而那個氣勢恢宏的榜單里,涵蓋了各個年代的佳作,更是包括了很多不為大眾所知的影片。
影評的責任大致如此,所以對于當今的影評寫作者來說,踐行這些責任——為大眾提供高雅的電影審美,正確適當的評價任何一部電影,發掘電影史上的遺珠等——才能實現一篇合格影評的價值,也是實現影評人自身的價值。
電影是一門時間的藝術,不僅僅因為它具有強大的其他藝術形式不具備的記錄功能,更是因為它能夠通過膠片的運動來將時間顯化。
作者簡介:叢金昭,四川大學錦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