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旋律影視作品:指具有一個特定的概念,早在1987年中國電影局就提出“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口號。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的發展,人們對于主旋律的概念發生了改變,主旋律題材主題不限于最開始的概念,大環境下主旋律影視動畫作品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制約,形式的改變,受眾接受度的變化等等都影響了主旋律影視動畫的發展。主旋律動畫電影應該具備心理學家桑代克的“做中學”理念,在不斷的實踐中進行探索。依托文化自信,打破“陽春白雪”的定位,用全新的姿態回歸舞臺。
關鍵詞:主旋律;文化自信
一、主旋律文化傳播,依托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信任和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對自身文化民族優良文化傳統的肯定與堅持。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我們的題材取之不絕用之不盡,真正的專研進去就可以拿到我們想要的素材。主旋律影視動畫作品沒有具體的題材要求,三觀價值正,宣傳大的政治方向的題材作品都可以稱之為主旋律影視作品。在擁有文化自信的主旋律文化傳播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符合社會主義價值核心價值觀的。我們要依托文化自信,提煉主旋律文化精髓,創作出更多優秀的影視作品,讓我國民族文化熠熠生光。
二、平民化視角,打破“陽春白雪”
在影視的創作中,我們一直宣揚的主旋律與商業化結合,可是卻沒有達到真正的結合,在敘事的過程中主角大多都是偉人的事跡和紅色題材的敘述。在現時代的接受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平民化的視角更加能夠接近普通群眾的接受力度,一個普通平民化的事件更容易讓大眾接受和認同.在《離開雷鋒的日子》《遠方的呼喚》等作品中,主人公們只是普通百姓,境界也不算很高,但是,在這些普通人身上卻閃爍著真善美的光芒。與以前偏愛英雄任務塑造的主旋律相比。這些電影普遍采取了從平民化視角來開展故事,承載思想的辦法,成為吸引觀眾的原因之一。可以說,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主旋律創作才真正實現了從英雄化到世俗化,從神圣到平民化的轉變。主流政治開始與大眾文化對接,官方話語與平民心態的耦合,致使困境中的中國電影有突出重圍的機會。甚至在塑造英雄人物的影片中,也是站在群眾的立場上來審視,警誡官員。主旋律電影從創作的主題能夠從英雄從英雄人物的視角回到平民大眾上來,以當代普通大眾的現實人生為焦點,觀點老百姓的心理和社會情緒,其實是很容易重構觀眾對影片的心理認同的。在動畫的制作過程中也應該采用貧民化的視角來闡述故事,這樣的故事更加的接近生活。
三、探究多元素的表現形式,具有時代性
當今時代是與時俱進的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因為溝通的方便和無障礙,整個社會在無形中形成了一個大融合的景象。文化也是如此,主旋律電影在這個時代的特征中,更是應允形成了這樣的景象,多元素的表現形式,具有時代性。主旋律動畫電影,應該要采取多樣的方式來表達,不應該局限于小情調和本土歷史故事色調表現。色彩上面,畫面構成上,不局限于本土風格的形式,要與時代接軌,同時要在本土風格上面結合國際的一些流行元素來,擴大影響力時代在不斷地變化,我們的審美也在不斷地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深層次的主旋律是不會改變的,這是我們應該知道和了解的。動畫是一門藝術,在為藝術奉獻的路上,其主旋律的號召和傳播是不會改變的。
四、準確定位市場,回歸產業大營
馬爾羅在60年前就已提醒人們:“必須永不忘記,電影是一門工業。”但主旋律電影身上所承擔的政治教化功能,致使政府主管部門和創作者們將其當作關系國計民生的宏偉事業來做,而并非從市場角度將之視為商業與產業。尤其在整個中國電影的制作與發行都已被納入市場運營軌道的大背景下,仍將主旋律電影視為國家事業保護起來,無疑是與市場經濟背道而馳的。改變過去的觀念,回歸產業大營:主旋律電影轉型的首要問題便是改變過去的事業觀念,回歸產業大營。對于電影創作者來說,減少對政府的依賴,轉變觀念,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多元投資主體的融資體制,用已被觀眾喜愛的類型方式包裝自己,設法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應成為發展主旋律電影的首要觀念。
以上是主旋律電影的傳播意見,加上主旋律動畫電影的工種的特別性,我們在傳播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傳播人群的區分,以及每個階段的表達是我們需要格外注意的。這就是主旋律動畫中最為特別的一個地方。
參考文獻:
[1]汪獻平.產業與類型:主旋律電影的轉型策略[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6(5):94-99.
[2]彭濤.中國電影史鏈條上的主旋律電影及其未來走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2(02):100-106.
作者簡介:李窈,長沙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