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佳
摘要:群眾藝術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必然要加強群眾藝術的發展。在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積極探索視聽技術、新媒體技術等科技手段與群眾藝術的合理結合,對于推動群眾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現代科技;群眾藝術;創新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作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這一重要任務。群眾文化藝術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必然要加強群眾藝術的發展。在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群眾藝術的發展也應當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推動群眾藝術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群眾藝術的傳播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一、現代科技的發展及其對群眾藝術的影響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們能夠隨時隨地享受高度網絡,視頻網站、直播平臺的發展也日益蓬勃。如何運用現代科技賦能群眾文藝的創作與呈現,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應當積極回應的時代命題。
首先,人民群眾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的提升對群眾藝術的內容質量和形式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許多新穎生動的文化形式,如短視頻、網絡直播、3D電影、VR展廳等迅速贏得了人民群眾的青睞。而傳統的群眾文藝卻由于其在內容表達和呈現形式上的因循守舊,已難以吸引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年群體的有效參與。只有創作出更多符合當代觀眾接受規律和審美規律的優秀作品,才能真正吸引群眾的目光,打開群眾的心扉。
其次,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和便攜式設備的普及極大提升了在線獲取文化資源、欣賞文藝作品的便捷性。當前,“4K+5G+AI”的融合發展已經為網絡視聽的創新提供了堅實科技基礎,便攜式設備在社會生活中的日益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活動參與的時空限制,使得人民群眾隨時隨地從線上獲取藝術教學資源成為可能。
最后,網絡社交平臺的應用和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激發了群眾文化的傳播活力。近年來,各種社交平臺(如微信、抖音、微博等)功能的拓展吸引了社會各階層的民眾聚集,大眾傳播媒介(如騰訊、愛奇藝等視頻客戶端)門檻的降低拓寬了人們在網絡平臺上分享視頻作品展現個人才藝的渠道,點燃了普通人作為藝術創作者和傳播者的熱情。
二、現代科技與群眾藝術的合理結合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見證了3G-4G-5G時代的快速更迭。移動互聯網的建設一路高歌猛進,各大視頻客戶端如雨后春筍般上線,軟硬件設施的日臻完善為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傳播提供了可能。
(一)運用視聽技術創新呈現形式。
在世博會中國館中我們看到:有用科技手段與產品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精彩展示、有用科技手段改變閱讀學習方式與體驗的圖書館?,F代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使得文化藝術的呈現方式煥然一新,主動學習思考如何實現現代科技與群眾藝術的有機融合,對藝術的普及和宣傳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幾部以“國寶”作為IP的紀錄片和電視節目令廣大觀眾耳目一新,創造了收視熱潮。例如已經成功播出兩季、廣受好評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通過演播室舞臺表演和實景紀實拍攝的呼應配合、不同嘉賓和任務角色的共同參與,輔以聲光電技術和主持人采訪等,運用精美的視聽語言全面展示國寶背后的故事,為普通觀眾敞開了走進傳統文化的興趣之門,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運用短視頻賦能文化傳播
近年來,以短視頻為代表的網絡視聽行業蓬勃興起,短視頻內容領域不斷拓展。據統計,截至2019年上半年,抖音關于傳統文化的短視頻數量超過6500萬條,累計播放量達164億次,累計點贊量達44億。通過技術賦能,短視頻降低了普通人走進藝術和傳播藝術的門檻。基于簡便的制作技術,原本線下普及難度大、效率低的藝術門類,在運用短視頻傳播后更有效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短視頻通過簡易化、通俗化、趣味化的形式對文化藝術的創造性呈現,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自覺成為文化藝術的參與者和傳播者,在潛移默化中有效增進了參與者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
(三)借助網絡直播搭建互動平臺
網絡直播誕生之初,還只是游戲、電商等行業的附屬引流工具,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它已逐漸滲透到文化等領域。網絡直播的普及應用呈爆發式增長,從武漢火神山醫院建設工地直播最高峰時吸引了6000萬網友同時在線觀看,再到多家博物館通過直播導覽等方式讓眾多觀眾享受“云觀展”,憑借著便捷直觀、互動性強、內容豐富、不受地域限制等優勢,網絡直播拓展了文化藝術的傳播邊界,降低了普通人參與文藝活動的門檻。群眾藝術館或民間文藝團體的專業人才可以借助網絡直播搭建群眾文藝活動的互動平臺,通過在線直播音樂、舞蹈、美術等教學,學習技藝提供便利。此外,人們還可以通過網絡直播參與藝術創作、進行才藝展示,培養藝術傳播學習與分享回饋的雙向互動模式。
三、現代科技與群眾文藝活動合理結合的意義
(一)推進全民藝術普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深入推進全民藝術普及,是有效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是黨和政府交給群眾藝術館的一項重要任務。2017年3月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服務保障法》將“全民藝術普及”和“向公眾提供免費或優惠的藝術培訓”列入其中。充分挖掘各級群眾藝術館網絡傳播陣地(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潛能,運用短視頻、網絡直播開展教育培訓、普及藝術知識,讓文化藝術逐步融入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從而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夯實文化自信根基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賦予文藝工作者的偉大使命。習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增強文化自信必須立足優秀傳統文化。群眾文化活動是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利用現代科技賦能傳統文化傳播,從我國諸多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中提煉出適合當前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元素,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相協調,增強人民群眾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占領意識形態陣地,推動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群眾文化是由人民群眾所創造的文化意識形態,凝聚著群眾的智慧與力量,同時也是當下整體社會意識形態的具象化體現。群眾文化藝術中蘊含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將優秀的群眾文化融入意識形態建設,能夠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培養人民群眾的優良品質,增強人民群眾的精神動力,有利于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和諧的社會局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服務保障法[Z].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0號,2017.
[2]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字節跳動平臺責任中心.抖擻傳統:短視頻與傳統文化研究報告[Z].201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