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文立足于當下對人文素養與藝術素養重視的背景,點出了社會對幼兒發展觀念的改變,首先點出了幼兒成長這一關鍵時期的重要性,然后,系統地指出當代對幼兒教育的方式尚未全面之處,需要以兒童美術教育將其彌補。其次逐一分析了美術教育為幼兒成長所產生的深刻影響。最后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的客觀性與必要性進行分析與介紹,是社會進程中的大勢所趨。
關鍵詞:幼兒發展;必要性;大勢所趨;藝術
一、引言
中國美術教育在漫長歲月的發展過程中,兒童成長的標準已經由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增長,擴充為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美術教育已然被公認為提升幼兒成長中的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于未來而言,從小對幼兒加以美術功底的訓練,既能夠為他們將來的自己謀求一條生存手段,同時也將為中國的非遺文化傳承盡一份力,充己而興國,這是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的必要性。于幼兒自身而言,幼兒時期正處于對各個方面都充滿著好奇心與驅動心,在這時期教育美術更能有事半功倍之效。童年時期受到的教育,對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品性與性格的形成,習慣與思維方式的養成,都是憑借小時候受到的各種教育所影響,往往為一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大腦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這段大腦的快速發育期,又豈能錯失啟蒙教育的良機。
二、幼兒成長是人生的一段關鍵時期
兒童時期是人生發展的一段關鍵時期,此時的幼兒的各個方面在快速發展,這個時期需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兒童的發展需要,發揮兒童潛能,而美術教育,恰恰能為孩子在思維發散,思想創新上提供契機,為兒童今后一生的成長之路打下結實的地基。習慣從小養成,長大后性格觀念的形成,也必然離不開幼兒時期的經歷。此時不僅是幼兒身體結構,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也是一個幼兒對世界和周邊事物充滿興趣的一個時期,而美術教育理念的深入,正是滿足了孩子對各種事物的幻想與創作,滿足他們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心理情境,為他們情緒的抒發與表達提供了一個實質化的平臺。就社會背景下來說,幼兒發展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即從幼兒時期就備受重視的能力提升。
三、當下對幼兒教育的方式尚未全面之處
時代在改變,當代學前教育已然轉變為現代化模式,不再拘泥于古代傳統教育的古板與教條,內容多變,自然形式也要靈活采用。美術教育的靈活與創造正是與當下的現代化的教育相迎合,幼兒的心理難以自控,自己又很難完整準確地表達出來,難以讓人理解與安撫,大多家長以為孩只是調皮與玩鬧,并不去挖掘這背后深刻的影響與意義。幼兒的思想是需要得到表達與認可的,但往往家長并不能面面俱到,親子游戲中,也難以培養孩子在繪畫中的能力。如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幼兒大段的語序不怎么通順的語句如若將其凝聚在一幅幅的繪畫藝術中,豈不精煉而且易于他人的理解,從而幫助幼兒更好的完善自身的發展。研究表明幼兒繪畫會給幼兒帶來愉悅感,陶冶幼兒的情操,提升幼兒對審美的感知能力,不論從精神上還是各方面的能力上,美術在幼兒時期的教育都是值得重視與研究的。
四、美術教育產生的種種效應
陳鶴琴對學前教育的觀念是“了解兒童、尊重兒童、重視兒童、服務兒童”,對此走的路線是,“民族、時代、與時俱進”。幼兒是一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言而喻。幼兒貪玩好動,現在科技發達,各種各樣的訊息撲面而來,可其價值性卻被當下的快節奏生活大大縮減,而繪畫卻能使人靜心養性。幼兒繪畫不僅提升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性的思維能力,還能讓兒童在這樣游戲的方式學到知識,提升人文素養,飽受藝術氛圍的熏陶,對其審美能力的提升也是好處多多。
五、美術教育作為幼兒教育的必修課是大勢所趨
現代社會,講求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花各樣的人脈,重金送禮請客,繳納高額的學費送孩子去幼兒園,就是現在這兒童進步成長的關鍵時期,不與別人家的孩子落下。現如今的教育已不是古代的先生,戒尺的教育,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才是各位家長更為重視的。而對于能夠提升孩子各方面綜合實力的美術教育自然不容忽視,美術教育對人性有一種美的教化,將孩子眼中純粹的干凈的世界,由孩子自己親手畫在畫板上記錄下來,何嘗不是一種表達情緒,表達對世界感知的一種方法,繪畫有臨摹有渲染,臨摹幫助孩子更細致的觀察和周邊事物,培養孩子的細心與細致,而渲染便是讓孩子將心里所思所想,用顏色這樣的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東西表達出來,讓其心思細膩的同時,更添一份大膽。
六、結束語
時代在進步,對于美術教育這樣一個有無限可能,不拘于任何一本教材,擁有如此大的想象空間的,是值得處在發育階段的幼兒去嘗試去學習的,是值得幼兒去動手操作感受其中的快樂的。
參考文獻:
[1]單媛媛.幼兒美術教育現狀分析及指導策略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2]郭潔卿.基于心理資本的河北省動漫企業技術創新研究[D].石家莊經濟學院,2013.
[3]徐文娟.藝術品市場管理模式及市場拓展策略分析[D].天津大學,2013.
[4]姜俊俊.新疆古代美術教育史綱[D].新疆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蘇怡文,三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