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


摘要:文化消費升級給傳統手工藝帶來新的發展可能,傳統手工藝要“活”起來,融入現代生活,不能僅作為工藝裝飾和日常用品,應充分挖掘其顯性和隱性跨界方式,結合消費對象需求和未來消費趨勢,探索多維跨界,為傳統手工藝探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消費升級;傳統工藝;跨界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以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方向,從政策上加大對包括傳統手工藝在內的傳統文化扶持力度。2017年3月國家出臺《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明確指出要立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掘并運用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和工藝理念,豐富工藝題材和產品品種,培育中國工匠和知名品牌,使傳統工藝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
國家層面的重視讓之前日漸衰落的傳統手工藝又“火”起來。近年來,關于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和傳承問題已成為學科熱門話題,引發眾多學者關注并研究。筆者通過文獻梳理得出關于傳統手工藝的研究熱點不外乎有二,其一是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問題,其二是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問題,即如何使傳統手工藝融入現代生活,更好的服務現代社會。本文以后者為研究方向,結合經濟學和設計學相關背景知識,試圖讓文化拉動內需,讓消費反促非遺手工藝發展,探索消費升級下手工藝跨界創新新形式。
二、日本消費升級啟示
我國目前正經歷的消費升級階段,在鄰國日本也曾經歷過,日本經濟自20世紀50年代邁入高速發展時期,長達十幾年的飛速發展,讓日本經濟處于世界第二。1975年石油危機后,日本經濟發展放緩,從高速發展降為中速,隨之消費升級也就到來。在高速發展時期,民眾消費審美和消費趨向相對一致,消費分化不明顯。但進入中速發展階段,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消費需求逐漸分化,奢侈消費、品質消費、個性消費等應運而生。中日兩國在城市結構、人口密度、生活習慣、消費習慣上有相似之處。兩國都經歷了長達十幾年的經濟高速發展,目前中國經濟增速與1985年前后的日本接近,處于奢侈品的狂熱消費階段,注重品質化消費,根據日本消費升級的經驗,這種消費趨勢將逐漸向理性消費回歸。
近年來,經濟水平提高使我國居民消費需求發生轉變,消費者更重視產品背后的文化價值和審美需求。據國際經驗,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后,就會更關注對休閑娛樂、文化旅游等品質消費需求。據了解,2019年我國人均GDP已超一萬美元, 90后、00后新生代消費主力軍崛起,相比50后、60后注重性價比的日常基礎消費而言,新生代們更關注文化旅游、運動健身等新領域;更注重消費品“檔次”和功能體驗之上的附加值,比如品質、個性、定制、健康、儀式感等,這類消費需求更注重個性表達和情感參與體驗,而“本土化”的非遺美學和手藝體驗恰好與這一需求趨勢相吻合。
三、傳統手工藝的現代發展之路
手工藝發展進程是生產力不斷進步的過程,在數千年,祖先們采用獸皮制衣,石器、木器、陶器、玉器等材料制作生產工具。直至工業文明時期,手工藝低下的生產力已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才逐漸被機器取代,傳統手工藝或消失或轉為收藏品,被束之高閣。
眾所周知,手工藝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但步入現代社會,它面臨諸多問題:首先,審美樣式過于傳統。我國與西方現代文化接軌后,傳統手工藝的審美樣式并未與時俱進,與現代生活脫節,不易被大眾接受。其次,生產無法量產。手工藝品轉成成熟商品,應有一系列制定標準,但受人為因素影響,手工產品無法做到無誤差的標準化制作生產,對手工藝的制作周期和質量保障要求都非常高,需要專業培訓才有可能實現。最后,傳承人斷層。傳統手工藝人存在狀態多為師徒制或家族傳承,由于手工藝品創收價值低,導致年輕人不愿從事該行業,部分手工藝老齡化嚴重,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目前傳統手工藝的存在現狀僅靠傳承人無法改變,需要社會各界多方努力,使傳統手工藝能跨地域、跨行業、跨文化地長久多元化發展,使其服務地方人民,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四、手工藝跨界:顯性與隱性經驗事實
跨界,英文譯為“ Crossover”。原意是指“交叉、跨越”,也可引申為“跨界合作”。跨界是一種行為概念,它能突破既定規則,與不同領域、不同文化間發生聯系,從而產生一些創新的風格、內容和形式。如今“跨界”一詞在設計界和藝術界已被廣泛認同,“跨界”不僅是一種時尚觀,更代表著一種新銳的生活態度與審美方式的融合。傳統手工藝具有一種原始的生命力和獨創性,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特質,飽含民族風情,是古典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在當今喧囂時代,中產及以上階層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更傾向于精神滿足,而傳統的具有文化和審美雙重屬性的手工藝品為這類人群在遠離城市喧囂時提供了心靈的寄托。因此,對于傳統手工藝,不應只限利用設計手段將其“生活化”,而應結合特定人群所需,把握傳統手工藝的精神內涵,按照功能特征和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度分類分層,探尋手工藝“跨界”的可行性。
筆者認為傳統手工藝的跨界形式可從兩方面分析,一種顯性跨界,即通過圖形提煉、外形改良實現小規模批量化制作的手工藝品,將日漸式微的傳統手工藝改頭換面,成為具有生活哲學和東方美學的生活用品;另一種是隱性跨界,即手工制作難度高,無法量產的傳統手工藝,可提煉精神內涵和審美特征,結合產業所需,使其融入如舞臺表演、展覽展示、時尚制造等領域,實現多元跨界。
(一)顯性跨界
1.“上下”品牌
“上下”品牌是當代設計師蔣瓊耳和愛馬仕集團共同創立,致力于將文化融入當代東方雅致生活,涵蓋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它以家居和服飾品為原點,運用手工藝將中國傳統的藝術文化引入到年輕人現代或未來的生活,產品從設計到手工藝都由人來創作。其中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犀皮漆天地蓋盒”(圖1),取自中國傳統攢盤器型,以黑禪木制胎,以瑪瑙制成太湖石狀為盒頂,盒身表皮是紅斑犀皮,內里是精細黑推光漆,整件器物沉靜厚重,體現東方文化精神和詩意美學。上下“攬月”系列虎頭鞋刺繡包袋(圖2)結合現代皮質、傳統刺繡和富有寓意的虎頭圖騰圖案,將傳統刺繡工藝融入古代竹籃造型,共用了30多種細膩刺繡工藝,69中不同珠片,5種絲線,耗時60天完成,作為純手工定制限量發售的手提包,原創性和定制性實現了傳統手工藝的高附加值。
2.“TAKO”和“KYO”和紙燈
日本國寶級設計大師喜多俊之先生一直致力于將傳統工藝和材料運用到現代設計,經過多次實踐,取得非凡的成就。TOKO燈(圖3)是先生早年的代表作,燈罩使用了日本傳統的和紙,分別為美濃和紙、越前和紙、因州和紙燈,全部出自手抄和紙匠人之手,和紙的透光和柔美質感使燈具別具風情,遠銷意大利和德國等海外國家,廣受歡迎。這款燈被法國 Saint-Etienne 現代美術館列為永久收藏品。“KYO”和紙燈(圖4)是TOKO燈的升級版,它更靈活地使用了和紙,給燈罩上產生了自然褶皺,看上去更細膩、古典,結合鋼鋁等燈架材質,呈現出不一樣的東方韻味。
(二)隱形跨界
1.音樂劇《白蛇驚變》
2018年4月由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和上海徐俊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原創音樂劇《白蛇驚變》亮相上海虹橋藝術中心,該劇取材中國古典傳說,開辟了“古典新美學”理念,在劇中跨界融合了諸多非遺主題,使非遺從幕后走向臺前,實現多維度創新融合。在劇中包括白蛇故事傳說在內共貫穿了13種非遺主題。舞臺燈柱道具采用浙江東陽的竹編工藝,竹編不僅減輕了道具重量,它的透光性為舞臺增添了莊重、禪境的藝術氛圍。演員服裝制作置入傳統刺繡工藝和苗銀鍛造工藝,如蜀繡白素貞鞋靴、苗銀鍛造白蛇發飾等。戲中劇情也增添了賽龍船、鼓藝和武術等非遺項目。《白蛇驚變》劇目的成功演出為非遺發展探尋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跨界舞臺讓非遺真正“活”起來。
2.跨界定制奢侈品
除了融入日常生活,技藝精湛的傳統手工藝跨界奢侈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法拉利公司曾與中國藝術家盧昊合作完成一項汽車藝術珍品——法拉利599 GTB Fiorano中國限量版藝術典藏跑車,藝術家以中國傳統工藝宋代哥窯開片瓷紋為設計靈感,對跑車的外表皮做設計創意,最終拍得110萬元,實現了雙贏。
五、結語
傳統手工藝是我國文化瑰寶,它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非遺美學具有無限開發的可能,它的發展不僅要圍繞日常生活需求,貼近現代生活方式,更應用發展的眼光審視未來,跨界融合形式無疑會幫助傳統手工藝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陳華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第10輯[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7.
[2]海軍,邵健偉.設計交鋒[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
[3]丁酉秋.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重慶文化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喜多俊之.給設計以靈魂[M].郭菀琪,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文化部等部門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通知[S].
[6]張金濱,張瑞霞.服裝創意設計[M].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