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炫美
摘要:舞蹈身體語言是界定不同民族舞蹈文化母語的身份證,同樣也是不同區域舞蹈文化特點的體現。中國、韓國及北朝鮮的朝鮮民族在歷史上同源同根,如今因分散在三個國家,在不同的背景文化影響下,其舞蹈身體語言也分別產生了微妙的變化。本文從身體語言學視角,分析和研究當今朝鮮民族舞蹈“一舞三制”的現狀,旨在理性的剖析何為文化之根、何為發展之路的問題。
關鍵詞:朝鮮族舞蹈;朝鮮族地域文化;舞蹈身體語言;文化的變遷
“朝鮮民族”是中國朝鮮族、韓國及北朝鮮的統稱。自從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分為南、北兩個國家,朝鮮族又因歷史原因遷徙到中國以來,朝鮮民族舞蹈漸漸各具地域特色,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舞蹈作為地域文化的代表形態,不僅有國界,而且在一個民族國家中還有民族的界限,區域的界限。它們都需要在舞蹈身體語言類型上一一確立與辨識,以備跨界交流。”從而,朝鮮民族舞蹈身體語言在不同語境中的傳承與發展,是確認與辨別其地域風格的重要線索。
一、不同地域的舞蹈文化背景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舞蹈文化形態產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因素。舞蹈文化從歷史學和社會學角度而言,它既屬歷史范疇,又屬社會范疇,它既有歷史的相對確定性,又有社會的絕對發展性。地域作為舞蹈文化形態生存的土壤,是構成當今朝鮮民族舞蹈文化形成、發展、繼承、變遷的主要原因。
如今,不少因歷史原因四散在世界各地的朝鮮民族返鄉尋根。“根”文化作為支撐新時代朝鮮民族傳承發展的精神力量,無論其發展現狀如何,都與歷史上的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亦是文化的歷史相對確定性。朝鮮民族受歷史、宗教、地理、生產方式等諸因素合力影響使其具有了含蓄、溫和、擅禮等民族性格特點。這種思維、審美、性格、民俗等觀念無法剝離的注入到了每一個留著同樣血脈的朝鮮民族人的靈魂中。這種一脈相承的共性傳統文化,是地域個性文化的基礎也是根本。
然而,隨著地域文化的變遷,文化語境的改變,民族傳統文化必然跟隨著生存的土壤和時代的發展而產生變化。如今,朝鮮族、韓國人、北朝鮮人的文化就因地域及社會制度的改變造就了“同源不同流”的發展現狀。中國朝鮮族作為遷移文化,在繼承著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學習、借鑒了中國豐富的多民族文化之長,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朝鮮族文化。中國朝鮮族在遷徙過程中受到了戰爭、生活、地域等多重壓迫,生存意識、團結意識、反日意識及渴望解放的思想使得其并沒有保存和發揚宮廷藝術,而是將庶民的自娛文化與民俗文化帶到中國,在中國的政治改革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北朝鮮的文化以1920年的抗日戰爭為起點,在馬列主義與金日成主席的思想為導向下逐漸形成。在這樣的思想領導下,北朝鮮的集體觀念很強,不能加入任何個性的、外來的思想內容,這一觀念促使北朝鮮認為傳統藝術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因此他們排斥傳承傳統宮廷文化與藝術,從而形成了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朝鮮民族地域文化。韓國則在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做到了極致,他們對傳統文化遺產體現出了極大的尊重,認為最原始、最純凈的才是最真實的,不能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而改變,應完整的保留并進行傳承。因此,傳統的宮廷文化、民俗文化在這一土壤得到了原封不動的繼承與發揚。
可以說,朝鮮民族文化在歷史的確定中得到了發展,在社會的絕對變化中無法避免地進行了改變。中國的多民族文化、韓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北朝鮮的大一統文化背景共同造就了當今朝鮮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現狀。
二、不同地域的舞蹈身體語言與言語
本為同一個民族與國家的朝鮮民族,現因社會文化背景、社會體制、思維觀念、審美觀念的變化,使得在不同地域形成了同血脈但卻不同流的舞蹈文化特點。“同源同根性”決定了共同的舞蹈語言,“同源不同流”決定了朝鮮民族的舞蹈文化在三個國家范圍內形成了不同的言語。在很多人看來,中國朝鮮族、韓國、北朝鮮的舞蹈風格有著很大的區別。產生這種誤區實際上也有情可原,因為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作用造就了這種“一舞三制”的結果。
韓國認為傳統舞蹈藝術是最真實的,因此,他們制定了嚴格的傳承政策使得朝鮮民族傳統的宮廷舞及民俗舞蹈的風格與內容、結構與特點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與傳承。正是因為對傳統舞蹈藝術的重視,韓國大部分向外界呈現的是提而不漂、快而不躁的傳統舞蹈,很少有向上仰視或大幅度下胸腰等動作。中國朝鮮族舞蹈文化的主體主要是庶民階層,因此,傳統文化的大眾化與自娛自樂的風俗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朝鮮族在遷徙過程中繼承下來的舞蹈文化。“韓國的假面舞、男舞、閑良舞、手巾舞、太平舞、強羌水越來等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舞蹈已經形成了舞臺藝術的形態,但中國朝鮮民族的舞蹈文化卻沒有傳承其原來的形態。”由此可見,中國朝鮮族舞蹈不僅與朝鮮半島的舞蹈文化一脈相通,還發展出了具有獨特色彩與特點的舞蹈藝術。比如,中國朝鮮族舞蹈強調“擰態”,但該體態在傳統的宮廷舞中并不多見。又如中國朝鮮族舞蹈因受到了多民族文化背景的影響,不斷接受、吸收并融合了適應于自身發展的舞蹈語匯,在動作技巧及內容選材上也變得越發豐富,這與單一民族國家的韓國與北朝鮮舞蹈藝術發展的文化背景相比是截然不同的。與韓國同為單一民族國家的北朝鮮舞蹈因社會體制的不同體現出了很強的一統性,不允許舞蹈演員或學生有自我展現的機會,更不允許形成個性化及融合性的風格。因此,北朝鮮體制下傳承的舞蹈風格具有相當的群屬性,每個體態的角度、神態的方向、呼吸的運用、動作的發力甚至情緒的體現與面部表情的轉換都相當的規范且統一。北朝鮮的舞蹈作品大多歡快且明朗,內容大多是鼓勵社會民眾積極向上,歌頌祖國的富饒、贊美自然的美好等風格及內容。因此,相比韓國舞蹈的傳統美,北朝鮮舞蹈更強調的是外在的形式美、崇高美與一統美。
雖然,這種區別是絕對存在的,但從整體的朝鮮民族舞蹈語言層面上看,這種區別卻是相對的、微妙的。例如不論是哪一國家的朝鮮民族男女老少自娛跳舞,都會以扛平手和前后圍手等動作為主。說明,這些元素動作已經作為舞蹈身體語言潛存于朝鮮民族人民的大腦中,即它是同質的,這種曲線美、圓柔美、內在美等基本風格是共同存在的。因此,盡管三個國家的舞蹈在情緒、題材上有所出入,但它只能代表不同國家的意志和行為的言說體系,不能成為朝鮮民族普遍接受的規約。
三、朝鮮民族舞蹈文化的歷時與共時發展
朝鮮民族舞蹈的總體風格在歷時性的發展中始終存在,又在共時性中競相開放。共時狀態的舞蹈身體語言是舞蹈并存的事實,比如當今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薩爾普里舞蹈”就分為三個流派:李明芳、韓明淑以及金淑子的“道薩爾普里”流派。他們的動作特點、表演風格及連接處理都具有不同的美學意義。然而,在比較三種流派時,他們又是互補的,比如想要學好李明芳的流派就必須掌握一種特殊節奏型的步伐和手位變換方法,如果此前學過韓明淑流派的學生在處理李明芳的舞蹈動作時就會輕松許多。如果將“薩爾普里舞蹈”至于歷時發展的角度來分析就會發現,不同時期的紗巾、服裝及動作都有所變化。比如,傳統的紗巾只有約一米半的長度,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及編導的需求出現了兩米的長紗巾或二十厘米的短紗巾。除此之外,將某些舞種至于歷時的發展上來分析,很難發現其是合理的,但如果放在共時的角度來看,其就是合理的。例如,在朝鮮時代,宮廷貴族認為,民間的自娛性舞蹈是低俗的,只有宮廷傳統舞蹈才能夠體現朝鮮王朝高貴、典雅的氣質。而如今,朝鮮民族更傾向于欣賞能夠體現農民生產生活的自娛性民族民間舞蹈,宮廷傳統舞蹈過于抽象、緩慢、沉托的風格則讓觀眾無法輕易接受。
總之,北朝鮮的一統美、中國朝鮮族的民俗美及韓國舞蹈的古典美是時代的發展、社會變遷的必然結果。因此,對于朝鮮民族舞蹈來說應該提倡語言多樣性的存在。盡管朝鮮民族舞蹈在三個國家的發展變化都有所不同,但我們仍應該在傳承它們舞蹈身體語言同質性的同時,充分發揮舞蹈身體言語推動語言發展的作用,使朝鮮民族舞蹈無論是民俗舞還是傳統舞都能在不同地區以不同的方式得以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素琴.舞蹈身體語言的本質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1):17-23.
[2]劉建.“舞蹈無國界”的語言類型學批判[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19,4(3):80-84.
[3]樸永光.中國語境中的朝鮮族舞蹈文化[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1):65-68.
[4]李愛順.中國朝鮮族舞蹈訓練體系的理論考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3):24-29.
[5]黃仙子.中國朝鮮族舞蹈遺產及特征初探[J].舞蹈,2011(6):30-31.
[6]樸永光.尋覓蹤跡 探索源流——對朝鮮族舞蹈文化的反思[J].民族藝術,1991(1):94-104.
[7]崔奉錫.中國朝鮮民族舞蹈史[M].韓國:現代美學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