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文化活動方向的管理,是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宣傳者為有效地達到活動的預期目標,在活動策劃、組織、宣傳過程中對群眾文化活動的指導思想、活動宗旨、活動原則、活動意義、活動目的等決定活動導向、效果的基礎要素,實施系統化設計和管理的綜合過程。
關鍵詞:群眾文化;活動;管理
一、活動內容的管理
群眾文化活動是廣大勞動者利用業余時間對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藝術性提煉,呈現出包羅萬象、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特征,集思想性、知識性、娛樂性、趣味性為一體,讓人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愉悅精神、鍛煉身體、加強交流、增進感情、接受教育,不斷提高群體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
群眾文化活動內容的思想性管理和知識性管理反映了活動組織者和參與者對客觀世界的文化認知與理解,通過策劃和展示不同的群眾文化活動內容,表達自身對文化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態度和相關文化習俗、文化規律、文化技能的認識。從群眾的文化需求和生產、生活實際出發,多層次、多角度地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豐富、多渠道傳播科學化、民主化、大眾化的文化藝術知識,是我國群眾文化活動內容思想性和知識性管理的精髓。
群眾文化活動內容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往往是決定群眾文化參與者是否積極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直接動力。因此,在相關的內容管理中要把有利于社會勞動者在閑暇時間放松身心、積極休息的文藝活動內容,有利于調劑精神、強健體魄的文藝活動內容,有利于提高審美、陶冶情操的文藝活動內容,作為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娛樂性和趣味性管理的重點,同時要避免不同類型群眾的差異化娛樂需求,避免活動內容的過度娛樂化和低俗趣味傾向。
二、活動形式的管理
群眾文化活動形式管理包括了對群眾文化活動策劃組織方法和活動舉辦形式的統籌計劃、協調改進和檢查實施等工作內容,管理的重點是群眾文化活動組織者要開動腦筋、集思廣益,結合各地區的文化特點、文化傳統逐步積累活動經驗、總結活動規律,探索活動創新途徑,因地制宜開展有特色、有新意、能讓群眾喜聞樂見、踴躍參與的各類活動。
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組織方法可分“散”的和“聚”的兩大類。“散”的方法的特點是:批量小,不集中,時間過程長,人員分布廣,對活動的參與人員要求不一,專業分類不明顯。“聚”的活動的特點是:人員相對集中(往往為了同一興趣和目的,在同一時間、地點參加同一內容的活動),組織程序明顯,標準條件嚴格,影響面大,吸引力強。“散”的活動的組織方法可歸納為:本能引導法;骨干利用法。“聚”的活動的組織方法可歸納為:興趣吸引法;行政命令法;典型示范法;激勵競賽法。
群眾文化活動是以文學藝術為主要形式的,因而對群眾文化活動形式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對各類文學藝術形式的管理上圓。其中,主要包括群眾性文藝創作活動的管理,群眾性文藝培訓、演出活動的管理,群眾性文化宣傳活動的管理,群眾性科普活動的管理,民間文化藝術活動的管理等內容;另外,群眾文化活動還可以陣地文化活動、數字文化活動、流動文化活動的形式進行劃分,從舉辦活動所依托的設備、設施、技術等方面入手,統籌考慮活動形式的管理重點。在實際活動開展中,對活動形式不管怎樣進行分類,都要通過抓住不同類型活動的載體、特點來表達和展示群眾文化活動內容。
三、活動組織的管理
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基本保障。舉辦活動時,要依據各類活動的目標、內容、規模、經費等情況來統籌組建不同的活動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組織管理主要包括:群眾文化活動專職組織管理、群眾文化協調組織管理和群眾文化社團組織管理等。
群眾文化協調組織一般是指為推動群眾文化某些專題項目建設或促進某區域內的綜合性群眾文化項目建設,在各級黨委政府支持指導下建立的由相關的多部門、多單位互相協調配合,共同議事、共同管理、參與決策的組織機構。
群眾文化社團組織通常是群眾根據自身的文藝興趣和專長,按照自愿組合的原則,具備成員共同認可的組織章程,以交流文藝技能、開展文化活動等為手段,以豐富業余文化生活、強身健體、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宣傳地區文化等為目的而組成的群眾文化藝術團體。
在群眾文化活動舉辦過程中要重視抓好活動組織的主要工作環節,確保活動組織各項管理功能的正常發揮,如要確定活動目標、制訂活動方案、明確活動任務分工、抓好活動組織協調、開展好宣傳報道、做好安全后勤和檔案歸納、總結評價工作等。建立組織章程和涉及活動組織人、財、物管理的規章制度。
總之,各類群眾文化活動要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廣泛發揮群眾的文化創造力,把滿足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作為舉辦群眾文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提高廣大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藝術素質,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群眾文化活動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豐富多彩、勤儉節約、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的原則科學開展,在“寓教于樂”中實現自我參與、自我娛樂和自我服務。
作者簡介:呂巖,牡丹江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