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我們國家的電影產業不管是規模、還是發展理念以及營銷方法等等,都呈現出了顯著的變化,也出現了許多具有影響力的導演,這些導演背后的作品往往都體現出了電影工業美學的元素。
關鍵詞:電影工業美學;創作研究;電影分析
一、引言
新生代導演雖然在電影的表達手法上有所不同,但是這些導演背后有著同樣的生存語境,其電影創作的原則和觀念有著潛在的共性。針對不同的語境和外部形態,新生代導演普遍遵循工業美學的思路和原則,協調電影作品中的商業性與藝術性,以及作者性和體制性等等之間的關系。從這些角度可以看出,電影在當前時代的發展已經呈現出了全新的態勢,本文針對當前國內電影工業美學的原則以及創作展開研究。
二、電影工業美學原則和創作的基本概述
電影世界和人們的生活關系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也就意味著電影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系要進行緊密的連接,從實際的電影創作來看,電影工業美學一方面保持電影的虛構和假定等基本觀念,引導和推動魔幻、科幻類型電影的發展,并產生積極創新和超越現實生活的意識。我國電影中科幻電影存在的問題本質上源自中國電影創作者的想象力確實,也是一種電影觀念過于保守的體現。此外電影并非是拒絕現實主義,要強調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通過對生活環境以及現實氣息的描寫,讓觀眾感受到現實主義電影的魅力。典型的如《我不是藥神》中,作為一種以關懷人性作為核心的電影,并非是憑借著喜劇效果和戲劇性取勝,而是通過小人物的情懷,以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引導觀眾產生共情。其溫情的結尾也整體滿足我們國家的中國夢,最終引導產生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并推動了民眾的理想。當然戲劇性的沖突要適當地超越一些現實生活,這也是當前國內社會觀影群眾需要的內容。藝術創作應當嘗試解決這些問題。
三、我國電影工業美學的構建
從電影創作者的角度來看,認識到電影作品本身是集體的產物,并非是某個人憑借自己就可以完成,電影的生產并不僅僅是編劇和導演,任何一個環節都是電影產業鏈條和生產系統上的重要環節,所以只有互相協同、配合以及制約才能實現系統的優化,發揮出系統的高效作用。導演等主創人員,要成為體制內的作者,在制片人中心的制度下,要尊重電影的個性,工業美學從本質上看,是限制了導演個性的發揮,但是并非抹殺導演個性,而是要求導演在制片人中心制度下進行操作,導演必須要使用產業化形式下的生存,以及技術化的生存的情況,電影生產不能成為小手工模式的生產。
從電影作品的層面來看,電影的劇本在電影制作中有著非常核心的作用。核心文化的產出本質上就是講文本反饋的一種產物,在當前強調品質的電影產業中,要關注劇本在整個電影工業美學創作中的地位,從西方國家學習劇本管理的制度,基于受眾群體的喜好打造出滿足群眾需求,且具有人性特點和敘事規律的劇本,基于這些內容推動類型電影的發展。對好萊塢電影進行學習和引入,從中國本土的電影發展中,打開工業電影創作的美學,還要關注到電影自身的技術創作和工業特征,在工業水準和技術指標上,為觀眾提供相應的視覺服務。當然在關注電影工業化的同時,不能忽視其美學的發展。
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審視電影工業美學的發展。從這一視角上思考,首先要明確電影所具有的大眾文化性質,也要明確受眾為核心的創作理念,尊重常人的美學趣味和普世價值觀,并做好創作工作。在藝術的創作中,特別是電影藝術的創作,要關注到一些沒有經歷過藝術理論和教育的群眾,也就是沒有關注過文藝學說的普通人,這些人是最廣大的觀眾和讀者,許多藝術創作者雖然并不關注這些普通的群眾,但是最終自身作品的流傳還是需要依靠群眾的認可。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基于電影工業美學進行電影創作,正是要圍繞著大眾和常人作為消費的主體。從實際的情況來看,《我不是藥神》等票房和口碑充分體現出了觀眾具有一定的鑒賞力,而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也反映出創作者對于觀眾的輕視以及嘲笑。從實際的理論構建過程中,我們要對市場和受眾展開詳細的分析和調研,基于多樣化的渠道進行營銷和傳播,明確細分市場和觀眾定位,不管是闔家歡樂的喜劇電影,還是主流的大片,或者類型電影,都要將檔期導入到電影的項目中。從實際的情況來看,中國一些具有較強作者性的導演,如陸川、陳凱歌以及姜文,如果有相應的制片人和監制與之搭配,產生一定的制約關系,會促使他們的電影獲得更加良好的反應。
四、總結
從美學相關原則上著手分析電影的創作,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當前中國電影在發展中呈現出的現實性以及科學性,雖然我們國家的電影規模逐漸的龐大,甚至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但是電影工業的理念尚處于發展階段,必須要構建出與中國電影規模相匹配的電影工業體系以及美學,才能推動中國電影的創作成為世界強國。
參考文獻:
[1]王天雨,楊帆.淺談電影工業美學的原則——以影片《前任3:再見前任》為例[J].數字傳媒研究,2018,35(08):20-22.
[2]陳旭光,張立娜.電影工業美學原則與創作實現[J].電影藝術,2018(01):99-105.
作者簡介:張涯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韓新媒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