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圓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全面普及,在融媒體時代,提升數字文化館內容建設勢在必行。本文將通過分析當前數字文化館內容建設的現狀與不足,提出立足移動終端、運用大數據技術予以解決問題的思路及策略。
關鍵詞:融媒體;文化館;數字化;內容建設
一、引言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發展的背景下,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等移動終端功能的逐漸完善及設備的全面普及,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心也在向線上轉移。文化館作為承擔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主力軍,如何做好數字服務平臺的內容建設,對于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而言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所探討的就是在融媒體時代,如何加強文化館數字服務平臺的內容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
二、概念界定
(一)融媒體的概念
“融媒體”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要追溯至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提出“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一詞,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浦爾在其著作《自由的技術》中也提到媒介融合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因此,“融媒體”并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媒體,它是基于媒介載體日趨多元化的當下產生的一種趨勢,一種創新理念,一種新型媒體,具備“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等特點。
(二)數字文化館的概念
《“十三五”時期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規劃》曾明確指出,在發展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過程中應“建立數字文化館標準體系,重點開展數字文化館基礎硬件網絡支撐環境、業務系統、線上應用服務平臺、線下數字藝術體驗館建設。”數字文化館是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到文化館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手段中,擴大虛擬遠程服務占比,從而構建“互聯網+”的基層群眾文化服務綜合平臺,形成數字化的文化藝術內容和群眾文化活動集成服務全新格局。
三、加強文化館數字服務平臺內容建設的必要性
(一)文化館數字服務平臺建設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今時代,PC、智能手機、PAD、智能電視一體機、智能電視機頂盒等終端的興起,逐漸改變了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費習慣。文化館作為政府主導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核心受眾是廣大人民群眾。因此,在切合時代發展的同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義不容辭。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今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這充分說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構建文化館數字信息服務平臺,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戰略選擇。
(二)文化館數字服務內容建設是增強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必然選擇
長期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就存在著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不對等、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因此,在完善公共文化場館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主動適應信息化發展趨勢,推進數字技術與文化館服務的深入融合,建立集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供給、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傳播及信息反饋等功能于一體的服務平臺,不僅可以拓寬文化館職能范疇,改進服務方式、增強服務便利度,更能讓人民群眾得以享受到線上線下“一站式”便捷、高效的數字文化服務,讓文化惠民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
四、當前文化館數字服務平臺內容建設現狀與不足
當前,公共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大多已經具備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及硬件,全國各省市政府部門也在大力推動數字文化館建設,并涌現出了許多亮點。如廣東省東莞市文化館“文化莞家”建設,借力“互聯網+”,依托總分館制建設,從中心館出發,連接鎮街、基層社區(村),連接到每一位市民手中的移動終端,實現了文化惠民資源的盤活、整合與輸出。由于公共文化場館的閉館,數字文化平臺更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杭州市文化館通過組織線上抗疫文藝作品征集活動,征集到詩歌、舞蹈、小品、曲藝、新故事、原創歌曲、民間手工藝等各類優秀作品數百件,在同步開通的文藝抗“疫”欄目中每天進行展播。同時,開通“藝術一刻鐘”欄目,開設免費培訓線上課程300余項,讓市民足不出戶也能享受到文化服務。但是,對比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尚存在一些不足:
(一)數字文化資源儲備不夠豐富
目前,雖然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總量已初具規模,但數字文化資源的供給主體較為單一,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導致資源儲備不夠豐富,內容創新力不足,文化服務數字化產品的類型不夠多樣,尤其是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對本地區潛在的民間藝術資源、特色資源、紅色資源和旅游資源挖掘不夠。
(二)數字服務平臺運營相對滯后
一是缺乏相對專業的數字化技術人才,導致數字資源轉化緩慢,運營相對滯后。二是在內容發布上,原創內容少,音視頻內容少,精準推廣少,內容更新不及時,導致用戶參與度低、粘性不高。三是與文化館線下核心業務的融合不夠充分,線上線下的互動空間沒有完全打通。
五、融媒體時代文化館數字服務平臺內容建設思路
(一)運用大數據技術,推動供需有效對接
近年來,群眾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已經由被動接受逐漸向精細化、分眾化、個性化轉變,對線上參與和虛擬互動的需求也愈發強烈。面臨這些需求變化,大數據的運用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提供精細統計、層級劃分、個性需求等指標,直接服務于公共文化產品的研發與推送。在館辦網站的基礎上,網羅豐富的文化資源,建成有質量、成規模、有特色的數字文化資源體系,針對不同用戶需求打造專業化、專門化的服務模塊,在提升產品數量和服務質量的同時,從而可以在第一時間將相應活動及資源精準推送至用戶手中,不斷提升服務效率。最終建立起供需互動化、服務菜單化、預約定制化的新型公共文化數字服務模式。
(二)立足移動終端,延伸數字服務觸角
在融媒體時代,移動端的渠道、音視頻化的手段帶來了信息傳播方式的靈活多變。在這之中,以“兩微一抖”即“微博、微信、抖音”為代表的平臺已經實現了對信息傳播內容的根本性改變。面對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移動終端已經逐步成為內容生產和宣傳推廣的主陣地。因此,文化館數字服務平臺應主動對接此類平臺,以移動終端為重點,注重特色應用開發,延伸數字服務觸角。如立足于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官方抖音號,將群眾文化活動、藝術展覽、免費培訓等內容上移至手機終端,進而開發“掌上文化館”平臺,方便用戶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隨時隨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
六、結語
在融媒體時代,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機構,理應起到引領作用。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術、延伸數字服務觸角,可以構建新型數字文化服務平臺與空間,在實現公共文化產品數量和質量提升的同時,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促進文化館在新時代更好地發揮職能與作用。
參考文獻:
[1]肖貴中.互聯網時代數字文化館的建設現狀及發展方向[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16):16-17.
[2]董涌.新時代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與服務[J].戲劇之家,2019(13):245.
[3]劉平.公共數字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數字文化館建設與發展思考[J].大眾文藝,2020(07):13-14.
[4]方雅嬪.“1234”激活文化服務新動力——關于創新文化館數字服務平臺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戲劇之家,2020(12):229.
[5]王詠梅.淺談融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3):23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