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兆
摘要: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活動越發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其實質而言,其實是指以各種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并且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有著密切關聯性、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其涉及內容極為廣泛,既包含了為人們所熟知的民俗活動、傳統表演藝術、禮儀與節慶等內容,又涵蓋了有關于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簡單來講,即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而群眾文化作為繼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渠道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我們將針對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的融合路徑進行相應分析。
關鍵詞:非遺文化;群眾文化活動;融合路徑
所謂群眾文化活動,簡單來說,其可謂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娛樂方式。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廣泛,主要包含了跳舞、歌唱、表演等多種形式。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除了娛樂性外,還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其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而當前,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的融合已經成了我國文化發展的主要趨勢。那么,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關系?我國非遺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過程中又存在著哪些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究竟應當采取何種措施將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密切融合呢?具體如下:
一、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的關系
就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的關系而言,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方面,非遺文化作為我國優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內涵豐富,極具魅力。因此,各種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都應當在吸收非遺文化的精髓的基礎上加以開展。另一方面,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同樣離不開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簡單來講,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結晶,其需要人們的相關活動來加以傳承。若不將非遺文化融入群眾文化生活中,其將喪失其生命力,甚至是消逝[1]。
二、非遺文化繼承與發展性現狀
(一)資本化訴求阻礙了非遺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非遺文化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文化發展的繁榮。但就目前我國非遺文化繼承與發展的現狀而言,其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深陷困境之中。就該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而言,這主要是因為在當今時代,人們對物質資本的追求使其忽視了非遺文化的精神作用。具體來講,對文化資本的追求已經成了當前我國文化發展的主要趨勢。所謂文化資本,簡單來講就是指能夠帶來經濟效益或是價值增量的文化。顯而易見的,經濟效益已經成了文化發展的主要衡量標準之一。但就我國非遺文化而言,其經濟效益微乎其微,無法滿足當前市場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相關要求。一方面,我國各個民族的傳統手工工藝、民族音樂、舞蹈等多種形式的非遺文化創新力度遠遠不夠。在提倡萬眾創新的當今時代,墨守成規的非遺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與人們的時代觀念、生活方式不相匹配。人們不愿意花費過多的精力去深入學習與了解此類非遺文化。另一方面,部分非遺文化因過分追求創新,從而忽視了其本質內涵。為了迎合大眾潮流,其娛樂性越發濃厚,從而導致了其文化底蘊的遺失[2]。
(二)缺乏非遺文化傳承人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本化訴求阻礙了非遺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外,傳承人的缺乏也是其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就非遺文化而言,其地域特色較為濃烈,并未實現產業化發展。這便導致了許多非遺文化只為少數人所習得和傳承。除此之外,部分非遺文化傳承人為保持文化的神秘性與罕見性,常常不愿將其公開,從而致使部分非遺文化日趨滅亡現象的出現。
三、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的融合路徑
(一)轉變觀念,弘揚非遺文化
針對上文中提到的,目前我國非遺文化傳承人日益減少這一問題,在將其與群眾文化活動相融合之前,我們需要實現觀念的轉變。具體來說,若非遺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后續力量加以傳承,不置可否,其最終會淪為消逝這一結局。因此,各地政府工作人員應當對相關非遺文化繼承人展開思想工作,鼓勵其大力弘揚非遺文化,并予以相應的補貼。在此基礎之上,非遺文化才可吸收更多的年輕團體,使其參與其中,對非遺文化進行系統的學習。只有在有一定參與度的基礎之上,將非遺文化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這一目標才有實現的可能性[3]。
(二)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宣傳非遺文化
根據上文我們可知,受各種因素的限制,我國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正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為了解決非遺文化所處困境,各管理部門應當加強非遺文化的宣傳,鼓勵人們將非遺文化融入日常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從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度。例如,居民社區內可以定期舉行一些非物質文化知識宣傳、講解活動,鼓勵人們積極參與其中,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悟非遺文化之美。我們以剪紙藝術為例進行分析:眾所周知,中國的剪紙藝術早在2009年便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與部分非遺文化不同的是,剪紙藝術在中國具有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其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各社區可開展一系列剪紙藝術比賽。與其他非遺文化相比,剪紙藝術傳承人較多,居民普及率也較高。該活動的開展所取得的效果會更優。在此過程中,居民們的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等都會得以體現,其兼具認知、教化、抒情、娛樂等多重社會功能。除競賽等活動的開展外,演出活動同樣是宣傳非遺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們以2018年四川文化廳主辦的“生如夏花—四川民間民俗舞臺藝術精品薈萃”活動為例進行分析:四川揚琴自2008年起便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四川揚琴而言,其以文辭優美、唱腔華麗等特點而聞名。該非遺文化從古至今都受到了巴蜀人民的廣泛喜愛。在此次活動中,有表演者表演了《茶馬古道》這一節目。該故事以唐朝為背景,主要講述了新婚不久后的丈夫為了生計而踏上茶馬古道,夫妻二人在七夕之夜互相思念對方的故事。動情的表演打動了無數觀眾,也為四川揚琴的弘揚與傳播貢獻了其重要力量。
(三)將非遺文化融入至節慶活動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通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來弘揚和傳承非遺文化外,我們還可以將非遺文化融入至節慶活動中。眾所周知,非遺文化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其往往會參與到一些地方節慶活動之中,這也是利用群眾文化活動推動非遺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表現之一。我們以云南傣族的孔雀舞為例進行分析:云南傣族孔雀舞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可謂是民族舞蹈藝術的璀璨瑰寶。其舞蹈風格輕盈靈秀、情感表達細膩、舞姿婀娜優美,具有極強的審美價值。而潑水節作為傣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其人民參與度是極高的。且傣族人民大多能歌善舞,在此節慶期間,大規模的孔雀舞表演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顯而易見的是,此類節慶活動在推動非遺文化方面尤為重要。
四、結束語
眾所周知,非遺文化中蘊含著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文化意識等。其是推動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助力。而群眾文化活動作為弘揚和發展非遺文化的主要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大力宣傳非遺文化、將非遺文化融入至節慶活動等都是促進我國非遺文化繁榮發展的有效途徑。加強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每個中華兒女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劉雅萍.群眾文化活動的作用及其組織開展方法[J].區域治理,2019(45):230-232.
[2]林文劍.新時代群眾文化活動策劃與組織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19(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