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縱觀中國繪畫歷史,其發展歷程十分的輝煌,古人在進行繪畫的時候,對“骨法用筆”已經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相關的藝術人員在進行繪畫創作的時候,往往都采取“以線造型”的方式,線條是構成一幅完美的美術作品的基礎和關鍵。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工作實踐經驗,就中國畫線條在當代水墨人物畫創作中的運用進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通過與各位分享,希望能夠給各位帶來一些指導和幫助,并推動我們國家美術事業的發展和提升。
關鍵詞:中國畫;線條;水墨人物畫;創作;運用
基于中國繪畫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其比喻成為線條的藝術,線條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之中,奠定了其在中國繪畫之中所占據著的基礎性作用,藝術家們能夠通過運用線條,來對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進行充分的抒發。與此同時,優美線條也能夠讓人們的審美能力實現根本性的提升。然而,在當前的情況下,許多人員在進行中國畫研究的時候,往往把關注的重點都放在了中國話的筆墨問題上,對于線條的研究則存在著明顯的短板,這就導致中國畫線條研究一直難以實現跨越性的發展。
一、傳統中國畫線條藝術的起源和概述
(一)傳統中國畫線條的思想起源
中國畫同中國的古典哲學思想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其比喻成為古代哲學的動力和源泉。相關創作人員在進行中國畫創作的時候,往往十分關注中國畫的內涵和精神,這就使得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成為了中國畫的精神內核。由于中國的古代哲學和美學的發展已經十分的完備,在這樣的情況下,相關人員在進行中國畫創作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會受到他們的深刻影響。因此,他們構成了中國畫的文化精神,對中國畫的繼承和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二)“線”的概述
因為中國繪畫自身的實際情況,“線”在中國繪畫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我們國家著名的繪畫大家潘天壽先生曾經說過:“吾國繪畫,以筆線為間架,故意線為骨。骨須有骨氣;骨氣者,骨之質也”。這也在側面說明了“線條”對于創作一幅完美畫作所起到的積極影響。這里所說的“骨”,我們可以將其理解成為“骨骼”,“點”和“面”,可以將其理解為畫作的“血”和“肉”,人們的“血”和“肉”如果想要充分的站立,那么“骨骼”系統就發揮著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基于這樣的原因,只有大致的框架更加符合人們對于藝術的追求,才能夠為后續畫作的創作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線條的作用不可替代。在一定程度上,線條的氣勢和力量決定著整個畫作的氣勢和力量。基于中國畫和西方繪畫的特點,他們對于“線條”的運用都十分的充分,但是二者卻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和區別。比如,西方的繪畫特別強調對于顏色和光影的運用,對“線條”的重要作用則不是那么突出。但是,中國畫則更加重視對于“線條”的使用,中國畫的創作人員往往將線條視為表現畫作魅力和特點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雖然中國畫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也滲透進入一些光影的變化,但是卻不存在受光影束縛這種情況的出現。基于“線條”自身的實際特點,由于它在客觀的事物之中是很難找到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線條”來進行美術作品的造型,是充分進行藝術表現的實際需求。并且通過在繪畫的時候運用“線條”,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并且通過運營“線條”,還能夠更加突出其精神內涵,使人們感受到十分強烈的情感共鳴。綜上所述,中國畫的發展歷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將其表述成為“線條”的發展歷史。[1]
二、傳統水墨人物畫線條的發展脈絡
(一)原始社會至秦漢時期的線——簡單拙樸
中國畫的起源最早源自于新石器時代,距今已經有了大約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最早期的中國畫同當前的中國畫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差異,它們常常以陶瓷作為繪畫的載體,比如,仰韶文化魚蟾紋彩陶盆、人面魚紋盆、廟底溝彩陶都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為人類藝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貢獻。從當前出土的許多陶瓷和古董我們可以看出,線條在瓷器的裝飾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和影響。“線條”作為我們祖先所接觸的最為基本的創作形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寄托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情感。通過對陶瓷上的線條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看出,這些“線條”粗細不一,并且十分的圓潤和飽滿,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象形文字的創作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除此之外,“線條”已經不單單是一種對美術作品進行造型的方式,它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之中,還有著其他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對各種儀器進行裝飾,以此來讓裝飾變得更加的優美。
(二)隋唐時期的線——“至廣大,而盡精微”
隋唐時期由于國家綜合實力空前的發達,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人物畫創作也實現了相當明顯的提升和發展,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畫家,比如吳道子、閻立本以及張萱。在這個時期,線條的特點也實現了很大的轉變,以往的線條呈現出十分粗狂的特點,然而發展到當前這個階段,線條已經呈現出工整、細膩的特征。例如,吳道子所創作的《送子天王圖》,其通過運用線條,能夠生動地把人物衣著的輕盈體態完全的展現出來。另外,通過線條的運用,也能夠更加生動的展現出人們的不同神態,對人們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描繪。正是因為這幅畫對線條的運用已經十分嫻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幅畫也為接下來的白描畫和水墨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元代時期的線——“書畫同源”
元代是我們國家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的統一政權,元朝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地推動了不同民族之間和交流溝通和融合。但是,由于元朝對于科舉制度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面對這樣的情況,使得許多懷才不遇的文人墨客不能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導致許多畫院出現了解體的情況。另外,由于蒙古國對于漢代傳統知識分子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導致許多畫家只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書畫創作這個層面上。在這個基礎之上,出現了“文人畫”這個全新的題材,人們在進行繪畫創作的時候,往往突出強調繪畫的意境。例如,為了能夠在美術作品之中更多的滲透進入其自身的文化道德修養,元代著名的畫家趙孟頫提出了“書畫同源”的理論,在進行繪畫創作的時候,在圖畫的色彩和線條的使用層面上大膽的突破了傳統的理論,進行了創新和完善。通過運用線條,將山水和人物進行了深度的結合,對后世的繪畫理論帶來了十分深遠的影響。[2]
(四)明清時期的線——“繼承傳統 中西融合”
明清畫家拋棄了元人的傳統,審美能力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在這個階段,對于書法的運用得到了重視和強化。因此,使得線條更加具備彈性,這給書畫的創作滲透進入了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另外,線條的表現力度也變得越來越強烈。例如,晚明的陳洪綬在人物畫的創作方面具有極高的造詣,他所創作出的畫形象奇古,沉著干練,具備十分豐富的個性和趣味性。陳是明朝繪畫的典型代表人物。清代的繪畫水平同明朝相比較,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明朝的一些畫家過分的強調復古,對清朝的繪畫藝術產生了嚴重的負面作用,使得清朝的繪畫缺乏足夠的新意,顯得十分刻板和單調。然而并不是說清朝的繪畫一無是處,相反,清朝也出現了許多繪畫大家,任伯年就是非常著名的一個,其代表作品《群仙祝壽圖》通過運用線條,對各種風景和人物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并且還具備及其強烈的創新意識,成為了水墨人物畫轉向現代繪畫的先驅和代表性的人物[3]。
三、中國線條藝術的繼承與發展
線條是中國繪畫的重要基礎和淵源,是對各種事物進行深刻表達的結構和框架,其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十分獨特的精神文化符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當對中國畫之中所蘊含的線條藝術不斷的進行拓展和思索,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繼承和發展,使其變得更加鮮活和靈動。
中國畫之中的“線條藝術”伴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同西方的畫作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完美的融合,面對這樣的情況,這就在無形之中使人們的思想和看法變得更加的廣闊,突破了傳統線條藝術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為了能夠讓“線條”獲得更加寬闊的發展前景和順應時代的發展和需要,相關的創作人員也應當對其進行適當的改革,以此來讓它與時代發展的潮流實現完美的契合。繪畫創作人員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如果過分的忽視線條的情感表達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就會讓中國畫的創作失去其生命力。藝術之所以能夠存在,最為關鍵的一點就在于其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創作人員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務必要不斷的進行推陳出新,不斷的貫徹和滲透新時代的全新理論來對其進行重新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其具備更強的生命力。我們要對創新進行辯證的看待,不能過分的強調創新而忽視了優秀的傳統,也不能固守傳統而忽視了創新,只有對這二者進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夠讓“線條藝術”在繼承中得到發展,在發展之中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國畫的“線條藝術”有著十分深遠的歷史,在中國的美術史上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相關的人員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要在一道道線條之中融合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讓中國水墨人物畫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劉秀.周思聰繪畫的“轉變”對當代水墨人物畫創作的啟示[D].河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
[2]張亮.從周思聰晚期的藝術風格轉變看當代水墨人物畫的發展[J].大舞臺, 2017,03(9).
[3]陳愛萍.從寫實主義到表現主義——淺析周思聰水墨人物畫的風格演進[J].國畫家,201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