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油畫興趣班的教育教學,大多遵循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畫面寫實,這樣的教學對于學生思維創造性的培養有著一定的阻礙。作為教師而言,需要注重教學方式的創新,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全方位提升學生繪畫創作能力、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油畫創作,以期突破傳統教學思想的拘束,不斷創新。
關鍵詞:油畫教育;創新;發展
一、引言
中國油畫的創作與教育教學歷經數代人的發展、傳承,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促進了油畫藝術的繁榮。油畫創作這門學科對學生的繪畫表現技法、色彩的感悟及思維方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現各地藝術培訓機構發展飛快,從各培訓機構油畫興趣班的教學來看,教學手法依然相對單一,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促進重視不足。因此,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探索創新。
二、油畫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的重要意義
學習油畫不僅需要相關技法理論的學習,更多的是需要學生動手實踐,同時教師還需要對學生做好啟發、引導工作,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賦予油畫作品獨有的生命力、表現力以及藝術特性,避免油畫創作形式、題材過于單一過于嚴謹。在油畫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則會極大地提高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與影響,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出具有創新藝術理念的新一代油畫專業人才。
三、油畫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的構建方式
油畫是美術學科下的一個專業,其專業特點更加強調學生對色彩的感悟,對色彩的運用表現,注重學生在創作實踐中融入主觀感受。針對社會上油畫興趣班的教學現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推動油畫教育教學的創新與發展。
(一)樹立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意識
對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首先對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要有意識地去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分析以及自我認知,讓學生表述對創造性思維的理解,針對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加以點評與指導。有部分學生認為只要與眾不同就是創造創新,其實這是片面的。教師要用大量的油畫作品為案例向學生分析講解,組織學生討論并交換自己的想法,教師以此來指導學生如何正確理解創作創新。油畫教育教學的創新在于主題創新、工具材料使用創新、油畫表現形式創新等,以能夠打動觀眾心靈,具備強烈的藝術表現力為衡量標準。
(二)創造性思維訓練的教學法
在油畫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創新,讓學生在繪畫環境的熏陶下,逐步提高藝術素養,培養創造性思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來開展教學工作:首先,要進行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尤其在色彩相關教學中,這是由于油畫作品的核心在于通過色彩,將所繪的圖像或寫實或寫意地表現出來。畫面力求突破傳統,對色彩的運用能夠有獨特的藝術個性;其次,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挖掘學生的創作潛力,讓其不局限于所見即所畫面,要打通視覺想象思維,學會梳理邏輯關系,通過運用拼接、重組、重構等方式來進行新物象的創構表現;最后,對于油畫表現主題的選擇,要注重取材的新穎具創新的視角,否則作品很難有新意。
(三)開設有益創新探索的相關課程
在美術學科中,有油畫、國畫、雕塑等多個專業,它們各具特色,制作材料媒介也迥然不同。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帶領學生對其他課程進行觀摩、學習,以期開闊學生視野獲得創作靈感與思路。相關課程內容的融入與油畫創作有機結合,形成思維火花的相遇碰撞。比如,素描的學習可以更加夯實學生的造型功底,人文學科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高度及美學素養,使作品主題更加有深度。多次的調研寫生,則會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社會,從而增加其藝術創作的深度提高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相關課程的開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打破傳統創作思路,提高其油畫創作能力。
(四)增加鼓勵大膽創新的評價機制
學校在教學中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要注重評價機制,讓鼓勵的評價機制能夠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創新活力。目前,學校對學生專業考核的機制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分,評分的標準是依照學生對油畫技能的掌握程度,這種考核機制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作理念、作品的內涵等方面缺乏完整的反映。在強化發散思維的考核機制改革中,要在以往的考核基礎上,加入對創新思維的評價,反對固化、守舊的模式,積極鼓勵學生在作品創作中勇于創新,將自己的鮮明特點以及思維方式融入作品的創作中,充分展現自己不一樣的創作理念。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中須因材引導、一人一案。
四、結語
油畫的學習與創作是一門藝術,作者在進行創作時會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思維融入油畫作品中。在創作過程中,作者要善于運用發散思維多思考創新,多觀察體悟,以獲得更多的創作靈感。賦予油畫作品更強烈的生命力、感染力,讓觀眾獲得美的感受,從而推動油畫藝術的蓬勃發展。近年來,國家對于藝術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視,希望各培訓學校培養出更多綜合性人才,讓藝術學科的教育教學呈現多元化,充分展現學生的藝術個性。
參考文獻:
[1]劉曉亮.改變油畫基礎創作教學窘境的三點創新舉措[J].中國教育學刊,2019(4):107.
[2]涂漢兵.論油畫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統計與管理,2015(10):170-171.
作者簡介:范震,身份證號為340104197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