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上有著獨特的功效。教學中,要追求“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就要營造和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愉快地欣賞美的作品,感受美的情趣,進而獲得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潛移默化中落實美育。
關鍵詞:美術課程;潛移默化;教育
初中美術課程的性質、特點及教育作用較其他文化基礎課有著顯著的不同,它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要追求“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教學中,就要營造和諧的教學情境,多形式多手段的落實教學,讓學生愉快地欣賞美的作品,感受美的情趣,進而獲得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潛移默化中落實美育。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潛移默化教育的前提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教學情境的基礎,和諧的教學情境才能實現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教師要積極構建長幼有別而又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教態應親切自然,教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外部表情與內在氣質的形象反映,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情緒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好的教態,學生會感到親切、輕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學習的興趣。教師面帶微笑,和顏悅色,會給學生愉快的暗示,學生會從中受到感染。許多優秀的教師都懂得微笑的作用,他們即使在十分疲憊或身體不適的情況下,也總是面帶微笑地走進教室,因為他們懂得,學生會從老師的微笑里感到關心、愛護、理解和友誼。同時學生也會從教師的愉快感中受到鼓勵,激發起愛老師,愛這門課的相應情感,所以,在學生面前,老師應永遠是親切自然的。即使是對待學困生,老師的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期望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話,一個暗示的動作,有時比嚴厲的批評更能讓學生接受,使學生從中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愛護和關懷,從而使學生能自覺改正缺點,避開產生師生間的對立情緒,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應始終保護良好的心理狀態,推動師生在認識與情感兩方面的溝通,變一切消極狀態為積極狀態,師生共同創造一種和諧愉快的氣氛。只有這樣,才有利于老師自始至終貫徹積極主動性原則,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接受美的教育。
二、注重體驗,培養審美情趣
體驗式的學習能讓學生的視覺、聽覺以及觸覺等多個感官受到觸動,進而獲得對客體的認知。在探究美術的相關知識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實踐去感知一些抽象的知識,學生也會通過實踐對生活中的藝術有一個更為確切的體會。此外,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表演“喜、怒、哀、樂、驚”等面部表情,表演過程中指導其他學生細心觀察并討論:人的面部表情是通過哪些五官表現出來的?這樣,學生在后面的習作練習時就會通過前面的觀察,將看到的想到地實踐認知轉化到習作中,就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沒有任何特色了,就會將自己的體悟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來,呈現獨特的個性色彩。
組織學生用心欣賞體驗優秀的美術作品。美術是一種復雜地表現形式,它是有構圖、色彩等要素有機的結合而成的。同時,美術是畫家通過現實生活而發出的感受,并用畫筆傳遞給人們。因而,教會學生欣賞美術作品,讓他們用心靈從中領悟喜、怒、哀、樂等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習興趣,創設潛移默化的教學情境
美術是視覺藝術,需要通過視覺來獲取信息,這就必須強化直觀教學。傳統的教學策略常常使教學陷于枯燥乏味,如將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入美術課堂,使教學媒體多樣化,就可以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來參與感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實施愉快教學,增強教學效果,達到潛移默化的美育效果。這樣,既豐富了課堂的教學手段,又面向全體學生,使教學在張弛有致的和諧節奏中進行,創造了良好的教學情境。
四、重視學生習作展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自豪感
學生習作展評十分重要。學生之間相互比較、討論、互評,提出優點及需要改善的地方,吸引他人好的繪畫策略與創意來改善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又可互相激發其想象力的發展,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自信心,自尊心加強了,也提高了他們的成功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隨之得到提高。
五、搞好反饋,肯定學生的奇特創意,鼓勵創新,獲得創造美的能力
以學生為本,倡導個性的發展,尊重學生的奇思妙想。注重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根據差異來對學生進行教育。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自由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習作展示出他們內心最真實、最想表達的思想。因勢利導地發揮美術課本身就有的“創作”特性,肯定學生奇特的創意,鼓勵創新,讓學生在獲得一次一次的成功體驗中,增強自信感,豐富想象力,厚積薄發,創造出能投射出高雅情趣的美的作品。
參考文獻:
[1]任慧萍.淺談中學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1):164.
作者簡介:代曉峰,職稱為中學二級教師,平度市古峴鎮古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