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 汪瀟
摘要:數字媒體時代包含了審美化、虛擬化、多元化和商業化,而藝術批評也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參與到藝術評論的行列之中。基于數字媒體的背景之下,藝術批評主要呈現出四種形態,本文就這四種形態展開具體論述。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批評;形態
藝術批評的有效性主要體現于其觀點的傳遞和立場的表達,隨著數字媒體時代的發展,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影響力和覆蓋面積都在不斷增大,藝術批評也逐漸呈現出了媒體化的傾向。數字媒體的發展不僅消除了傳統媒體背景下的藝術話語權,還進一步促進了全民參與藝術批評的現狀。
一、假面假言
假面假言的含義就是指人通過互聯網,不表現自己的身份,不負責任地亂說。一方面,可能是個人化身他人,表揚吹捧自己的作品,或者是借一個熟人的名字在網上推送自己的文章并吹捧。例如個別演員在自己不火的時候,扮演自己的粉絲各種吹捧自己,事后若被發現,又會顯得很尷尬,受到嘲笑。另一方面,基于目前互聯網飛速發達的背景下,用化名吹捧朋友的文章,或是讓朋友來吹捧自己的作品,都是屢見不鮮的現象。此外,還有自己用化名攻擊或抹黑對手作品的現象,更有甚者自己假借對手身份,來詆毀自己,自己演了一出雙簧記,目的就是讓自己火,實現戲劇性的反轉,達到炒作的目的。可見,同一個批評對象,在面對不同的批評者時,可能被捧上天堂,也可能被推入深淵。尤其是在數字媒體時代下,互聯網為更多的批評者和被批評者提供了虛擬化的生存方式,使得藝術批評常常缺乏真實性。
二、真面假言
主要是指批評者雖然采用自己的真名,表現自己的真實身份,但是卻一派胡言,沒有科學依據的亂說。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可能是為了惡意抹黑攻擊競爭對手,炮制出黑白顛倒誤導大眾的現象;另一方面是虛張聲勢,互相吹捧,博取眼球;此外還有為了宣傳或炒作,以組織的名義為某個作品張目。這種藝術批評往往喜歡在藝術上打馬虎眼,說的話沒有較大的說服力,屬于新的藝術評論八股文。立足于發言者的角度,這不僅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嘩眾取寵的方式,更不符合新媒體中一個公知大V應有的修養。評論過于浮躁、本末倒置,不配稱之為藝術。雖然相較于假面假言來說仿佛更具備“擔當”,但本質上更為無恥且敗壞藝術氛圍。
三、假面真言
假面真言的含義就是指蒙面人用偽裝出來的聲音揭露真相,這種藝術批評往往是大眾希望看到聽到的。例如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油畫作品及點評》中,就對油畫作品進行了全面的點評,雖然語言尖酸刻薄,甚至帶有譏諷,但是卻給人痛快淋漓的感覺,一針見血,使得官方的套話和廢話無所遁形。與此同時,該類藝術評論方式在我國的書法界也較為常見,例如在前幾年對張海書法的批評,出自隱身隱名的網絡“毒舌”之口,雖然用語稍顯刻薄,但是揭示的問題卻十分真實,揭示出中國書法領域中的深刻弊端[1]。
四、真面真言
真面真言就是指評論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并且說真實的話語,這也是歷來我們的藝術批評比較缺乏的一個內容。例如,朱其發表的《“個人的哈欠”何以變成“時代的吶喊”?——對方力均文獻展的宏大吹捧和學術“拔高”》的博客中,就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認為有三種吹捧類型參與到對方力均繪畫的具有“江湖化”特色的贊美的混聲合唱之中:肉麻型、學術夸大型、云里霧里型,朱其不僅對著三種類型的批評進行了反駁,并且還對方力均的繪畫作了不留情面的批評:方力均的“玩世光頭”,從本質上來看就是一種有些許良知的藝術青年對社會現象進行消極的抵抗,但是其又和真正的90年代的知識分子的批判性相比,相差甚遠……[2]
朱其認為,如果將方力均和崔健、王朔一同并論,那么無異于是對后者的貶低。因此,不管是從時代的文化影響,還是從反主流精神來看,后者都是對中國社會產生過批判性影響的人,但是方力均卻沒有使得他本身的影響超出美術圈。與此同時,崔健、王朔在近幾十年來始終堅守自己的立場,保持著自己的文化操守,而方力均卻是涉足于商業、江湖、西方等多個行業,毫無文化立場。朱其的批評雖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卻絲毫掩蓋不了他在批評中體現出來的稀有價值,其以直率的剖析和獨立的判斷,對其進行了敏銳理性的分析,具有一劍封喉的快感和較高的藝術性。
五、結語
基于數字媒體背景之下,藝術批評可以被看作是一項特殊的信息,尤其是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藝術批評呈現出了碎片化的特征,且以更加豐富多樣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傳統的藝術批評正在被新型的批評模式和內容所取代,藝術家、觀眾、批評家的身份也在互相轉換,其不僅是精神價值的認定,更是和娛樂消費緊密捆綁,成了藝術作品的一部分。媒體的融合發展雖然給藝術批評帶來了更加便捷的交流,但是也使得藝術批評的環境變得魚龍混雜,因此大眾必須要擦亮眼睛,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
參考文獻:
[1]孫玉明,顧娟.分權之后的狂歡與隱憂:自媒體環境下的藝術批評[J].藝術工作,2019(6):35-39.
[2]萬書元.數字媒體時代的藝術批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3):55-58.
作者簡介:徐嘉,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汪瀟,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