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
摘要:非遺保護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對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來文化遺產的傳承,也是我國當前文化工作的重點內容。將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保護活動進行有機整合,除了能使群眾文化活動具有更高的趣味性,使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得到更高水平的發展之外,還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基層群眾的重視,由此得到進一步的傳承與發揚。本文將對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的有機整合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群眾文化;非遺保護;有機整合
一、引言
群眾文化在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落實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1]。群眾文化是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同時也在我國當今社會具有高度社會地位。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展迅速,人們在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滿足的同時開始轉向對精神建設的需求。由于群眾文化本身具備較高的參與度,因此如果能夠將非遺保護與群眾文化進行有機整合,就能使非遺保護工作得到相應的落實,從而使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得到進一步保障。
二、群眾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
要將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進行整合,就要先弄明白群眾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2]。
群眾文化沒有實際的形態,多為某個時代下社會基層群眾思想及精神生活的集中體現,在群眾之間具有很高的認可率與流傳度,同時也從直接反映了所處時代背景下群眾在精神層面的需求與向往。群眾文化本身不受時間束縛,不同時代群眾對精神生活的不同追求,構成了群眾文化的形態因時代不同而有著不同表現的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是非物質,這意味著這種文化遺產并沒有具體的形態,在這一點上與群眾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其次則是文化遺產,遺產指遺留下來的產物,由此文化遺產就是在文化層面遺留下來的產物。能遺留下來說明該文化遺產本身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同時也是其歷經多次傳承的表現之一。盡管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往往與人們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群眾文化同樣擁有這一特點。
綜合我國社會實際發展歷程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也是某個時代優秀文化的代表,時代的優秀文化往往脫胎于群眾文化,因此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過往群眾文化中最優秀的那部分內容,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基于過去優秀的群眾文化而產生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像土壤與花朵的關系。
三、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的有機整合
(一)推動群眾文化建設以促進非遺保護
非遺的存在形式與群眾文化及相關活動的進行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通過采取相應措施發展群眾文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對非遺的保護。非遺的傳播會隨著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密度與范圍增大而增大,因此如果使群眾文化的開展得到足夠的重視,就能夠使非遺傳承者的數量增加,從而使非遺保護工作在群眾之間打下良好的基礎[3]。通過使非遺與群眾文化之間實現有機統一,非遺本身將作為一種優秀的藝術形式受到群眾的喜愛,從而在實現非遺保護的目標之外,還能對非遺的發揚起到相應的積極作用,使非遺免于滅絕。因此,對群眾文化的推廣應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強化地方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與特色,使地方群眾文化活動具備相應的豐富性、多樣性及代表性,再將非遺融入其中,使非遺在群眾之間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實現非遺在當今社會的傳播與發展。
(二)改善文化觀念
非遺是我國民族智慧集大成者,但由于時代久遠、傳承方式具有較高難度以及過去的傳承者思想觀念上比較落后,因而才會在當今社會面臨失傳的境地。當前社會的飛速發展為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上的富足,而物質需求的滿足與余裕則反襯出精神文化建設的缺失,因而人們開始追求精神文明建設。盡管非遺受時代特性影響,在某些方面較為傳統,但也恰恰是群眾改善文化理念的必需條件,傳統并不意味著落后,純手工的制作反而有著批量生產所不具有的靈性,因此應改善群眾面對非遺的老舊觀念,啟發群眾認識到非遺的藝術魅力與藝術價值,從而自發接受非遺的保護工作;除此之外,還應改善非遺傳承者的傳承觀念,促使傳承者們認識到非遺保護的重要性,使傳承者們主動摒棄限制非遺傳承的落后觀念,為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揚的相關工作掃清思想上的障礙。
(三)在群眾文化設施中加入非遺活動
非遺保護相關工作在時間上擁有較大跨度,因此也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源,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能實現群眾文化與非遺文化之間的有效對接,并為之提供相應的基礎。要將非遺保護與群眾文化有機結合,首先就要在物質設施上做出相應保障。現下用于群眾文化活動的設施遍地開花,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便利,但用于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設施則多數偏安一隅。針對這種情況,應在群眾文化設施中給予非遺一定的發展與活動空間,并在所需設備上給予相應的支持。由于非遺擁有其不同于當今群眾文化形態的獨特魅力,因此在群眾文化設施中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應的活動空間,會使群眾自發體會到非遺的魅力,更有利于群眾加入非遺的傳承隊伍,進一步強化對非遺的保護與發展工作。
(四)保護民間特色文化
優秀的民間特色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身,因此要實現對非遺的保護,理應重視對民間特色文化的保護。在推動非遺保護工作的過程中,必須明確非遺能夠在何種程度上促進當地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由于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互相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推動非遺保護的實際執行者應聯系相關部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機制,在保護非遺的同時對民間特色文化也進行保護,并使兩者得到相應的傳承,促進兩種文化甚至多種文化之間的有機結合。另外,工作人員應加強對當地風俗習慣的了解,在保護非遺的過程中實現推動地方發展與弘揚傳統文化之間的緊密結合,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質量與效率得到更高層次的提升。
(五)鼓勵群眾文化創新活動
鼓勵群眾文化創新活動的主要目的在于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融入非遺文化內容,由于文化創新往往需要吸收新的內容,使之與原有的文化內容產生碰撞,因此非遺在這方面即可起到應有的作用。通過鼓勵群眾對文化活動進行創新,能使群眾自發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積極將其融入創新的文化活動中,該過程還能剔除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糟粕,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產生進一步的推動。在實施這項工作的過程中,管理部門應當將群眾文化及民族特色作為切入點,并有針對性地展開相應的文化娛樂活動,同時要注意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及內容的豐富性,從而使群眾力量能夠有效聚集,方便進行非遺保護的相關工作。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脫胎于優秀的群眾文化,因此要進行對非遺的保護工作,必須重視對群眾文化的保護。通過對群眾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彼此特點的觀察與分析,仔細考量群眾的精神需求及思維方式,使群眾文化活動的進行與非遺保護工作之間具備高度的一致性,從而實現兩者的有機整合。
參考文獻:
[1]汪平.探究群眾文化在非遺保護中的作用[J].智庫時代,2018(42):198+200.
[2]李愛蘭.群眾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繼承研究[J].神州,2012(5):16-17.
[3]金英珠,宋楊.“非遺”保護工作與群眾文化活動[J].散文百家·學術百家,20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