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榫卯結構是中國古建筑、家具中一種主要的連接方式,在榫卯結構中通過力的互相配合、互相銜接,可以不使用一根鐵落成龐大的建筑物。但在榫卯結構中也有關于木釘的運用,和鐵釘直接的鏈接不同,木釘經過特殊的設計、精巧的角度,也可以打造出完美的設計品。
關鍵詞:榫卯結構;木釘的運用;特殊設計
榫卯結構是中國古建筑、家具等以木材為主要原料的建筑、品物中主要的一種木架結構方式。榫卯是連接兩個甚至是多個木材部件時在接口處用來銜接的一種精巧的凹凸連接方式。其中,凸出的部分叫作榫(榫頭),凹進去的部分叫作卯(卯眼)。榫頭和卯眼之間通過事先的設計,可以互相配合,互相銜接,互相咬合,形成一種穩定的固定結構。榫卯結構在中國古代的木質建筑、家具中非常常見,不僅實用,而且在各個朝代迭代中基于互相支撐、互相結合的原理發展、改造、創新出了千變萬化的種類,構成了富有美感的設計模式。
一、歷史來源
根據史料記載,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運用榫卯結構建造的木質的房屋便已經出現,1973年,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鎮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在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目前已知最早的榫卯結構的建筑。
當時的榫卯結構主要運用于河姆渡干欄式長屋的建造上,有方榫、圓榫、燕尾榫等。雖然當時的結構形式還比較單一,但是在對于當時的社會來說,無疑是一項很有智慧的創造。
河姆渡遺址的總面積達4完平方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圈層,最早的第四文化層約7000-6500年前,第三個文化層約為6500-6000年前,第二個文化層約為6000-5500年前,第一個文化層約為5500-5000年前。河姆渡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地層之一,其中,第三、第四文化層中保存了大量的動植物遺存,木質建筑的遺跡和構件,以及大量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河姆渡遺址挖掘出的木質建筑遺跡很有規律,是干欄式的底層架空的帶有前廊過道的長屋。此建筑群以一排排打入土地中的木樁為房屋的基底,再在木樁之間架設地梁,鋪設地板,距離地面約1米高,其中,房屋結構中的梁、枋、柱、檁等木質構件的拼合,均是采用榫卯結構連接起來的。
榫卯結構是木質建筑的靈光所在,單純的拼接、搭建無法構建出穩定的結構,從而缺乏安全性和穩定性,榫卯結構的發明,解決了木材之間的銜接問題,讓不同的木質構建可以穩定的、牢固的連接在一起。榫卯結構在木質建筑的建造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個結構自河姆渡時期以來,在后來的木質建筑中得到的不斷地完善和發展,被后人廣泛的運用,在中華民族的燦爛流長的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在中國歷朝歷代的美倫美奐的殿堂樓閣中展示出了他至關重要的功效。
二、榫卯結構的種類、分類
榫卯結構就像是一個精美的三維立體拼圖,把一件一件木質的構件組合到了一起,從最早最簡單的凹凸拼接開始,到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在建筑中廣泛運用,唐宋元明清一個一個朝代地發展衍變,榫卯結構的種類也逐漸豐富起來,并且更加富有美感、設計感。
目前,榫卯結構并沒有一個準確的種類數量,即使是經驗再豐富的老匠人,也許也會在某一件家具中發現一種自己從未見過的新的榫卯結構。
榫卯的結構有很多種,按照表面形態可以分為明榫和暗榫兩種。
(一)明榫
明榫是指在物件或者家具制作完成后,在其表面可以明顯看見榫頭痕跡的一種榫卯結構。
(二)暗榫
暗榫也稱悶頭榫,是指在物件或者家具制作完成后,在物體表面無法明顯看見榫頭痕跡,而把榫卯精巧的咬合都設計在物體內部的一種榫卯結構。暗榫的制作難度相比明榫要更高,但同時也更為美觀。
按照木質構件面與面、面與邊、面與點或是構件與構件之間的拼合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大類型:一類主要是作面與面的接合,也可以是兩條邊的拼合,還可以是面與邊的交接構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帶榫”等。
第二種是作為“點”的結構方法。這類榫卯結構主要用于作橫豎材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雙榫”“雙夾榫”“勾掛榫”“楔釘榫”“半榫”“透榫”等等。
三、榫卯結構中木釘的運用
在這種點結構大榫卯鏈接方式中,楔釘榫是較為獨特的一種。榫卯結構以其穩定的結構、全木質材料、不使用一根鐵釘而著名。但是在榫卯結構中,卻有與鐵釘相似的木釘的運用,但是與鐵釘不同的是,它并不是通過鐵釘的釘入來直接聯合兩塊或多塊木板,而是基于榫卯結構互相咬合的力的原理,經過特殊的設計、精巧的角度打造出完美的木質作品。
楔釘榫常用于鏈接弧形的木材,例如椅背、椅扶手等。先把弧形材料鑿切成上下兩片帶有暗榫的構建,通過力的作用拼合后使其不可上下分割,再在其中部插入一根菱形的楔釘,使得其左右鎖定,形成一個四面穩定、嚴絲合縫的整體。
由于木質材料的特性,楔釘榫成型之后,榫卯結構整體也會處于一個穩固的狀態,在需要調整或維修的時候,也可以從楔榫的插入面小心使力退出楔榫,再向兩邊拔開相連接的暗榫即可以是楔釘榫的構件再次分離。和鐵釘直接釘入木材肌理完成木材構件的拼合不同,楔釘榫以其精巧的結構設計和角度讓人們再一次體會到了木質結構的邏輯美。
作者簡介:匡卓凡,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