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城市雕塑的發展是隨著近代城市的發展而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特別是最近四十年,由于中國城鎮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中國城市雕塑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在一片繁榮的背后我們也應看到中國的城市雕塑還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因此有必要對我國城市雕塑的現狀進行梳理,找出未來中國城市雕塑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關鍵詞:城市化;雕塑;公共藝術
城市雕塑的產生依附于其母體城市的存在和發展,是統治階級意志、宗教宣化、城市功能、市民生活等方面的綜合需求與體現。一件優秀的城市雕塑已經成為代表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體現著城市的精神,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文化。一代代的中國雕塑家將所學的雕塑知識應用到中國的城市建設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雕塑發展道路。
一、中國城市雕塑的發展
我國城市雕塑的起源十九世紀中后期,二十世紀初期,一批留學海外的雕塑家學成歸國,在上海美專、杭州國立藝術院等院校開設了雕塑專業,將西方城市雕塑的概念引進中國,并積極探索西方雕塑與中國城市的結合之路。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發展,城市雕塑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呈現一番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國城市雕塑的發展也經歷了從對西方城市雕塑嫁接、模仿到逐漸探索出植根于中國文化,適應中國城市發展的歷程。
二、中國城市雕塑的現狀
在我國城市雕塑的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從表現形式和題材上進行區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代表性的雕塑類型,主要可以分為紀念碑式雕塑、現代城市景觀雕塑、城市公共藝術。
(一)紀念碑式雕塑
紀念碑式雕塑是產生最早的一種城市雕塑類型,源于歐洲人對英雄的崇拜和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紀念碑式雕塑具有一定的紀念性和教育性,是不同的國家、不同時代不可或缺的,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謳歌和表彰對國家和民族歷史上做出重大貢獻和業績的人物,銘記和紀念那些在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事件。
紀念碑式雕塑在內涵上,傳達出當時統治階級的意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一般設置于可以舉行紀念活動的廣場空間的中心位置。紀念碑式雕塑無論采用什么樣的表現手法和表現風格,都具有體量恢宏、莊嚴肅穆的特征。建國初期我國的城市紀念碑式雕塑的形式和風格上,學習和借鑒了蘇聯雕塑的模式,以革命浪漫主義為主要表現形式,突出一種史詩般的宏偉敘事性。
(二)現代城市景觀雕塑
現代城市中雕塑作為一種獨特的城市人文景觀而存在,與城市的建設理念以及人民對審美的需求息息相關。自工業革命以來,在全球范圍來看,城市成為更多人生活的空間,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規劃建設能力的提升,市民對城市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完善便利的設施、優美的生活環境成為城市吸引人的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以及與國外交流的頻繁,我國城市景觀雕塑的題材、表現手法、材質都有較大的拓展,特別是作為創作主體的藝術家,其個人的創作理念和表現手法對城市雕塑創作的影響因素逐漸增加。現代城市雕塑以抽象的造型,同時也更加注重和強調雕塑與周邊自然環境、城市人文環境的協調性。
(三)城市公共藝術
由于公共藝術其內涵的無共識性和外延的寬泛性,因此成為目前國內學術界持續熱議的一個話題。作為公共藝術而存在的城市雕塑藝術,是建立在歐洲城市民主發展的歷史背景之下,通過城市的公共空間給市民提供民主交流的環境空間和平臺,是一種民主精神和意志的體現。公共藝術內涵中所體現出的公共性、在地性、審美性等特征,符合現代社會人們對于公共空間視覺審美的需求,正在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但是公共藝術在中國處于“既先天不足,又后天失養”的一種狀況,簡單粗暴地將西方公共藝術的形式和觀念嫁接到中國,這就是為什么公共藝術的觀念引入中國這么多年,我們依然很難看到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城市公共藝術品的原因。因此,中國的城市公共藝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盲目的對公共藝術進行膜拜是不可取的。
三、中國城市雕塑未來發展的趨勢
紀念碑式雕塑、現代城市景觀雕塑、城市公共藝術三者,從時間的發展上看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從所包含的范圍所表現的內容來看是不斷豐富和拓展的。但這三者之間不是單純的迭代關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從城市景觀雕塑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更加適應城市發展和滿足市民需求的景觀雕塑類型還會產生,但是傳統的雕塑形勢依然具有堅強的生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結語
盡管公共藝術的概念在國際上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實踐性,國內學術界的關注程度也非常高高,由于公共藝術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必然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方向。但是,傳統類型的紀念碑雕塑和現代雕塑,由于他們的功能和作用,在現在的中國社會依然具有存在的土壤。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這三種類型的雕塑依然將長期并存,并且互為補充為中國城市文化的塑造貢獻各自不同的力量。
作者簡介:王羽羲,鄭州鄭大羽方公共藝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