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鼓戲,中國戲曲劇種,是各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有湖南、湖北、皖北花鼓戲等。其中,以湖南花鼓戲影響較大。零陵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主要流傳于南嶺民族走廊湘、桂、贛、粵地段,盛行于湘南地區,現已有130多年的歷史,2009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零陵花鼓戲由祁陽花鼓燈和道縣調子戲合并而成,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其音樂豐富多彩、曲調優美且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關鍵詞:零陵花鼓戲;曲調特征;曲式結構特征;旋律特征;節奏特征
南嶺民族走廊文化底蘊深厚,民族民間音樂爭奇斗艷。作為綜合性藝術的零陵花鼓戲集中反映了這一特征。一方面,它通過表演傳情達意、塑造生動形象;另一方面,它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體現地域人文特征,是南嶺民族走廊民間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音樂之豐富優美堪稱地方戲曲中的奇葩。零陵花鼓戲音樂豐富多彩、歷史悠久,深受南嶺民族走廊,尤其是湘南地區廣大群眾的喜愛,對周邊桂、粵、贛等省的地方小戲劇種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一、零陵花鼓戲音樂曲調特征
零陵花鼓戲起初只有幾個基本曲調,用于簡單的情節戲劇之中,由于戲劇情節的日益復雜化,以及人物思想感情表達的不斷升華,原始曲調發展成了各種不同節奏、不同情感、豐富多樣,分別適用于男聲和女聲演唱的三百多個曲牌,其音樂曲調風格和表現手法也各不相同,以川調的曲調特征尤為突出。
川調是在小調和走場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早是由兩個樂句組成的曲調,多屬徵、商調式,既有敘事的功能,又有抒情的特色,適合各種人物不同情緒的演唱。單句子曲調的特點是一句唱詞用兩個腔句演唱,腔句之間穿插過門,過門落音與腔句落音基本一致,不過也有特殊的像“戲蟾調”這樣的單句子曲調,過門落音是角、羽二音,腔句落音是商、宮二音。夾句子曲調的特點是每一詞句均用一個腔句唱完,腔句之間的過門大體上是唱腔樂句的重復或變化重復。后來,又在這一基本曲調上演化出引子、哀子、快板、散板等,逐漸出現級進,同時使用襯詞穿腔并用模仿“一條龍”而成的“大過門”起唱,保持著湘南調子的固有曲調色彩。如川調中的《梁氏調》(拷打梁氏)選段,曲調的腔句之間穿插過門,過門落音與腔句落音基本一致,曲調的過門落音是角、羽二音,腔句落音是商、宮二音。此外,旋律環繞著“2”上下迂回級進。“2”是商調式的主音、羽調式的下屬音、徵調式的屬音。在曲調連接的過程中,獨具特色的“一條龍”得到了廣泛運用。
川調中另一個曲調系統是雙川調。雙川調是沿襲正宮調的結構形式,以湘中羽調式民歌為素材發展而成的弦子腔。按調式分為宮調式、羽調式兩種,宮調式強調六級音,羽調式強調七級音,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此外,走場調的曲調頗具特色。走場調大多屬于商、羽調式,其曲調流暢,如行云流水,以五聲級進為主,基于感情與語言四聲的要求,也有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但跳進后,即要繼之相鄰的音級進,體現了人輕松愉快的情緒和開朗舒暢的情懷。
二、零陵花鼓戲音樂曲式結構特征
零陵花鼓戲音樂曲式結構獨特性以走場調最為突出,歸納起來有以下四種。
(一)“呼應”式結構
“呼應”式結構由兩個腔句構成,上、下呼應,形成鮮明的對比,有的會穿插念白。其結構為:〔一條龍〕→上句→〔一槌鑼〕→念白→下句→〔一槌鑼〕(結束)。見例子2:
《祁陽討學錢》
〔一條龍〕
上句:正月里來正(啊)月正(呀嗬衣嗬嗨嗬那呀那嗬嗨嗬嗨衣兒喲那嗬嗨)
〔一槌鑼〕
念白:正月里來正月正,學生請問去觀燈,
長長的是龍燈,短短的是獅燈,
四四方方是故事燈,拉拉扁扁是牌燈‘
周周奕奕珠子燈,燈也燈,近水樓臺先得月,
下句:向陽花木早逢春(呀嗬衣呀衣呀嗬嗨呀嗬衣呀衣嗬嗨)
向陽花木早逢春(哎那嗬嗨)。
〔一槌鑼〕(結束)
(二)“三句頭”式結構
“三句頭”式結構由三個完整的腔句構成,第一腔句是基本句,第二腔句是襯詞穿腔擴大的腔句,第三腔句是第二腔句的變化重復。其結構為:〔一條龍〕→第一句→〔一槌鑼〕→第二句上半句→〔兩槌鑼〕下半句→第三句→〔一槌鑼〕(結束)。見例子3:
《鼓打太平村》
〔一條龍〕
第一句:扛起鋤(啊)頭田(那)中去(啊那嗬衣),
〔一槌鑼〕
第二句:一心要往(得兒喲嗬喲衣喲嗬)
〔兩槌鑼〕
田(那)中(羅)行(羅那嗬衣嗬嗨)
第三句:打太平村(那那是哪嗬衣呀喲)田中行(哦那嗬衣嗬嗨喲衣喲)
〔一槌鑼〕(結束)
(三)“方正”式結構
“方正”式結構由四個完整的腔句構成,第一腔句是基本句,第二腔句是襯詞穿腔擴大的腔句,第三腔句是第一腔句的變化重復,第四腔句是第二腔句的省音縮短變化重復。如《上道州》等。
(四)“綜合”式結構
“綜合”式結構,突破了一般走場調的結構形式,由“呼應”式結構擴大發展變化而成,增加了“數板”的運用,與之前的曲調形成了鮮明對比。如《裹腳調》等。
三、零陵花鼓戲音樂旋律特征
(一)旋律具有濃郁的湘中羽調式民歌特色
受零陵方言影響,零陵花鼓戲不少曲調的旋律都具有濃郁的湘中羽調式民歌特色。零陵語音聲調分為六聲,主要是6135幾個音,這幾個音構成了川調中大部分曲調的旋律基調。例如《陰皮》,這首曲調主要是由“6135”幾個主音相互連接了整條旋律,整條旋律音級進行平穩,控制在三度以內,這符合零陵方言的語言特征,具有濃郁的湘中羽調式民歌特色。
(二)旋律日漸豐富
隨著零陵花鼓戲劇目內容的不斷擴大、戲劇情節的發展和與周邊地方音樂的交融,特別是與廣西彩調的交融,零陵花鼓戲音樂的旋律在原有音級平穩進行的基礎上,出現了大跳級進、迂回級進、裝飾音的修飾等變化,使旋律日漸豐富多彩;藝人們運用擴展、緊縮、加花、重復或變化重復等手法來發展零陵花鼓戲的旋律,使之更加豐滿、生動、形象。
四、零陵花鼓戲音樂節奏特征
零陵花鼓戲在遵循方言咬字行腔的原則下創造和豐富了音樂節奏,不同唱腔節奏亦不相同。如:川調的節奏多以慢節奏為主,體現敘事性和抒情性的特點;走場調常用的節奏有兩種,一種是切分節奏,另一種是連續的密集節奏,節奏明快、剛勁有力,體現輕松愉快的情緒和開朗舒暢的情懷;小調的節奏比較豐富,既有明快、活潑的節奏,又有徐緩、寬廣的節奏,體現輕松詼諧、生動風趣的形象和樸實、深厚的思想感情。此外,零陵花鼓戲使用祁劇中永河路的舞臺語言,采用兩種不同的節奏,將粗獷、俊雅兩種風格巧妙地結合起來,節奏既相互對比,又有相互幫襯,一粗一雅相得益彰,是零陵花鼓戲中典型的特色節奏。
參考文獻:
[1]湖南省文化廳.湖南戲曲音樂集成[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
[2]賈古.湖南花鼓戲音樂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3]張平夷.湖南戲曲音樂集成·零陵地區卷[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
[4]蔣娟全.將地方戲曲引入民族聲樂教學的可行性研究——以"零陵花鼓戲"為例[J].科教文匯,2011(19):140-142.
[5]蔣娟全.零陵花鼓戲在地方高等院校音樂系的開發與傳承[J].文藝生活,2011(06):145-146.
[6]龍華.湖南戲曲史稿[M].湖南大學出版社,1988.
[7]蔣娟全.湘南地區"零陵花鼓戲"唱腔探析[J].大舞臺,2012(09):7-8.
[8]王月明.湖南花鼓戲藝術特色探析[J].戲劇文學,2007(09):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