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麗鄉村建設應具有“文化內涵”,不僅要突出物質空間的布局與設計,更要注入生態文化,傳承歷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注重文化融合,彰顯文化元素,豐富和提升美麗鄉村的內涵和品質,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作用,讓美麗鄉村更具魅力。
關鍵詞:群眾文化;美麗鄉村;文化內涵
應充分認識文化元素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強制度建設,制定符合美麗鄉村文化建設實際的規范和制度,重視各種文化元素的融合和注入,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在品質,培育、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價值取向,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形成共同推進的宣傳教育聯動機制。
一、培養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動性
以文化融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線,把文化引導貫徹融入農村文化規劃建設的全過程,發掘本土文化資源,尤其是當地的民俗文化、文化遺產等發掘保護的規劃設計,發掘每個鄉村的人文、生態特色內涵,注重文化場地設施統籌安排,打造文化長廊、文化團隊、文化活動、文化產業品牌,搞好“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規劃設計。
培育農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做到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作用相結合,堅持發揮農民在民意驅動、機制創新、組織帶動等方面的決策、建設、監管的主體作用。制定村規民約,把文明公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進去,教育引導農民樹立務實、守信、崇學、向善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理念。
二、保護美麗鄉村非遺傳承
挖掘保護、傳承發展、全面展示鄉村文化遺產。建立美麗鄉村非遺傳承專項扶持基金,引導鎮、村及社會各界在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把當地的文化遺產和民俗文化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建立非遺演示館,加強傳承、演示人員的培訓,支持、扶助演示館向村民開放。加強與學校、企業的合作,對非遺進行研究、創意開發,把非遺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在村莊建設和環境整治中,尊重歷史記憶,對于有景觀價值和文化底蘊的歷史遺存,應盡可能予以保留。
在條件成熟的鄉村可在規劃居民點新建民宅等設施建設上運用地域文化元素或符號。在空間格局上力求展現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美麗的田園風光,形成處處有景觀、村村有韻味的自然文化景觀。
完善建設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對邊遠地區可利用村隊廢棄的社場、倉庫建設一些簡易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加強鄉村文藝創作、文藝編導、文藝演出、文化管理等專業人員的培訓培養;舉辦農民書畫展、攝影展、文藝匯演、體育賽事等,為農民群眾搭起展示自我的平臺;鼓勵農村群眾以傳統文化、當地風俗、美麗鄉村為主題,自編、自導、自演文藝作品。
三、注入當地產業品牌的文化內涵
以鄉村地區節慶活動為依托,發掘當地民俗文化和節慶文化資源,打造具有產品展示的標志景觀、種植觀賞植物的視覺景觀。通過農旅、文旅結合的方式,拓展當地產業品牌文化的外延,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對美麗鄉村在打造農旅、文旅結合的旅游品牌過程中給予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幫助其提升特色、提高知名度,為鄉村文化產業品牌“搭臺唱戲”。
四、幫扶并舉建設文化活動陣地
根據農村條件,建立必要的文化活動場(館)所,完善基層文化設施網絡,逐步建立起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為城鄉群眾休閑娛樂和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了基本條件。 為鄉鎮(街道)文化站分別培訓文化工作指導員、圖書管理員和文化市場管理員,為村(社區)分別培訓兼職的文化協管員和農家書屋管理員。實施基層文化建設“萬千百”工程,即發展萬名文化帶頭人和基層文藝骨干扎根在基層、千名文化志愿者服務在基層、百名文化指導員培訓在基層,以此帶動城鄉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指派專人下鄉包村,指導農村因地制宜地制訂文化活動規劃,安排活動內容,組織活動開展。確保組織領導、計劃制度、措施目標、活動內容、監督檢查各個環節有效落實。從而,保障農村文化建設全面推進,長期搞,不斷線。 根據上級推薦、基層反映和群眾需求,經常組織文化下鄉,組織優秀影片下鄉放映、優秀戲劇進村巡回演出、精品圖書送到農村書屋,讓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接地氣”,一切健康有益的文藝作品與農民“零距離”。 開展農村文化建設,目的是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帥,用先進、科學、健康、有益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占領農村文化陣地。充分文化活動、文藝作品宣傳、教育、激勵、引導的作用,確保農村文化活動讓農民喜聞樂見,確保廣大農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總之,把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大力培育和傳播鄉賢文化,大力活躍農村群眾文化。要堅持統分結合,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各級文明委工作的重要職責,采取有力措施,落實工作任務,以美麗鄉村建設的卓越成就扮靚美麗中國。
作者簡介:王佳雨,霍邱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