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悅瑤
摘要:在手工業為主要生產力的時代,技術不僅僅是一項技能,還是手藝、技巧和藝術的結合。《說文解字》所稱:“技,巧也,從手支聲”。從手,從支,支亦聲。“支”意為“支撐”,“手”與“支”聯合起來表示一種維持生活的手藝,它像人的四肢可以支撐本體那樣支撐人的生活。隨著時代發展,慢慢出現了機器生產,人類的手的技能作用開始減弱,機器和工具代替了大部分手工生產,技術也愈發重要起來。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技術不只是手段,更是一種展現方式。我們能夠注意到這一點,就會使技術本質的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向我們打開。這是展現的領域,即真理的領域。”
關鍵詞:技術;機器生產;真理
一、設計中技術美的具體表現
當今的設計藝術必須要遵循以實用為目的同時又能帶給人美感的原則,隨著技術的越來越成熟,如今的設計產品也具有了更強的審美功能。技術其實也是審美的一種體現,技術要素是整個設計中最重要最直接的一部分,也是技術美的基礎和動力。技術美是人們所追求完美設計的最高理想,設計物必須依靠技術才能達到理想要求。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進步,文化和科技也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研究成果不斷地轉化為技術。人們在運用科學技術和藝術手法生產物質和產品設計的過程中,對設計物進行加工從而使之成為具有審美價值的設計品。追溯到造物起源的時代,技術因素可以說是最重要最純粹的手段。當原始人撿起一塊石頭在樹干上刻劃時,技術這個概念就已經模糊形成了。這種使用最簡單的方法做成的設計正是真正設計的開始。石器工具在有著實際作用的前提下又增加了方便使用和合理的造型,這就是設計審美的部分。所以說技術和藝術本來就密不可分。技術美中涵蓋了四種不同方向的審美:一是功能美,也就是技術美的根本;二是形式美,技術美的表現在物體的外在形式上所呈現,技術推進著生產方式發生改變同時也使物質的外在形態彰顯出時代特征;三是舒適美,舒適度需要人體工程學的支撐來實現,設計物除了實用功能外還能讓使用者產生身體和心理的快感才是真正實現了設計物的價值;四是材質美,材質能準確表達設計物的思想內涵才算合理的設計,材料的運用還要強調物品的質量和肌理,以達到與所承載的設計思想相協調的目的。[1]
(一)功能美
物品的外在形式往往是為了表現其功能性,它的形式變化總是由功能所引導的。現代的設計產品先側重于功能性,形式美則是在不破壞實用性的前提下自然流露出的適合形態,而不是沒有實用功能僅憑華麗外表構成的無用物品。一個簡單的茶杯設計,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夠盛水,再加上簡單的適合抓握的形體就可以符合人們喝茶的習慣,這就足夠讓人們在享受喝茶的過程中感受覺到心情愉悅,進而體會到茶杯的功能美。如果在喝茶功能的基礎上費心雕琢茶杯,甚至制造出各種光怪陸離的外形,那么人們在喝茶體驗中先前的愉悅情感必定會大大減少,甚至還可能會影響喝茶的功能。所以說功能美如果能利用自然形態去表達人造物品就是功能美的最高體現。產品在表達功能美的前提下還要考慮到物品使用過程的安全與舒適,這點是功能美所要表達的一個更高標準。在操作的過程中滿足功能要求并使人得心應手,就會給人帶來美的感受。但如果技術物一味地強調功能和實用,并不注重視覺的審美感受,那么這種產品也當然不能體現真正的技術美。
(二)形式美
形式的作用是利用適當的材料和組織結構來貼切地表達設計產品的內容與功能。形式美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產品的外在形式來產生美。物體的形式美主要是以視覺審美的方式來為人們展現,所以形式決不能與物體的操作和效能分離獨存,形式美不只是純粹的美感,而應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上。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造物的手段也衍生出各種不同設計風格,又因為人們豐富多樣的審美情懷而使得技術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樣式。所謂高科技風格就是夸張變形了現代主義設計中的技術成分,將技術因素變為一種標號的效果,使設計產品增添了一份機械美與時代美。在建筑上這種風格表現的尤為突出,“高科技”風格的特點就是新型材料的運用,尤其是以鋼鐵或金屬材料作為產品的內部件并用夸張手法使它們展現在外部。典型的產品比如機械表,給人的視覺感官上帶來復雜,高級的感覺。有時涂上鮮艷的色彩,來凸顯產品機械感。[2]
(三)舒適美
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的設計產品才會讓人在使用中感到舒適。因為人體工程學是通過人們反復的生產實踐而產生的符合人身心活動要求的一門學科,是人們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通過人體工程學設計出的產品在使用過程中能發揮出最佳效能,讓人在感受到安全、健康的同時也產生舒適感和愉悅感。比如眼鏡如果沒有眼鏡架,就無法支撐起眼鏡片;如果眼鏡架太細,會勒到耳朵,也無法使用眼鏡。如果眼鏡架太粗,又增加了眼鏡重量和耳朵的負擔,也不會方便使用。所以在物品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大部分使用者的實際情況,根據人體的構造、尺寸和舒適度來設計。在保證產品功能和適合的條件下使得使用者產生使用快感和舒適美感。
(四)材質美
人類通過技術改造材料,造物活動進行設計必須以材料為基礎,物品設計就是將材料按照目的進行對象化和制品化,新技術能夠不斷轉化為生產力,也是因為新材料的發現和運用。現代設計材料分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又可分為主要材料和輔助材料。隨著現代人們生活的改進與物質的豐富,繼而產生了更多求新求變的心理需求。設計者們不斷通過高新科技改進天然材料并發現創造新材料,除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心理外還可以補償已匱乏的自然資源,滿足設計審美要求。[3]隨著不斷的探索發現,人類制造出許多的人工材料如樹脂、玻璃、尼龍等,材料的豐富使得設計物的造型和功能也隨之增加。建于浪漫之都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整個塔體的鋼鐵構件有18038個,總高大約300米,相當于一百層樓的高度。如果沒有現代鋼鐵的冶煉鑄造技術,就不會有著名的埃菲爾鐵塔。
二、技術的美學視域
機器不僅是人們活動的一種工具,而且是一種有價值的生活方式。新技術發展的一個最重要標志就是能夠將人的需求愿望與機器有機地結合起來。
1851年倫敦舉辦的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工業設計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屆博覽會最引起群眾轟動的一件事就是展覽場地的建設。場地在設計時被要求在一年左右完工,并且是一個大約九萬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展覽結束后,還要可以方便拆除。所以傳統的手工搭建完全無法達到要求。最終展覽館的設計采用了景觀設計師帕克斯頓的提議,建造一件像花房一樣的玻璃建筑。用金屬為輔助材料,按一定尺寸比例運用大規模機器化來施工建造。終于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預定目標。這件事情在當時的設計界吸引了眾多設計師的目光和工業設計者的追隨,他們極力稱贊和推廣機械化生產。這些機器追隨者中還出現了一些極端思想的設計者,如來自意大利的詩人菲利普·托馬索·馬里恩特,他在1909年發表了未來派宣言,這個宣言本身就是在對技術、速度、侵略、人民群眾、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甚至戰爭(“世界上唯一健康的藝術”)唱頌歌,同時這個宣言也是試圖摧毀博物館、圖書館和大學(“壓抑夢想的耶穌受難像”)的大聲疾呼。
相比之下德國人的行動更加實際,當時德國的工業設計支持者們組織了“德意志制造聯盟”,這個組織是由一群設計教育者與建筑師、設計師、企業家組成的積極推進工業設計的集團。制造聯盟的成立宣言表明了這個組織的目標:“通過藝術、工業與手工藝的合作,用教育、宣傳以及對有關問題采取聯合行動的方式來提高工業勞動的地位”。聯盟表明了對于工業的肯定和支持態度。該聯盟的發起人之一彼得·貝倫斯,他在建筑裝飾中放棄不必要的裝飾而用簡潔、具有功能性的形態來代替,有意識地將建筑結構和經濟,效率相結合。他的設計都以功能為主并認為一切以功能為目的的自然流露的外在形式就是美的,不以這個標準為目的的裝飾性的設計都是無意義的。他在建筑設計中喜歡結合簡單的幾何結構,并注重采光、通風良好和大面積的綠化環境。格羅皮烏斯是最早主張走建筑工業化道路的建筑師之一。他認為現代建筑師要創造自己的美學章法,“通過精確具體的形式和清新的對比,保持各部件之間的和諧秩序,形體色彩之間的勻稱統一來創造自己的美學章法。”這才是社會與經濟真正需要的。他所設計的包豪斯校舍也受到了工業建筑的影響,隨之機械美學的特性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影響范圍波及歐洲眾多國家。
建立機器美學的重要設計師之一是勒·柯布西耶。他在《走向新建筑》中建議建筑師們學習工程師的理性,建筑物應該具有機器一樣的精準性和秩序性。他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機器,建筑應像機器一樣符合實際的功能,強調建筑功能與形式的邏輯性,反對附加的裝飾。建筑應像機器一樣可以隨處擺放,強調建筑風格的普遍適用性。建筑應像機器一樣高效,強調工業化生產,勒·柯布西耶還成功地將這些理念運用在實際設計中。[4]
蓬皮杜藝術中心在三十年前剛建成時可謂舉世矚目,它的知名度甚至可以和埃菲爾鐵塔相提并論。當時的總統蓬皮杜一上臺就計劃在巴黎修建一座集現代藝術博物館、公共圖書館、工業創造中心和現代音樂研究所為一身的藝術文化中心。三年后他的理想實現了,一座擁有明亮彩色建筑外殼的“積木”在老巴黎的中心區拔地而起,它有別于法國傳統的混凝土建筑,通體采用金屬架構、鋼柱、接點、金屬管道、透明玻璃,里里外外就這樣赤裸裸的袒露著,像一個未完工的建筑工地又像一個大型組合玩具。它的設計師查理·羅杰斯和倫佐·皮亞諾認為建筑應該靈活多變,輕便而有趣,因為內部功能的部分都被設置在外面所以大廳內留有了足夠的空間,設計師賦予了人們最大的自由度。羅杰斯說:“要成為接待觀者和傳播文化的重要中心,就必須建立一個靈活的容器,又是一個動態的機器,目的是打破文化的和體制上的傳統限制,能夠吸引盡可能多的參觀者。”
參考文獻:
[1][法]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陳志華,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李超德.設計美學[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4.
[3]董占軍.現代設計藝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吳火,徐恒醇.技術美學與工業設計[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