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靜
摘要:中國民俗文化奇特絢爛、豐富多彩,極具特色和風采,它不僅是文化瑰寶,也是良好的教學資源。感受、探索民俗文化的精髓能夠促進學生對于民間舞蹈的學習,本文即對民俗文化進行簡要概述,并分析當前高校民間舞蹈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而探索民俗文化在高校民間舞蹈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民俗文化;高校民間舞蹈教學;應用
將民俗文化與民間舞蹈教學銜接起來、將民俗文化應用到民間的舞蹈教學過程中是近幾年來高校民間舞蹈教學的趨勢,通過對民俗文化的感悟與認識,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把握舞蹈內涵與情感,但就目前的教學現狀而言,在應用民俗文化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善,才能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教學作用。
一、民俗文化概述
民俗文化有悠久的歷史,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文化現象,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可以說民俗文化是我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瑰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豐厚而悠遠的文化遺產。而民間舞蹈正是民俗文化的一個折射,民間舞蹈與民俗文化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在高校民間舞蹈的教學過程中應用民俗文化能夠有效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因此民俗文化的有關應用應當得到更多的重視[1]。總體而言,我們可以將民俗文化與民間舞蹈劃分成三類,包括農耕文化與漢族民間舞蹈、草原文化與蒙古族民間舞蹈、綠洲文化與維吾爾族民間舞蹈,這三種民俗文化以及民間舞蹈的產生與不同區域人民的生活、情感有巨大的關系。農耕勞作的生產活動方式影響著漢族民間舞蹈,農業為主的經濟社會背景導致漢族民間舞蹈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如秧歌、燈舞等。而草原文化是一種開拓性的動態文化,勇氣、活力是草原文化的內涵,并且蒙古族人們大多過著牧放生活,所以蒙古族民間舞蹈自然流露出豪放、自信的風格特點,“盅碗舞”就很好地展現了蒙古族民間舞蹈的特點,舞蹈舒展流暢、熱情奔放。綠洲文化集農耕文化、草原文化以及商業文化于一體,在綠洲文化影響下的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也很好地傳承了綠洲文化的特點,大有西域歌舞宴飲遺風,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以“賽乃姆”為代表,舞姿柔媚動人,表演風格別致。
二、問題分析
就現階段而言民間舞蹈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民俗文化在民間舞蹈教學中的應用,下面即展開具體分析:
(一)文化理論教學與技術教學相脫離
文化理論教學對民族舞蹈教學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文化理論教學對于提升學生舞蹈文化涵養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能夠幫助學生系統地認識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滲透到民間舞蹈教學的重要途徑。然而雖然很多高校民間舞蹈專業已經開設了《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等有關的文化理論課程,但實際上這些文化理論課程與舞蹈技能、技術教學存在相脫離的現象,文化理論教學與技術教學之間缺乏銜接[2],導致不能有效發揮出民俗文化在民間舞蹈學習中的作用,影響教學效果的呈現,進而又促使教師及學生忽視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二)教材缺乏合理性
現階段高校民間舞蹈教學選用的教材在實際教學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教材內容過于陳舊、落后,非常不利于民間舞蹈現代化教學,一方面,校方在教材選擇上沒有經過仔細的考量,多數高校一直沿用原有的教材;另一方面,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民間舞蹈教材內容不夠完善,沒有根據時代變化及教學需求來調整教材內容,導致教材內容合理性欠缺,缺少時代元素。
(三)教學模式不夠科學
目前的民間舞蹈教學還是較多的根據教學大綱指導的計劃來開展課程設置工作以及教學,這是一種相對保守、安全的教學模式,可以適用于大部分的教學內容與大部分學生,這也是高校應用這種教學模式的原因。然而其實這種教學模式仍存在明顯的缺陷,雖然教學大綱是依據民間舞蹈學習要點制定的,但在教學實踐中卻呈現出不夠科學的狀態,過于僵化,難以凸顯民間舞蹈的個性、特色以及創造性,不夠靈活且缺乏情感教學投入,并不能很好地貼合民間舞蹈教學的真正需求,也不利于培養學生民間舞蹈人文情感的學習。
(四)教學方法有缺陷
民間舞蹈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的缺陷也是相對突出的問題,教學方法的落后導致教學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盡管在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下,一些新型的教學方法已經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之中,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新型的教學方法在民間舞蹈教學中還十分缺乏實踐,并沒有真正推廣到民間舞蹈教學中,大多數高校的民間舞蹈教學還是采用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如動作示范教學、講授等,總體來說,傳統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死板,不夠多元化。并且,傳統的教學方法還存在著一個極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對學生舞蹈內涵、情感的把握與融入的指導,傳統教學方法將教學的注意力集中到舞蹈動作的標準性與規范性,教學側重點嚴重失衡,導致學生難以真切領悟民間舞蹈的內涵,影響表演氣質與民間舞蹈內容的銜接。而且,長期處于傳統教學方法下,也不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難以實現個性化教學,進而阻礙學生舞蹈張力的釋放。
三、應用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本文也分析了幾條民俗文化的有效應用策略,下面一一進行介紹:
(一)把握民俗文化內涵
造成上述問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對民俗文化內涵的把握不夠深刻,導致民俗文化與民間舞蹈教學適應不良,所以不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明確民俗文化內涵都極為重要,也是最首要的一步。教師需要充分理解民俗文化的內涵、體悟精髓,在此基礎上,將理解注入教學中,促使學生正確理解民俗文化的內涵,這樣才能保障后續教學的有效性。
(二)應用適宜教材
教材的適合與否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好壞,所以教材內容的選擇是絕對不可忽視的,一方面,有關教材的訂購應該經過仔細的考量,盡量選擇最適合的民間舞蹈教材,另一方面,針對與教材內容,在展開實際教學之前還要通過分析、考查,取消一些不合時宜的教材內容,進一步篩選教材,保證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另外,對現有的民間舞蹈教材素材進行一定程度的挖掘、拓展、加工、整合都是非常必要的,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探索,結合時代發展以及教學需求適當調整教材內容,更好地對民間舞蹈教材進行系統化、邏輯化的編排[3],使之成為能高效培養學生舞蹈綜合素質的教材。
(三)教學模式科學化
對于上文提到當前民間舞蹈教學模式僵化問題的解決,需要高校更加注重民間舞蹈課程的優化設置、需要進一步優化教學模式。首先,校方可以根據學生舞蹈學習實際情況以及興趣,開設一些民俗文化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拓展民間舞蹈教學,也有助于促進民俗文化在民間舞蹈中的深入滲透。其次,除了借鑒教學大綱開展教學工作,教師還可以多利用當地豐富的民間舞蹈資源,將其融入民間舞蹈教學中,結合當地特色,給舞蹈教學增添親切感,以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另外,推進民間舞蹈專業與其他專業的聯系也是優化民間舞蹈教學模式的良好措施,民間舞蹈專業可以與民族歷史學、地理學適當進行交叉教學,以更好地深化民俗文化,打破學科禁錮,加深教學的深度。
(四)教學方法多元化
在教育行業不斷發展下,教學方法也越發多種多樣,在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要想充分滲透、融合民俗文化,還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結合新型教學方法,做到教學方法多元化,本文在此重點介紹民俗情境引導法以及欣賞法,這兩種教學方法非常適合應用與民俗文化的滲透教學。首先,民俗情境引導法,通過營造濃郁的民俗文化氛圍,將學生引入到情境中,兼具學習性與趣味性,民俗情境引導法中的情境主要由角色設計、儀式設計、場地設計構成[4]。在不同的民間舞蹈角色、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儀式以及具有帶入感的場地的配合下塑造出了濃厚的民俗文化氛圍,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就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再者,欣賞法,顧名思義欣賞法主要通過帶領學生對一些有針對性的內容進行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習有關知識。比如藏族人民特色歌舞,這就非常適合結合欣賞法進行教學,借助直觀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帶著學生去感知、欣賞藏族民俗文化及歌舞,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自然的環境去了解、吸收不同的民俗文化,進而將其融入舞蹈中。
四、結束語
簡而言之,對于民間舞蹈的學習而言掌握一定的民俗文化,并將民俗文化內化到舞蹈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方法策略更好地應用民俗文化,本文也探討了幾條民俗文化應用策略,包括深刻把握好民俗文化的內涵、應用適宜的教材、教學模式的科學化以及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希望這些建議能起到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高云鵬.知其舞,知其所以舞——以民俗文化為依托的民間舞蹈[J].民族藝林,2017(01).
[2]葉玲.論地方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民俗文化滲透[J].藝術評鑒,2017(17).
[3]段曌.民族文化在藝術高職院校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運用[J].藝海,2017(12).
[4]張婭妮.普通高校民間舞課堂“民俗情境導引法”教學構想[J].北方音樂,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