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攝像技術與藝術實驗課程的教學宗旨是在注重理論支撐的同時,將理論的實踐,內容輸出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放到了更深一步的教學意義上,讓學生們能夠在實際的操作中得到培養。因為電視媒體包羅萬象,在社會交流系統里面占據重要的地位,所以本門課程特點是所教學的內容和技術,要時刻保持處于廣播電視領域的前沿,應盡可能地貼近最新的科學技術。本文將結合本人實驗教學經驗,從實踐教學及課本理論等角度對電視攝像技術與藝術實驗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性的探究,為大家提供一些較為實用性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電視攝像;藝術實驗;社會交流系統;廣播電視;實踐教學
一、引言
現如今電視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生活娛樂的必備品之一,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電視媒體對于現代人們的精神娛樂生活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電視攝像技術作為電視節目制作的第一環節,更是這條技術鏈條上的重中之重。本人從事多年本課程的教學工作,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操經驗,結合以上積累分析,對電視攝像技術與藝術實驗課程教學進行了細致的探究,力求使得學生能夠理解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并能夠將理論與實際進行融合學習,進而達到教學目的。
二、扎實理論,注重實踐
雖然實踐操作對于電視攝像技術的熟練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夠對實踐環節的進行操之過急,應該首先將電視攝像理論學習扎實,打牢理論基礎。打牢電視攝像理論基礎就是先針對攝影理論的學習,因為攝影是針對靜物的拍攝藝術,其理論相對于動態拍攝的電視攝像技術而言較為簡單易懂,可以作為攝像技術理論的入門課程來學習,為真正學習攝像技術理論提供一個學習緩沖期,在這段學習期間內,學生可以學到攝影、攝像的一些專業術語和一些理念共通的基礎理論,這樣就為下一步進入攝像理論學習階段進行了一個自然順暢的過渡,本人建議在學生初步進入大學的首個學期就開設有關攝影技術與藝術的理論知識學習,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早早地進入學習攝影、攝像理論的專業狀態,進而為下學期的攝像技術與藝術理論知識的學習奠定穩定的學習狀態。
在這里的學習理論過程中需要不斷穿插實踐操作的培養,切忌教學過程將理論與實踐徹底分開教學,因為這樣會不利于學生積累實操經驗,不利于學生的自我糾錯。我們應該采用理論與實踐交替進行的教學過程,最有效率的教學是一堂理論課程,一堂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式,因為這樣可以便于學生與老師間的求學交流,老師的經驗可以第一時間傳授給學生,學生自身的錯誤可以第一時間得到印證與糾正,能夠讓學生的理論與技術更加互通和扎實。
三、提供現場的實踐演示
這一點是針對教學老師的專業素養要求,就是要求老師有過從事相關電視媒體制作工作的經歷,必要時可以對老師從事該項工作的時間和種類進行一定的限制,總之就是需要任課老師具備豐富的電視攝像工作的經驗,對教學內容的實際操作非常熟悉。比如對于一些體積較小的攝錄機或者對于攝像機器內部一些體積較小的操作位置,這些都需要老師給與學生們進行詳細的講解和演示,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在實際操作時順利完成,不至于操作失誤,致使儀器有所損壞,但是由于其體積小,操作復雜,學生們很難在老師的演示過程中看清楚,這里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比如投影儀器,對操作過程畫面進行放大,這樣就可以保證老師能夠借助實踐演示來進行教學,學生也能夠通過實踐演示對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有一個具有畫面感的認知,加深了對理論的理解,為自身實踐奠定了操作基礎。當然針對全體的實踐演示可能不能夠將操作細節全部講解清楚,操作過程中老師不能夠及時的回復學生的問題,老師可以將全體學生進行分組教學,然后在每個組挑選一個到兩個學生進行單獨的演示教學,最后讓這些進行單獨演示教學的學生去給每個組的學生進行原樣的操作演示,并能夠及時回答每組學生的問題提問。
四、團隊合作式實踐
學習活動并不是單單指老師向學生進行的教導行為,其實也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或者學生與社會上其他成員的交流溝通等,學習可以從任何人身上汲取知識,雖然學生可以獲得較深刻的學習體驗,但是所花費的教學時間較長。如果將這種多方向的教學活動作為主要的教學行為,無疑教學效率較低,但是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加入團隊合作式的教學,即將全體學生進行分組,大約4~5人一組,在實踐時,可以安排每組學生不同的拍攝任務,確定不同的拍攝主題,任學生進行組內或者組外討論學習,老師可以在實踐過后檢驗每組學生的實踐成果,這樣可以在短期內幫助學生獲得深刻的攝像學習體驗。
五、結語
電視攝像技術與藝術實驗課程是電視節目制作的第一個環節,是保證電視節目質量的重中之重,因為電視媒體處在廣播電視領域的前沿,所以對于其教學更需要不斷地創新鉆研,最后希望本人對于本課程教學的探究分析能夠為本課程的發展奉獻一分力量。
參考文獻:
[1]徐濤.電視攝像用光的作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5(06):107.
[2]董偉.電視攝像用光與攝像技巧[J].辦公室業務,2013(16):45-46.
[3]廖藝.電視攝像中的技巧應用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8,30(18):258.
作者簡介:韋凌峰,廣西廣播電視臺綜藝旅游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