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云計算、物聯網、社交網絡等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時代的浪潮勢不可擋,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毋庸置疑,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但同時也引發了個人隱私的安全隱患,對私人領域造成侵犯。本文對大數據環境下的個人隱私問題進行了必要的反思,試圖針對大數據給個人隱私安全帶來的挑戰尋求合理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大數據;個人隱私;信息安全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昧的時代。這是大數據的時代,這是小人物的時代;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這是一個無處可藏的時代。
作為數字居民的我們,正在經歷著“共景監獄”,最后的道德防線并不清晰。我們必須關注人和技術的關系,探討大數據給個人隱私帶來的影響。
一、大數據是把雙刃劍:技術與隱私的博弈
1980年,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這本書中將大數據稱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大數據(big 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人工在合理的時間內達到截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人類所能解讀的信息。[1]但是,大數據并不等同于海量信息,而是具有潛在價值的大量信息。
毫無疑問,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它的顯著特征是將人與事物數據化,從而將人變成了“數據人”。
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因這種先進的技術獲益的同時,卻將個人隱私置于危險的境地。我們享受著大數據帶來的便利,卻在不知不覺中留下了數據痕跡,悄然面臨著個人隱私被侵犯的威脅。如何用好這把雙刃劍,成為亟需解決的難題。
一言以蔽之,大數據時代對用戶隱私的挑戰非常嚴峻,這是一場技術與隱私的博弈。
二、大數據給個人隱私帶來的挑戰
(一)隱私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隱私對個人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價值。隱私權是人應該享有的道德權利。
美國學者塞繆爾·D·沃倫和路易斯·D·布蘭代斯在《隱私權》一文中將隱私界定為“不受干涉”或“免于侵害”的“獨處”的權利。[2]即隱私屬于私人領域,個人對其有決定公開或者不公開的權利。進一步來說,每個人都應該有控制與自己相關的信息的權利。
網絡空間中的個人隱私權,主要是指“公民在網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 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公開和利用的一種人格權; 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與個人有關的敏感信息, 包括事實圖象以及毀損的意見等。”[3]在大數據時代, 我們瀏覽網頁、網上購物、下載軟件和即時聊天都有可能被記錄和保存, 而這些信息同樣是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 理應屬于隱私權的保護范圍。
身處信息社會,斯皮內洛指出:“信息已經成為一種商品,可能對隱私構成了侵害。”[4]事實上,大數據開放與共享屬性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涉及到傳播倫理問題。我們在享受大數據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它對隱私保護制度帶來的挑戰。只要我們與這個世界連接,就無法抹去自己的數字腳印,就會增加隱私暴露的風險。
大數據時代,個人的隱私越來越透明化,尤其是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上,日常生活已經進入一種可見的、透明的、不設防的狀態中,這使得隱私保護越發艱難。正是大數據和物聯網的結合,讓個人隱私無處藏身。
(二)數據挖掘對個人隱私的挑戰
數據挖掘給個人隱私帶來了嚴峻的倫理挑戰。一方面,有些企業會通過獲取的數據預測個人的消費傾向,投放精準的營銷廣告,進而影響其未來的消費行為。用戶在不知情和未授權的情況下被利用,個人隱私受到直接干涉。這種變相的商業行為觸犯了用戶的自主權利。另一方面,數據挖掘可能會引發個人身份信息的泄露。以在網絡上炒得沸沸揚揚的“人肉搜索”為例,被互聯網浪潮裹挾的人們都如同穿著皇帝的新衣,個人的身份信息無處可藏,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細思極恐。
(三)數據預測對個人隱私的挑戰
除了基于數據挖掘獲取的個人信息造成隱私泄露之外,對人們狀態和行為的預測讓個人隱私更是防不勝防。任何類型的數據都能被找到源頭,進行預測,加以利用。例如通過網購記錄可以分析出婚姻狀況,還有通過手機發出的定位信息用作精準的地域商業推銷。這些數據的利用大多數情況下用戶是不知情的,在不經意間用戶數據就被獲取挖掘并進行預測加以利用。
除此之外,一些企業是典型的功利主義者,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置倫理責任與人文關懷于不顧,缺乏基本的數據素養,更是加大了個人隱私被侵犯的風險。
三、大數據隱私問題的反思與應對
大數據時代,數據挖掘、數據預測變得更加容易,全方位、多層次的監視使個人隱私陷入了艱難的困境。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并針對大數據給個人隱私安全帶來的挑戰尋求合理的應對之策。
反思大數據對個人隱私帶來的挑戰,其實大數據本身就意味著共享和開放。同時,人的數據化使得個人成為各種數據的集合。此外,利益相關者的功利主義傾向,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置倫理責任與人文關懷于不顧,缺乏基本的數據素養。大多數網民未樹立正確的隱私觀,缺乏隱私意識,習慣于將包含隱私信息的文字、照片、視頻等數據上傳到網絡而不自知,造成個人隱私的泄露。這些都是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可能泄露的重要原因。
如何處理數據利用和個人隱私之間的關系,這是一道難解之題。但是尊重個人隱私是數據利用的底線,技術是手段而人是目的。
面對新技術環境下的大數據侵權問題,保護個人隱私已經刻不容緩。
首先必須完善保護個人隱私的相關立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受侵犯。美國彭特蘭教授曾提出“數據上的新決議”三原則:你有權利擁有你的數據;你有權利掌握數據的使用;你有權利摧毀或者貢獻你的數據。[5]換句話說,用戶數據的“被遺忘權”必須引起重視,用戶對自己產生的數據的權利應該受到法律保護。
其次是行業自律,要加強對個人隱私權的技術保護。數據的使用應當透明化,在陽光下運行,對于數據用途以及可能承擔的風險要堅持自主原則和知情同意原則。企業有底線,用戶才能放心。用戶有黏性,企業才能可持續發展。
最后公民需要提高自己的隱私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的個人隱私觀,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向他人提供了多少信息,辨別這些信息的價值,對相關信息被儲存并挪作它用有一個清晰的意識,不斷尋求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的保護。
總之,解決大數據的隱私保護問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社會各界持續不斷的共同努力。如何在數據挖掘和公民隱私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依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當大數據讓我們無處可藏,我們仍然需要堅守隱私這最后的防線。
參考文獻:
[1]呂耀懷.信息隱私問題的倫理考量[J].理論與探索,2006(02):64-69.
[2]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27.
[3]王利明.人格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36.
[4][美]肖恩·杜布拉瓦茨.數字命運:新數據時代如何顛覆我們的工作、生活和溝通方式[M].姜昊騫,李德坤,徐琳琪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212.
[5][美] 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7:178.
作者簡介:
張寧(1995— ),女,陜西合陽人,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