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來提·買買提 卡哈爾·居馬克 阿地力·尼扎木丁
摘 要:隨著綠色無公害農業的快速發展,新型農藥研發和應用不斷深化開展,綠色植保技術廣泛應用,降低了化學農藥對農作物的危害和對環境的污染,本文對目前研發應用較為廣泛的新型農藥以及綠色施用技術進行探討,旨在為促進綠色現代農業的穩步發展。
關鍵詞:新型農藥;應用;綠色環保技術
農藥作為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傳統農業生產中較為常用化學農藥,存在使用量大、施用次數多、農藥殘留多的現象,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也對人們的安全飲食造成極大威脅。隨著現代綠色農業的發展,人們的環保意識和健康意識越來越強,對農產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農藥殘留則是評價是否存在污染環境、是否是高品質的農產品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大力推廣使用新型農藥,提高綠色植保技術的應用,加強對傳統化學農藥的使用管理,加強病蟲害的防治,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建立環境友好型農業,實現我國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實際農業生產中較為常見的新型農藥主要有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納米農藥三種類型。
一、微生物農藥
微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不同,微生物農藥是非人工合成的、具有殺蟲殺菌或抗病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質的微生物制劑。比如微生物殺蟲劑、殺菌劑、農用抗生素、生態農藥等。微生物農藥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克服化學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減少在農副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量,同時它的大面積應用可促進農副產品的品質和價格大幅上升,推動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然而,微生物農藥在實際使用中有很多技巧:
1、要掌握適宜的溫度。
有些農戶施用微生物活體農藥時的溫度過高或溫度較低,甚至在冬天和早春寒冷的天氣條件下施用,結果不能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這是因為微生物農藥只有在較高的溫度條件下才能體現較好的生物活性,溫度過高或者過低,效果都不顯著。試驗表明,在25-30℃下噴施后的微生物活體農藥防治效果要比10-15℃下的高出1-2倍。
2、要選擇適宜的氣候條件下施用。
如在晴天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前等高溫且天氣干燥的條件下施用,也達不到預期的防治效果,這主要是因為環境濕度不夠所致,微生物農藥最好選擇陰天、雨后或早晨等濕度大時施用。
3、施用時要避免陽光照射。
如果沒有避開高溫,在強太陽光的中午施用,容易引起藥效下降。大多數微生物活體農藥中所含的芽孢最怕強太陽光照射。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對芽孢有致命的殺傷作用。而且紫外線的輻射對伴孢晶體還能產生變形降效作用。因此,微生物農藥最好選擇在上午8點前、下午5點后或者陰天使用。
4、切忌在雨天施用。
芽孢類微生物農藥最怕大暴雨沖刷,因為暴雨會將噴施的菌液沖刷掉。但噴施后(5-6小時后)遇到小雨,不但不會降低藥效,反而可提高防治效果,因為小雨對芽孢發芽大為有利,害蟲一旦食用后會加速其死亡。所以要根據天氣預報確定施用時間,避免在雨天或施用后就遭暴雨沖刷。
5、切忌與化學農藥混用。
如塊狀耳霉菌是一種真菌殺蟲劑,如果與化學農藥混用,活體真菌被殺致死,自然失去殺蟲作用。
5、切忌與酸性或堿性物質混用。
大多數微生物農藥遇酸或堿,生物活性會不同程度降低,從而降低防治效果。
二、植物源農藥
我國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現已查清的高等植物有3萬余種,其中很多植物體內含有可以用來殺蟲、殺菌或殺線蟲的成分。這些成分是植物在自然環境中尋求自我保護的產物,也是防御有害生物的有力武器。
植物源農藥是利用這些植物資源開發出的新型農藥。它是指用于防治農、牧、漁、草及衛生等領域有害生物的植物及以植物源活性成分或合成植物源活性成分制備的農藥制劑。
植物源農藥的主要成分來源于自然,環保、可降解,一般不會污染環境和農產品,具有低毒、低殘留的優點,且害蟲難以對其產生抗體。當然它目前也存在一些缺點,如見效慢、殘效期短等。
植物源農藥的主要類別有殺蟲劑、殺菌劑、殺線蟲劑、除草劑、殺螺劑和殺鼠劑等。目前主要的植物源農藥品種有苦參堿、氧化苦參堿、煙堿、魚藤酮、鬧羊花素Ⅲ、血根堿、桉葉素、大蒜素、苦皮藤素、蛇床子素、丁子香酚、香芹酚、藜蘆堿、楝素、印楝素等。它的作用方式及機理是:
1、毒殺作用
毒殺包括觸殺和胃毒。觸殺的作用機理一般是藥劑經蟲體表皮或吸食進入消化系統后,造成局部刺激,引起反射性蟲體興奮,先抑制蟲體感覺神經末梢,后抑制中樞神經致害蟲死亡。胃毒往往是昆蟲取食殺蟲劑后影響消化系統而表現出中毒癥狀,如中腸食物殘渣滯留、結塊、拉稀等,最后因中腸穿孔破裂,食物漏出,腐爛而死。
2、拒食和忌避作用
藥劑可導致昆蟲失去味覺功能而表現出拒食反應。或者藥劑本身無毒殺害蟲作用,但所具有的特殊氣味使害蟲忌避,從而保護農作物不受侵害。
3、麻醉作用
植物源農藥中的麻醉成分可導致昆蟲肌肉松弛、癱軟以及由神經和肌肉控制的運動受到影響。此外,麻醉成分還能使昆蟲體內解毒酶系統受抑制,致使外源毒物在體內不能及時解除,從而使昆蟲中毒。
4、抑制生長發育作用
一些植物源農藥通過對昆蟲內分泌活動的干擾來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進程。如印楝素能使與生長發育相關激素的合成、分泌、運輸至靶標受阻或抑制,致使昆蟲變態、發育受阻。
三、納米農藥
利用納米技術發展農藥新劑型是國際農業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傳統農藥的載藥粒子粗大,有分散性差、穩定性差、生物活性低、降解緩慢等缺點,靶標作物利用率不到30%,有害生物受藥量不足0.1%。有數據統計,在田間噴施過程中,因藥滴滾落、粉塵飄移、雨水沖刷等造成的藥劑流失高達70%以上。
納米科技是緩解農藥殘留污染和提高農藥有效利用率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已成功研制出一些納米農藥新劑型,納米農藥的產業化開發和推廣應用尚在進行中。納米載藥系統有提高農藥分散性、穩定性、利用率和延長持效期、降低殘留量等優點,具體如下:一是通過納米技術可改善難溶性農藥的水基化分散特性,提高生物利用度;二是納米材料的小尺寸、大比表面積,能夠增大農藥的葉面附著、滯留與覆蓋性能,提高有效利用率,減少流失;三是納米技術可改善農藥對靶標的作用方式、蟲體及病原侵入途徑和效率,提高生物活性與毒殺效果;四是通過納米技術對藥物的包埋吸附效果達到高效載藥,實現藥物控釋、緩釋,延長藥物的持效期;五是通過納米技術加速農藥殘留降解過程,改善其環境行為與生物安全性,減少農產品殘留與環境污染,增強化學防治對生態環境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王金彩. 新型農藥的應用及綠色植保技術探討[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5):22.
[2] 易從嚴. 新型農藥和新型植保機械在防治蔬菜病蟲害上的應用[J]. 農業與技術,2017(14):56.
[3] 張磊. 新型農藥及其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J]. 中國高新區,2018(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