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 敏(黃山市科學技術局)

黃山市位于安徽省南端、皖浙贛三省交界,地處神秘的北緯30 度線上,是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設立黟、歙兩縣為黃山域內最早的行政建置;公元589年,隋文帝將黟、歙二縣并為歙州;公元1121年,宋徽宗改歙州為徽州,轄歙縣、休寧、黟縣、績溪、祁門、婺源六縣;1987年,撤徽州地區設地級黃山市,現轄三區(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四縣(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總面積9807 平方公里,人口150 萬。黃山市擁有一流的生態、旅游和文化資源,徽州文化與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稱我國三大地方顯學,古徽州歷史上的科學技術成就是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徽州人在數學、醫學、農業、建筑、雕刻等諸多領域取得成果,先后出現程大位、戴震、汪萊、鄭復光等一批科技大家,為中國科技史譜寫了光輝篇章。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黃山市插上科技的翅膀,激情抒寫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美麗畫卷。黃山市科技事業在艱難中起步、在改革中發展、在創新中突破,廣大科技工作者從響應“樹雄心、立大志、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號召到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再到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城市。如今步入新時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黃山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論述,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圍繞新型工業化和“旅游+”兩條主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創新改革動力,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顯現。
新中國成立初期,黃山市沒有成立專門的科學技術管理部門。1961年4 月,建立徽州專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要任務是負責管理本地區科學技術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1962年6 月,根據中央和安徽省委關于調整國民經濟和精簡機構的指示精神,撤銷徽州專區科委、科協,其工作任務分別劃歸農業、商業局。1966—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無正式科技管理機構,科技管理工作處于停頓狀態。1973年3 月,正式成立徽州地區革委會生產指揮組科技小組,主要任務是編制實施科技項目計劃、收集情報資料、引進推廣新技術。1976年2 月5 日,成立徽州地區科技局,編制8 人。1977年12月29 日,為加強科技工作領導,中共徽州地委成立了徽州地區革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下屬單位有地區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科學中心化驗室,代管標準計量局、地震辦公室。
1978年,乘著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的東風,黃山市科技工作逐步展開,相繼建立了市、縣(區)科技管理機構,形成了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科技示范推廣與應用、科技管理與服務等一整套科技工作體系。1988年,建立黃山市,徽州行署科學技術委員會改稱為黃山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建設科技隊伍。據1978年普查,黃山市有中專學歷以上自然科學類專業技術人員6365 人,每萬人擁有科技人員37.8 人。1980年,自然科學類科技人員增加到8040 人。1981年,對自然科學類科技人員進行整改、評定和晉升技術職稱。到1987年,全市獲助理以上技術職稱的科技人員已達14221 人,其中高級622人、中級6318 人、初級7281 人。
編制科技規劃。遵照“科學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并把經濟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和著重加強生產技術研究”的科技發展方針,根據徽州地區山區資源特點編制了《1981—1985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和《“七五”科技規劃綱要》,推廣一批技術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適用技術。在農業方面,以茶林桑為主,開展林木良種選育、速生豐產技術研究,加快低產茶園改造,研究茶園桑園高產、穩產優質技術,提高單產和品質;在工業方面,進行農副產品加工技術及輕工機械方面的研究和試制,加快傳統工藝品生產和中醫藥產品開發步伐。1990年,黃山市政府提出《關于科技興市的實施意見》,全面推進“農科教”統籌,實施星火計劃、豐收計劃和燎原計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加快電子電器、輕紡、機械、醫藥等行業的發展;開展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加速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啟動科技成果獎勵。開展成果征集工作,對1979年1 月1 日—1989年9 月31 日的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進行征集,將388 項科技成果納入《黃山市科技成果匯編》。1990年11 月,制定《黃山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勵暫行辦法》和《關于黃山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工作意見》,首次開展科技成果獎勵,獎勵了339 項科技成果,其中一等獎17 項、二等獎70 項、三等獎92 項、四等獎78項、榮譽獎82 項。
實施科技示范工程。1989年6月,黃山市組織實施省“121”科技示范工程和市級“112”科技示范工程,7個區、縣各抓1 個科技示范鄉、1 個科技示范鄉鎮企業和20 個科技示范戶,以點帶面,做好農村適用技術的示范推廣,加快科技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步伐。歙縣富堨鎮、黃山區和平鄉被授予省科技示范鄉鎮,休寧流口花茶廠、黟縣漁亭農機廠等6 家企業被授予省科技示范鄉鎮企業。
黃山市積極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以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為主要任務,引進先進技術、開發新產品、轉化科技成果、發展支柱產業,有效推動了科技事業發展。到“十五”末,全市有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48 家、高新技術產品8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 家、各類專業技術人才40755 人,民辦、廠辦研究與開發機構36 個,全市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189 家。
科技創新環境明顯改善。黃山市先后出臺了《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的實施意見》《黃山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見》《黃山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2002—2005)》等政策文件。科技組織領導體系進一步完善,1996年,黃山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在黨政機關機構改革中得以保留;2002年,黃山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更名為黃山市科學技術局,編制15 人。市、縣、鄉(鎮)均成立科技工作領導組或配備了科技副職,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已成為各級領導的共識。全市有5個區、縣連續3 次通過科技部地方科技進步考核,祁門縣、屯溪區、歙縣、黃山區、黟縣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稱號。科技三項經費逐年增加,市、區、縣科技三項經費、全社會R&D 投入(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分別從“八五”末的48 萬元、110 萬元增加到“九五”末的728萬元、940 萬元。
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1993—2005年,黃山市實施國家、省火炬計劃項目25 項,其中“激光全息仿偽塑料復合膜袋”列入國家重點火炬計劃。2005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5.45 億元、利稅2.99 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58.5%、36.5%。加強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以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金馬集團為核心的車用儀表及電器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永佳、永新科技園,實現技工貿收入15.6 億元,年均增長27.5%。作為安徽省制造業信息化重點示范城市,黃山市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擁有省級信息化示范企業15 家、市級示范企業4 家,其中黃山市汽車電器有限公司位居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被科技部授予“國家‘863’計劃CIMS 應用示范企業”。
農村科技進步成效顯著。1995—2005年,黃山市實施國家和省星火計劃項目、農業科技成果項目31 項,其中“有機茶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與應用”等2 個項目獲科技部重點項目資金支持。黟縣建立省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初步形成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旅游工藝品開發等具有黃山特色的星火產業帶。全市共建設各類農業科技示范園區26個,其中歙縣高效與持續發展農業科技示范區、休寧農業科技示范園、黃山區科技扶貧高效農業示范區等7 個園區為省級以上科技示范園區。黃山區被列為全國科技富民強縣(區)專項行動試點縣和省首批農村科技信息化示范縣(區)。
旅游產業科技水平大幅提升。黃山市加強旅游資源與產品的創新,運用現代高新技術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成功移植黃山夢筆生花景點擾龍松。加強徽州古民居保護技術研究和應用,切實抓好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注重傳統工藝品、旅游商品、紀念品的新工藝、新技術的自主創新。
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日益健全。為加快黃山市專利事業發展,1995年,根據國家科委、中國專利局和省科委的要求,黃山市編委同意設置黃山市專利管理處,與黃山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合署辦公;2004年,成立全省第一個單獨設立的市知識產權局(副縣級),協調管理全市知識產權工作,并在全省率先出臺實施專利申請資助辦法,為知識產權保護奠定基礎。
黃山市科技工作圍繞建設現代化國際旅游城市的目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要創新指標保持全省先進水平,連續兩屆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歙縣被列入國家首批3 個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試點縣之一,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市科技局榮獲全省2007—2008年度市縣科技局工作考評先進獎,并獲“全省科技管理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得到省人事廳、省科技廳表彰。黃山市揚起科技創新的風帆,積極推進新技術和新成果加速轉化,新模式和新業態不斷涌現,轉型升級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科技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十一五”期間,市委、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 萬元科技專項經費,用于農業、工業、旅游、衛生、信息化建設等項目的自主創新,以增強科技創新和經濟持續發展后勁。到2015年,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GDP 比重0.94%,較“十一五”末增長75%;市本級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2.3%,較“十一五”末增長42.5%;發明專利授權量156 件,較“十一五”末增長113.5%;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92 件,較“十一五”末增長3.4倍;高新技術企業79 家,較“十一五”末增長113.5%;技術合同交易額1.95 億元。組建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 家、院士工作站4 家,全社會研發人員增長到2753 人/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實現168.3 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3.44%。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已覆蓋黃山市符合申報條件的6 個區、縣,專項資金支持達1300 多萬元,在全省屬首例。
自主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全市41 項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其中“復合軟包裝功能膜綠色制造技術開發與應用”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市738 個項目獲國家、省2.7 億元資金支持。科技與文旅融合成效明顯,圍繞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持續推進“數字黃山”旅游信息平臺建設,形成涵蓋宣傳、服務、銷售、回饋及效果分析等服務的旅游行業信息化管理體系,在全市進行應用示范。組織開展“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關鍵技術攻關,相繼實施科技部“徽派傳統民居型小康住宅技術集成與示范”“徽派古建筑群落保護利用和傳承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一批重大項目,旅游信息化、徽州古民居保護與利用等領域的科技創新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政產學研合作持續深入。組織開展“企業家走進中科院”和以“百家企業高校行、百名專家黃山行”為主題的“雙百雙行”產學研系列活動,全面落實科技聯絡員、科技特聘員、科技特派員等“科技三員”制度,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亞棟、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加平、方家熊等6 人為黃山市政府科技特聘員。連續成功舉辦七屆黃山市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先后與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14 家國內知名院校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征集技術需求922 項,科技成果3139 項,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270個,技術合同成交額2.19 億元。
創業平臺建設力度加大。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引進高層次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見》,引進一批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支持其攜帶高端成果在黃山創新創業。市財政出資2000 萬元設立天使投資基金,重點支持市本級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商業模式新的種子期、初創期企業。2013年,黃山市科創高新技術創業服務有限公司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黃山市科技系統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省、市重大決策部署,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主線,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重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構建科技創新環境、培育科技創新動能、建設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狠抓落實,黃山市科技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創新創業氛圍日益濃厚。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黃山先后制訂《黃山市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黃山市眾創空間備案實施細則》《關于貫徹落實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實施方案〉的推進方案》《關于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黃山的實施意見》《黃山市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的相關政策。深入實施“雙創”戰略,2016年4 月,市政府舉辦了與新華網戰略合作簽約暨黃山創客大學項目啟動儀式,全省首個新華網創客孵化教育系統暨創客大學項目落戶黃山。加強資金爭取,2016年1 月—2019年6 月,黃山累計獲省財政資金9920 余萬元、市財政資金1040 萬元。強化科技金融融合,黃山完成專利權質押貸款45 筆,實際融資2.2 億元;完成市天使投資基金股權投資項目2 個,股權投資額400 萬元。
科技創新源頭供給增強。黃山高新技術產業穩步發展,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98 億元、增加值46.3 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0%、14.4%。2017年,安徽省唯一一家從事光收發模塊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黃山光銳通信公司在新三板掛牌上市。以永新股份為骨干企業的黃山軟包裝新材料國家級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和車用儀表及電器、機床工具、新型電子元器件、光電顯示等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共實現工業總產值117 億元。2018年,52 家企業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含重新認定),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已達117家。2019年1 月,黃山經濟開發區經省專家認證,成功更名為省高新區。黟縣獲批省級農業科技園區。2019年5 月,休寧縣依托其生態文明優勢資源成功躋身省首批創新型縣,填補黃山市空白。黃山貫徹落實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大工程、“三比一增”專項行動等重大決策部署,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成長行動,聯合財政、稅務部門推薦的43 家企業申報2019年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
創新載體建設持續加強。黃山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高層次人才團隊、星創天地為載體,積極搭建創新平臺。2016年,組建安徽省激光凹印制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 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黃山市高速光模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8 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7年,黃山徽夢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黃山博藍特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獲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備案批準;新認定國家星創天地2 家、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5 家;全市4 家人才團隊入選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獲1500 萬元投資,入選數和資金額分別位列全省第4 位、第7 位。2018年1 月,由市科技局牽頭組建的黃山市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三庫”(政策信息庫、專家數據庫、產學研合作項目庫)上線并在政務內網試運行。截至2018年底,累計有2000人次訪問,手機APP 已完成開發并提供用戶下載使用。
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提速。黃山常態化開展“四送一服”活動,赴區、縣、市經開區開展“四送一服”集中宣講,走訪調研重點企業和在建項目,協調解決企業發展難題,累計發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和征集企業技術難題296 項,簽訂校企項目合作協議35 個,合作金額達2000 余萬元。黃山市人民政府與浙江大學簽署了深化科技與人才合作協議,共建“浙江大學黃山技術轉移中心”。浙江大學與黃山市的校地、校企合作項目達13 項,合同經費逾500 萬元,涉及新材料、電力電子、基礎農業、基礎建設等行業領域;落地成果轉化項目6個,合同總金額497.5 萬元。積極推進與“大院大所”合作,組織20 余家企業參加全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對接會,實現現場簽約項目2 個。持續推進“融杭”科技合作,承辦杭州都市圈第六次科技局長聯席會議,并與杭州市科技局簽訂科技創新合作協議,每年圍繞1—2 個專題開展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不少于10 項,推進大型儀器設備、高層次人才等科技資源共享共用。
站在新起點,面對新一輪創新大潮,黃山科技人將以黨的創新理論為引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指示,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以實際行動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積極探索區域發展新路,著力在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擴大對外開放、打贏脫貧攻堅戰等方面下功夫,圍繞新型工業化和“旅游+”戰略,為建設更美麗更富裕更文明的現代化新黃山提供強大科技支撐,為實施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做出“黃山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