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強
摘要:在信息化革命的影響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隨之悄然地發生著變化。對于國企而言,抓好黨建信息化,既要在技術上形成一定的基礎,更要在認識上有一個充分的提升,只有如此,才能系統的增強整個工作的成效。為此,國企要利用好自身經濟領域的優勢和條件,充分建立人才隊伍,全面提升認識,進而從根本上做好黨建的信息化工作。
關鍵詞:黨建;信息化;策略
一、引言
隨著網絡的不斷普及與發展,其對于工作與生活的滲透日益突出,對于國企的黨建工作而言,及時的跟上潮流,強化和提升信息化建設水平,已經成為必然的選擇。很長時間以來,繁雜、枯燥都成為了黨建工作身上難以抹去的標簽,如何改進其開展模式,提升成效就成為國企必須完成的戰略課題。而以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無疑是一個必要且關鍵的路徑,為此,本文將對這一領域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二、國企黨建信息化概述
(一)國企黨建信息化的概念
從當前工作的發展趨勢來看,信息化無疑是一個滲透到各行業的重要方向與要素。國企黨建的信息化,在概念上也沒有逃脫這一框定,就是利用網絡等信息技術手段來推進黨的建設工作,本質上就是一種技術引領下的政治改進。從概念上能夠看出,其主要包括了三個要素:一是主體,即國有企業,與一般的政府等機關單位不同,它本質上是市場的經營單位,經濟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但同時,作為國企,其也必然有著很強的政治屬性。二是客體,即黨建,這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工作,其服務與政治,但卻滲透在各個方面之中,是維持發展的一個重要制度性的保障。三是內容,即信息化,它是一種技術現象與模式的統稱,以網絡和計算為基礎,是當前最主要的變革與升級方向之一。
(二)國企黨建信息化的影響因素
綜合來看,對于國企黨建的信息化工作而言,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思想認識。黨建的本質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工作,因此,認識在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可以說,沒有足夠的意識就不會有后續工作的有效開展。對國企的黨建信息化來說也是如此,如果沒有相應的意識,特別是管理層如果沒有認識,就難以真的推動此項工作有效開展和實施。
二是技術儲備。信息化是一個新興的技術領域,各種模式都在不斷的更新當中,雖然它只是黨建的一個基礎和平臺,但還需要相應的技術做支撐。國企雖然一般都有很強的經濟能力,使得其技術的保障往往都較好,不過,由于其認識上的差異,在實際的投入上未必會達到其應有的標準,進而限制住整個工作的效果。
三是人員隊伍。任何工作都是由人來實施的,黨建的信息化更是如此,甚至可以說這是最根本的要素。總體上,國企黨建信息化需要的人員包括兩類,一種是組織管理人才,即從整體上對其工作進行規劃設計,領導實施;另一種是技術輔助人才,即對信息系統的建設進行管理,使相關工作能夠順利完整的得到有效實施。
除此之外,理念、上級部署、治理結構等等也是影響國企黨建信息化的重要因素。
三、國企黨建信息化的現狀與的問題
綜合來看,目前國企在黨建的信息化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并且發揮了相應的功能,但仍然存在部分的不足。
(一)國企黨建信息化的現狀
目前,從國企黨建開展信息化的情況來看,其基本達到了一定的標準,有效增強了黨在企業中功能的開展。
一是工作上有了明確的規劃與部署。在很多國企的黨建計劃中,信息化都是一個必備的詞匯,這主要是上級的指示牽引所帶來的,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督促了相關工作的開展,目前,幾乎所有的國企都有自身此方面的規劃,充分顯示出了其對于此的重視。
二是基礎的平臺有了搭建。黨建的信息化,硬件是基礎,也是最容易完成的。對于國企來說,一般其經濟條件都足夠支撐起此方面的任務,因而,所有的單位都完成了該項工作。并且,在很多央企中,不僅網絡硬件配備的水準很高,而且開發了很多專用的軟件系統,輔助開展黨建工作。
三是人員隊伍基本形成。黨建是一個政治性比較突出的工作,在企業這種經濟主體中,與主體業務是有著較大差異的,這就使得其需要專門的人員來開展。因而,國企在推動黨建信息化時,往往建立了相應的人員隊伍,特別是在信息化方面,招錄了很多專門的技術人才,培養了相應的管理人員來加以補充。
(二)國企黨建信息化中存在的問題
總體上來看,對于此項工作的存在的問題,既有認識方面的,也有技術方面。
1.傳統黨建認識存在誤區
一些企業對于黨建沒有強烈的動能意識,只是簡單機械化的照搬而已,甚至不覺得其需要進行創新,尤其網上陣地意識不強,認為網絡信息紛繁復雜,不愿意在黨建工作中融入信息化元素。部分企業的管理人員還是以傳統的黨建思維來實施,認為形式上滿足要求即可。因而,在部分國企的黨建過程中,也出現了形式大于實質的現象,對于信息化的把握,也就變成了簡單的數據和平臺記錄,而缺少靈魂基礎。
2.黨建理念滯后
從國企的主要屬性來看,它的根本任務是經營,還是一種市場的主體,因而對于黨建這種政治性更強的業務來說,重視度很難得到有效提升。有的僅僅是作為檢查的應急配備,把經營業務電腦或者網絡嫁接過來,安裝上黨建軟件就完事,并沒有真的在內容上進行優化和設計,顯得空洞無物;有的甚至出現“黨群上了網,信息不共享”的局面。因此不能達到信息化的效果。
3.內容設置不完善
對于任何技術基礎上的黨建來說,內容都是根本和關鍵所在。雖然信息技術的平臺更有效率,但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內容的支撐。但從國企的情況來看,黨建的內容還存在著較為不完善的問題,例如,對于黨員的教育,很多就是照搬國家給予的課程視頻等等,并沒有根據自身的實際,制作相應的專門內容,使得其匹配性較為不足,對于推動國企黨建來說是不利的。
4.網絡知識匱乏
對于國企來說,人員隊伍雖然建立了,但是對于技術、政治方面的認識和知識儲備還較為不足。有的政工干部信息網絡知識匱乏、計算機操作技能不熟練,對黨建工作應用新興媒體信息化知識缺乏應有的了解與把握,有可能出現“盲人摸象”的被動局面。存在著六個不適應:一是思想觀念不適應。二是工作方式不適應.三是知識結構不適應。四是業務水平不適應。五是能力素質不適應。六是黨建工作的某些滯后與網絡媒體監督的廣泛透明不相適應。
四、加強國企黨建工作信息化的對策
(一)夯實認識基礎
國企作為黨的重要事業之一,也是黨建的必須覆蓋的領域,雖然其主要的功能和屬性集中在經營方面,但意識形態是不能丟的。因此,必須從政治的角度,把國企黨建重視起來,并且要從內心中明確這種認知。首先,要發揮好國企黨組的統領作用,率先示范,在黨建領域充分進行各項工作,無論是在黨員還是組織等各方面,都要達到黨的要求,而不是從企業本身的利益出發,去隨意篩選,要確保黨的意志的貫徹。其次,要準確看待信息化在黨建中的影響,認識到這種形式變化所帶來的教育模式、組織方式等變化,并與自身的業務經營活動結合起來,進而是國企的相關活動,更有魂魄,更貼合自己的需要,進而也就更能抓住大家的思想。
(二)加強信息化總體設計
對國企而言,黨建的信息化工作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既要與日常的經營業務有所區別,也要有一定的結合,這樣才能在保證其政治功能的基礎上,發揮出經濟體應有的作用。要以企業黨委牽頭,對信息系統建設進行充分的規劃,并內置于整體的管理系統中,使黨的影響能夠滲透到企業的各個方面,同時節約開發的成本。要對信息系統的管理進行全方位的規劃,不僅要把硬件設備作為一個剛性指標納入進來,還要注重人的方面建設,把軟件提升起來。例如,從公司精英力量中選拔部分人員專門開展黨建系統管理,以保持整個系統能夠運轉正常,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三)規范網絡內容
信息化的建設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化的表現,其本質上仍是一種平臺,因而,內容的先進與否就是決定其效果的關鍵。對于國企而言,黨建的內容可以從各級黨委那里嫁接過來,但要與自身的實際進行結合,例如很多機關的內容就與企業有著很大不同,不能照搬應用,而要有所改變。為此,首先要對黨建的目標和功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把握住其主要的方向是提升黨組織和黨員的綜合素質,在此基礎上,對整個系統進行架構和管理才更有效。其次,要細化系統的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黨員、組織、活動等幾大方面,但具體上還要進行細分,這樣才能在后期的執行上更有針對性。第三,要發揮信息系統在數據計算上的優勢,將一些統計、信息發布等工作交給軟件,這樣既能減少對于人力的消耗,也能提升整個信息化應用的水平。
(四)強化隊伍建設
人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對于國企黨建信息化而言,也是如此。無論是硬件,還是軟系統,人才的保障都是首要的。為此,就要大力培育黨建信息建設方面的專用型人才,他們不僅要熟悉網絡等方面的技術,還要對黨建有著充分的認識,能夠把自己的技術能力和政治意識進行一個好的結合。可以通過第三方的專門機構,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例如一些軟件的開發機構就有這樣的業務,這樣可以節約很多的資源,也能提升人才培養的效率。要建立一定的績效機制,對黨建方面的人員工作進行相應的考核獎勵,以提升他們的整體主動性,避免由于陷入枯燥等情緒陷阱,而喪失積極性。
五、總結
黨建的信息化是新形勢下,提升其成效的必然選擇。當前,國企的黨建信息化雖然取得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認識、理念、人員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對于國企而言,抓好黨建信息化,既要在技術上形成一定的基礎,更要在認識上有一個充分的提升,只有如此,才能系統的增強整個工作的成效。為此,國企要利用好自身經濟領域的優勢和條件,充分建立人才隊伍,全面提升認識,進而從根本上做好黨建的信息化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四十次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2017.08.04,中國網信網.
[2]韓慶祥,王海濱.“偉大斗爭”的基本內涵及新形式新特點[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 (11).
[3]李亞杰.習近平出席全國基層黨建工作手機信息系統開通儀式.新華社,2010.1.5.
[4]吳永斌,張向軍,郭美佐.基于HTML5的黨建信息化學習平臺構建研究[J].辦公自動化,2019 (23).
[5]張新陽,王溪純.依托信息化提升新時代黨建水平[J].旗幟,201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