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鴻雁
摘 要: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關鍵詞:發展;素質;教育;作用
一、素質教育的特征與發展學生個性的關系
1.素質教育的主體性
素質教育是充分弘揚人的主體性,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 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幫助學生創造自信謙愛和朝氣蓬勃的人生。這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是對素質教育思想的最關鍵要求。素質教育的內容在不斷變化、但素質教育的靈魂將永存。素質教育重視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而不把學生視為知識的接受器。素質教育必然要求發展個性,必然要求遵循教育的個性化原則 。
2.素質教育的全體性,即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教育 應試教育不尊重人,還表現在它不能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重視高分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和差生。而重視高分學生,更確切地說,是重視高分。這就根本違背了義務教育的宗旨,違背了 “教育機會人人均等”的原則。
素質教育反“應試教育”之道,它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體人,它并不反對英才,但反對使所有教育變為英才教育的模式,它不是一種選擇性、淘汰性、大一統的教育,是一種使每一個人都得到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
3、素質教育的全面性
素質教育的全面性是指要求全面發展學生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第一,針對每一個個體來說,它是“一般發展” 和“個性發展”的統一;第二,針對班級,學校及至整個社會群體而言,它是“共同發展”和“個別發展”的協調
二、在素質教育中應通過什么樣的有效途徑促使學生個性得到優化發展
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必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精神統一起來,教師在課堂上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走向學科,使學生有質疑思考的時間,有互相合作的機會,有表現自我的天地、有獲得成功的體驗。
現代教育理論揭示了學生學習任何新知識均必須依賴其他與客觀環境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不是讓學生被動地吸收或被告知外部信息,而是通過他已經建立的認知結構和意向結構或 同化”或“呼應”、達到新的平衡,所以教學就要創造一種“問題情境”,使得學生感到新的學習內容與他己有的經驗產生一種恰到好處的“裂隙”或“缺失”,引發他強烈的“填補”欲望。促使他積極思考設法解決問題。
學生學習是一個攝取和表現,內化和外化彼此統一,互相依賴的良性循環過程。但是、目前課堂教學中學生“表現”的機會 還不充分。因為沒有表現,便導致學到的東西無法恰當利用,提取的積極性也受到限制,實驗教師為此強化了“表現”這一學習環節,盡量讓學生有更多地展示自己的學習本領、鍛煉各種能力的機會。思品課堂教師經常采用小組采訪、案例討論、社會調查等方法讓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語文課教師讓學生上臺鍛煉口頭 即演講能力,還將學生的“隨筆″作品作為作文講評課或閱讀課的基木材料,讓“作者”講他的寫作惑受,讓讀者評論各自的欣賞見解:音樂教師堅持“器樂進課堂”的探索,讓每個同學學會一樣樂器,用歌聲、樂聲表達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激情;勞動教師更重視讓學生動手制作,顯示才干,這一切均為學生開拓了表現自我的天地,使他的學習熱情大為高漲,學習態度更加自覺了。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忽視學習歡樂、學業成功,活動愉快,發現自我價值、肯定自我優勢這些情感因素在學生個性發展中的重大作用,在學習中人為地、不分條件地、無休止地讓學生遭受挫折或失敗的現象并非鮮見。當學生最終發現學校不能夠給他們帶來心理滿足和心理自由的需要,那么,產生“厭學”的抵觸、對立情緒便不足為奇了。在課堂討論、回家作業和形成性測驗中采用“鼓勵性記分”辦法,通過鼓勵使學生從一次成功走向另一次成功,使“分數”成為學生在肯定中重新認識自己,發現自我潛力的鏡子。
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必須建立一套分析學生和研究學生的有效制度和辦法,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發現每個學生在其個性發展道路上的生長點和障礙處,揚其所長糾其所失。 學生個性發展的過程,是自我拓展他已有的生長點和戰勝現實的障礙處的過程。少年期學生面臨著身心發展過程中復雜多變的轉折,被許多教育家、心理學家稱之為“危機的階段”,“動蕩的歲月“等。確實,這個時期的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 常使教師感到因惑、憂慮。但是,出現“問題學生”本身決不意味著教育影響對發展進程中的阻滯束手無策,而是要求教師多觀察多思考充滿愛心與理解,持久,耐心和機智地引導干預,幫助學生不斷確立新的自我形象,走向更廣闊地天地。
為了更好地研究和分析學生的個性,各班都建立學生個性發展檔案,其主要內容包括:①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基本情況和發展特點;②初中入學初期的若干測定材料(如學科基礎測定、智商測定、個性特質測定等;③思想道德面貌;④學科成績; ⑤學科興趣、活動特長或愛好;⑥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 ⑥個性發展過程中的積極表現和波折或波折及原因分祈;⑧定向幫助引導的主要措施或著重點;等等。
利用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檔案學生作品(如自我管理本 隨筆等)教師實際觀察、家訪及實際教育效果等信息。一般來說,每學期要進行一,二次大型的較為全面的教育會診。教育會診要采取擺事實、析原因、議癥結和找措施等程序。教育會診所涉及的主要議題有:①整個班級的風氣、輿論和面貌;②學生在學業受到挫折后出現的行為變化與心理感受; ③因學生對己對人的態度與期望:④學生人際關系方向的障礙與困難⑤家庭教育與學生身心發展協調,與學校教育配合一致問題;⑥學生身體發育引起的心理適應性問題;⑦特殊問題學生的針對性矯治等等。
一切診斷和矯治性的措施都離不開透過繁雜迷亂的準確地把握問題的的實質,學生的內心世界究竟想些什么,怎樣讓學生敞開心扉,使教師能獲取他們對學科、老師、同學、家庭、社會及自我的態度和行為的真實信息?我認為。“自我管理本”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通過它的記載,我們能看到學生成長中的喜悅與憂慮,成功與挫折的真實記錄;教師長期不輟、移情理解、和風細雨的個性化形成教育方法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