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世權
摘 要:高職院校是我國重要的人才培養機構,為社會各項事業輸送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伴隨著我國工業發展速度的加快,數控加工領域人才需求逐步增加,給高職院校的人才培育提出了嚴峻挑戰,同樣也為數控加工專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因此,針對于數控加工技術課程改革已刻不容緩。本文以數控加工技術課程教學為基礎,分析當前數控加工技術課程教學現狀,并充分結合人才培育實際提出優化策略,為推進課程改革的完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 數控加工技術 課程教學
引 言
近年來,伴隨著社會工業水平的提高,對于數控加工領域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在高職院校教學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在人才培育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調整,以通過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育質量,以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于技術人才的需求,發揮高職院校在社會中的作用,積極承擔社會發展責任,通過持續的課程教學優化,為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提升奠定基礎,為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一、當前高職院校數控加工技術課程教學現狀
(一)課程內容針對性不強。高職院校針對于數控加工技術課程的教學設置中,受制于課時的限制與影響,使課程內容與教學時間不相適應,導致教師在進行實踐教學時,無法有效的進行課程內容的傳導,不僅增加了教師教學的難度,更讓學生無法對數控加工知識全面掌握,影響了課程教學質量的發展。尤其是具有實踐性質的課程內容,在有限的課程教學時間內,使教師無法向學生進行詳細的講解,使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嚴重影響了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的知識運用。
(二)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實踐教學過程中,少數教師更樂于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大量的運用理論進行教學,不僅占據了大量的教學時間,還影響了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吸收,使教學效率受到嚴重影響,實踐教學效果不佳。同時,由于數據加工專業具有實踐教學屬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融合實踐來進行,但實際情況是,教師往往更側重于理論教學,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經驗,導致在實踐教學階段控制創新,無法實現課程理論與實踐操作的銜接,影響了實踐教學的質量。
(三)課程評價體系局限性大。課程評價體系是高職院校進行教學評估的重要依據,通過有效的課程評價反映出教學質量,并及時通過客觀評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優化課程教學的效果,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但高職院校在課程評價的過程中,仍然難以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局限,往往更加注重學生的理論成績,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指標缺乏,嚴重誤導了課程教學及學生學習的認知,破壞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教學平衡,同時也制約了數控加工技術專業的有序發展。
二、高職數控加工技術課程教學優化策略
(一)深化改革成果,優化知識結構。高職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存在本質區別,高職教育以社會人才需求為主體,依據社會人才需求的實際設置專業,培育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幫助學生能夠掌握具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術,并在進入社會后能夠快速的進入崗位,投入到專業技術的實踐當中。因此,高職院校的培育理念上更側重于人才的應用。一方面,在數控加工技術課程體系設計中,應當嚴格遵循高職院校的培育理念,滲透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思維,突出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育質量。因而,在教學改革背景下,高職數控加工專業應廣泛契合自身實際,在重視學生理論素養培育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未來就業規劃,不斷在課程教學中夯實實踐基礎,進而使專業能夠與社會實際形成有效銜接。此外,教學中還要針對課時特點對內容進行調整,力求使教學有所側重,避免“流水線式“的教學方式,使數控加工課程能夠在有限時間內達到最佳教學目標。另一方面,針對于具體的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上,應當進行統籌考慮,對數控加工專業的相關內容進行細化、壓縮及整理,尤其是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綜合性的總結,結合社會技術發展的實際,剔除與實踐操作不相適應的內容,密切關注技術發展的動向,對專業理論和實際操作進行完善,做到真正服務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基于求實和實踐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適當增加模具設計、模具加工等相關內容,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學生在崗位中的競爭力。
(二)掌控課程特點,變革教學模式。數控加工專業在教學中,應當全面貫穿“先認識——理論聯系實際——再實踐”的教學主線。“先認識”這一教學方式被普遍應用于各類教學,也是數控加工技術課程的首要任務,通過對數控機床的結構、原理、應用領域及操作要點等內容的解讀,讓學生快速的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與操作原理,以便為后續的教學提供理論支撐。基于教學改革的背景下,要深刻的認識數控加工專業,還需要根據社會的實際應用特點,提煉關鍵技術和知識點,讓學生著重進行學習與掌握,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更傾向于未來實際。在“理論聯絡實際”的環節中,要實現理論與實際操作的合理銜接,在教學改變中應轉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模式,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操作過程,增加學生的直觀印象,提升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比如,在理論中融入三維動畫對理論知識進行展示與剖析,而后再借助仿真軟件對數控機床操作界面,進行模擬編程與仿真加工等操作,以此降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的適應性問題。“再實踐”這一過程的實施,應充分依托前期的理論與實踐的融合,讓學生對所學技術進行整理與應用,比如,為學生提供實踐作業任務,給學生設計和準備一張零件圖,讓學生通過所學內容進行獨立思考和加工,通過學生對專業的理解與操作方式的融合,培育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三)貼合專業實際,強化實踐培育。高職院校是培育社會專業技術人才的主渠道,這也是高職院校的核心價值所在。在實施數控加工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應始終遵循應用型技術人才的核心培育理念,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探索理論引導實踐、實踐更新理論的思路,讓專業技術與社會實踐形成學用回路,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因此,高職院校在針對于數控加工技術課程的設置上,要不斷強化科學化教學,全面圍繞基礎、專業及綜合等項目,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培育,建立健全實踐教學體系,并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具體的教學思路為:前期,應著重突出基礎理論的學習,掌握數控加工技術的“前世今生”,對復雜的內容進行拆解式學習,了解課程的內涵和掌握學習方法。中期,應強化進行理論與實踐的協同,增加學生上機操作的實訓課程,并針對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進行培養。后期,則應結合社會對于數控加工領域的人才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綜合技術訓練,依托校企融合的渠道,讓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通過崗位歷練幫助學生提升能力,同時進行國家資格認證,以此提升學生的專業競爭力,為學生的全面發揮提供保證。
結 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高職數控加工專業教學改革的必然性,在改革實踐中要積極思考適合本校的科學改革路線,切實為學生著想,為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職業學校要在發展中明確改革方向,注重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教學方法的研討,摒棄原有的課程設置與教學理念,使學生真正做到從“學會”到“會學”的質的轉變,使其在未來崗位中能夠真正學以致用,為崗位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秋紅,張濤.《數控編程與加工》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討[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107-110.
[2] 牛吉梅.應用型本科數控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改革探索[J].裝備制造技術,2016(4):250-253.
[3] 鐘小鳳.企業元素融入高職數控加工專業實訓基地建設與實訓教學的探索[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