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仕銀
摘 要:隨著當前我國的不斷發展與建設,目前城市基礎建設工作的開展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與改革。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的城市建設理念從之前的“效益優先”逐漸轉變為了今天的“質量優先”。其中,對路面材料的滲透力建設,提升路面的滲透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也是促進我國“海綿城市”理念發展和應用的基本保障。對此,研究將對其進行分析和探索,以求對該問題做出有效的分析。
關鍵詞:海綿城市;基礎建設;方法研究
海綿城市,主要指的是在現有的城市建設環境中,對城市道路建設工作的開展進行相應的優化,以此區別傳統模式下城市道路“快排”的方法,進而利用“滲透”的原理對生態環境進行穩定,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與發展。在這一環境中,需要重點關注雨水的生態系統效益,并且要以雨水為主進行滲透方法的研究與開發。該方法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提升城市環境的優化與改善,充沛城市地下水的應用資源;促進城市進化系統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實現城市安全用水、衛生標準的等級提升和發展。
一、做好綠化帶的優化
在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過程中,海綿城市的理念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相應的指導與幫助。特別是對于城市給排水系統的完善與優化帶來了全新的規劃設計理念。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的城市內部綠化便實現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且實現了更加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開發與制定。因此,做好城市內部的綠化工作,是促進城市給排水系統高效工作,實現海綿城市發展與建設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對城市綠化工作進行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城市的地勢和格局分布對其進行雨水的流動路徑研究和確定。只有通過該方法的應用,才能有效的分析得出城市雨水的滲透和規律模式,且能夠從根本上提升海綿城市的發展和建設深度,促進海綿城市給排水系統的建設效果與質量。在這一背景下,對于城市綠化工作的開展需要秉承著低影響開發的方法設計整個系統,以此確保豎向設計的可行性。在這一設計方法的應用中,可以有效提升路面積水的流動速度,且可以實現路面積水的順利排放。而在海綿城市設計理念的應用中,雨水的排放不會直接流入到地下管道中,而是會滲透在地下土層中,進而對城市綠化植被進行滋養。以此提升城市綠化的存活率,降低城市空氣的PM2.5值,實現對城市空氣凈化系統的全面構建與發展,避免城市發生內澇現象。
二、提高路面滲透性能
在當前城市基礎建設的發展進程中,基于海綿城市的發展理念,建設工作的開展更加偏向于提升路面本身的滲透性能。通過這一方法,能夠有效提升路面排水的質量,降低城市內澇現象的發生,同時還能強化對城市綠化植被的水分滋養和補充。在是當前我國市政部門重點研究的一個課題,同時也是從根本上促進海綿城市發展效果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對城市道路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對建設材料進行相應的選擇和應用。在選擇滲透性較好、且韌性和強度較高的材料時,可以重點關注透水瀝青的應用,以及關注透水混凝土的應用。通過這兩種材料的選取,能夠有效促進路政施工的效率,提升路面滲透的能力。首先,需要對機動車行駛道路進行穩固性的提升,并且要確保在車輛能夠正常通行的情況下對道路進行滲透能力的提升。其次,需要對人行道路進行設計,在此可以選用透水鋪裝對其進行施工,這樣不僅可以強化與周邊綠化植被的豎向關系,還能確保雨水的排放路徑能夠達到綠化植被區域。
三、全面設計附屬設備
在海綿城市發展理念的應用過程中,城市給排水系統的建設除了需要對上述問題進行關注以外,還需要對相關附屬設備的應用進行必要的分析與研究。在這一基礎上能夠有效提升給排水系統的建設效率,促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深度發展與運行。另外,還能改變當前的建設模式和建設方法,實現對海綿城市的全面創設與發展。
例如:在設計過程中,需要結合城市的特征,通過因地制宜的方法與周邊的環境進行吻合性的研究,進而實現對平緣石高度的確立,以及對周邊地表環境的豎向銜接設計。在這一方法的應用中,可以保證雨水直接流入到路邊的綠化帶中,且能夠對雨水進行有效的收集,避免資源的浪費。其次,需要對立路緣石進行開口處理,通過打孔、隔斷的方法對其進行雨水的匯聚處理。這樣,能夠確保路肩邊溝對雨水匯聚的效果。在這一方法的應用中,經研究分析,通過對附屬設備的完善與優化,能夠將75%的雨水匯聚到綠化帶中進行有效的應用。
綜上所述,通過這一理念的應用,能夠實現當前城市的排水系統設計工作的完善與優化,且可確保自然科學理念在城市發展和建設中的高效應用與落實。另外,在這一發展思路下,結合海綿城市的科學離你那,能為城市的資源儲備以及城市排水規劃的思路提供全新的參考意見。進而促進當前城市排水系統的完整構建,解決城市排水系統中存在的各項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曼胤,崔麗娟,郭子良,雷茵茹,李夢潔,王賀年,楊思,魏圓云,肖紅葉.“濕地城市”的理念、內涵與展望[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7,13(04):63-66.
[2] 趙滿興,洪肖楠,魏思凡,張學濤,劉錚.海綿城市模式下的生態節能亭設計理念[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24):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