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虹
摘 要:教師想要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進行朗讀教育的有效運用,就要挖掘多種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自主朗讀的意識。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多朗讀作品,多練習語感,為學生將來能夠熟練駕馭文字奠定基礎。教師要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在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提升小學語文朗讀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朗讀 現狀問題 有效策略
引 言
在教學過程中,朗讀可以將學生帶入文章營造的優美意境中。朗讀不僅能提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水平,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積累語言素材、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而從教學角度來看,朗讀教學是一種有聲有形的教學藝術形式,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重大,只有通過教師的精心編排設計和學生的充分參與配合,才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展現魅力。
1小學階段朗讀學習的意義分析
朗讀過程,簡而言之是融入豐富情感與表達技巧的出聲閱讀方式,通過對文字的朗讀,能夠讓學生對于語言情境、情感的掌控更加精準,學會運用語言去進行表達。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朗讀學習過程是重要且必要的,其包含了對于文字的理解與闡述等過程,在小學階段,朗讀學習更是重要的一環,學生在這一階段,認知基礎尚未建立起來,思維模式傾向形象化,所以更要通過朗讀去增強語言認知,才能真正達成語言學習的目標。即是說要通過朗讀讓學生首先對于語言有自身獨立的理解,要有語言表達的興趣欲望,習慣表達,并且要掌握語言應用的實際技巧,包括表達時的節奏、氣韻、平仄掌握,情感理解等等,這都是朗讀的目標所在,為了通過朗讀學習有更多的收獲。但是當前的小學階段朗讀教學依然面臨著諸多問題,為了提升教學實效性,必須要首先分析問題所在,并且思考教學優化的策略,才能確保朗讀的意義真正體現出來。
2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現狀
2.1課堂朗讀課堂時間有限。由于小學語文每日教學任務量大,課堂上學生朗讀時間有限,且學生數量較多,教師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也無法及時準確的了解學生的課文朗誦情況,久而久之,導致課文朗讀方面較差的學生得不到及時改善,加上家長平常忙于工作,缺少督促學生朗讀課文的時間,導致學生在課堂之外的課文朗讀得不到有效訓練,進而導致學生的語言能力長時間得不到提升。
2.2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大多數課堂朗讀教學方法均是教師讓學生自己反復朗誦,即使不是背誦課文也是讓學生反復的對文章進行閱讀,對文章的內涵以及作者創作文章時的情感介紹存在一定忽略,學生對文章內涵缺乏理解,朗讀起來就會缺乏情感元素,讓朗讀變得枯燥無味,也讓課文朗讀失去了應有的色彩,久而久之,使得學生提不起語文課堂朗讀的興趣,從而產生厭學情緒,也使得語文教堂朗讀教學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
2.3語文教師自身專業水準與素養有限。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的學歷相較于初高中來講,要求相對較低,其責任意識相對比較欠缺。雖然近年來各校招聘小學語文教師時注重教學能力,對其文憑學歷并沒有硬性要求,尤其是農村小學,存在很多這樣的情況,很多教師雖然擁有多年教學經驗,但仍舊沒有取得教師資格證,或者沒有通過正式考試而仍舊頂崗執教。所以,隨著近幾年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實施,而課堂朗讀教學效果甚微,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師自身的專業水準及素養方面的欠缺。教師自身專業能力欠缺,則無法更好的帶領學生進行更加精準的課堂朗讀,學生體會不到朗讀的魅力所在,提不起課堂朗讀的興趣,從而使得學生學習效率低下。
3有效開展小學朗讀教學的策略方法
3.1準確制訂朗讀目標,實現層次性閱讀。在小學階段,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層次的認知基礎和認知能力,因此,教師在設置朗讀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小學生認知水平的規律性和層次性。首先,要做到準確閱讀,教師應在朗讀教學前為學生范讀,為學生示范正確的讀音及句子的語音語調,確保學生能順利地進行無障礙朗讀。其次,教師選擇的課文難度應符合相應年級的閱讀水平,教師應在教學前幫助學生辨識生僻字,介紹課文背景知識,便于學生進一步感知和探索課文的深層意義,引導學生在準確理解課文后帶入感情地朗讀,培養學生感知文學藝術的能力。最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將課文熟讀精讀,加深記憶,豐富學生的語言素材積累。
3.2朗讀教學形式要多樣化。教師需要發揮創新精神,反思朗讀教學工作中的不足,并努力創新教學模式,使朗讀教學變為小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方式,并在朗讀過程中對文學作品有進一步的感知理解,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朗讀教學可采用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在教學時需要結合課文實際以及學生認知水平進行選擇。例如,在進行人物較多且富有趣味的篇章教學時,教師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高課堂閱讀的積極性;如果是需要渲染氣氛、感知人物心理活動的課文時,則可以采用班級齊讀的方式,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感染力;當課文結構相對復雜,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時,則需要借助教師引讀同時答疑的方法進行朗讀教學,引導學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文章的語言魅力。總之,不同的朗讀教學方式有不同的作用和適用范圍,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前精心設計,合理地組織安排,使其在課堂朗讀教學時充分發揮作用。
3.3營造有助于朗讀的情境。朗讀是一個從心出發的過程,學生需要根據自身內心的感受去將文字轉化為語言表達自身的情感,這樣才能使自身的朗讀表達更加精準、生動。為了激發學生的感受,教師需要首先建立起適宜學生進行朗讀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朗讀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音效、音樂、文字、影像等要素去營造更具激勵性的情境,讓學生的朗讀氛圍更好,更快進入情境,代入人物。特別是在朗讀古詩詞內容時,學生對于古詩詞的表達方式是很難理解的,教師營造出更加生動的情境,才能讓學生理解更快。例如在朗讀《山行》這篇古詩時,教師可以利用山中云霧繚繞的景象,結合古風的音樂,能夠幫助學生更快理解這首詩,并且更生動地朗誦這首詩。
3.4教師要給予及時的反饋和評價。在朗讀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看法和見解,同時對學生的回答給出及時的反饋和評價,在尊重學生對文章的不同認知和理解的基礎上,給予中肯的評價。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評價標準要做到多元化,在綜合分析學生整體表現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鼓勵和認可。例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口頭表揚,“你讀得很棒”“你充分體會了作者的內心情感”等。如果學生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在進行評價時可以先指出學生的優點,然后用“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點會更好”這樣的句式來指出學生存在的不足,同時告訴學生,只要多加練習就可以朗讀得很好,給予學生信心和勇氣。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充滿信任和期待,在收到教師的積極暗示和鼓勵后,學生更容易樹立朗讀信心,并激發朗讀的興趣。
結束語
小學語文課堂中,朗讀能力的養成,是重要的目標之一,為了幫助學生養成閱讀能力,教師需要革新教學思想及教學方式,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朗讀滲透生活,文中討論望能夠為教學改革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 楊紅月.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
[2] 胡中成.朗讀抒發,從小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課外語文,2017(16):97.
[3] 李志敏.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文教資料,2016(1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