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學鋒
摘要:在現代社會環境治理體系中,飲用水源地保護是重要的內容,針對水庫的基本情況,分析水源地保護問題,是提升水源地綜合治理水平的關鍵。本文立足南寧市龍潭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實際情況,探尋有效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南寧;龍潭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
一、水庫概況
龍潭水庫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河系郁江支流龍潭河的上游,壩址距南寧市區10km。于1957年10月興建,1958年竣工,壩址以上集雨面積75.94km?,總庫容1380萬m?,有效庫容902萬m?,水面面積127公頃。水庫原設計定位是農業灌溉,隨著灌區農田逐漸被征收,變成為市區,灌區萎縮,現轉變為以城鎮供水為主、兼顧灌溉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2014年被列為南寧市三津水廠應急水源,2015年龍潭水庫至三津水廠供水渠道改造開工建設。廣西區政府以(桂政函﹝2014﹞65號)批復了南寧市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龍潭水庫飲用水源一級保護水域范圍:取水口為中心、半徑 500 m范圍內的水庫水域。陸域范圍:取水口為中心、半徑 500 m范圍內的陸域。二級保護區水域范圍:水庫正常水位線以下全部水域,以及西南面入庫支流從其入庫口上溯 3000 m的水域,一級保護區水域除外。陸域范圍:水庫正常水位線以外、徑向距離為不小于 2000 m范圍內的匯水區陸域,水庫大壩以下不小于1000m范圍內的陸域,西南面入庫支流兩岸縱深不小于 1000 m的陸域。一級保護區陸域除外。
二、污染源情況
據檢測數據,庫中水質2015年~2016年為地表水Ⅲ類標準,不滿足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要求,影響因素主要來源于地表污染源,包括點源、面源、內源等污染源,本水庫水存在少量點源污染和部分面源污染。其流域范圍建成區面積相對較小,有少量漏排污水和生活垃圾,集雨范圍內有大面積種植速生桉樹林、村莊和農田等面源污染源。
(一)面源污染
調查發現龍潭水庫西北角有在較多魚塘,該處魚塘共17個,總面積約5萬m?。魚塘養殖造成水質富營養化,產生大量水藻,污染水質。生活污水集雨區內有村莊、農田、畜牧養殖、水產養殖等。有 14個村莊,分別為那杜、郭村、同興、華香、那匹、那汪、木村、攀村、陸村、那橋、周屋、那壇、綠壇和那審,總人口約為7560人,面積約為124萬㎡,產生生活污水總量約34萬m?/年,沒有規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部分污染源經過入庫支流進入水庫,對水質造成污染。集雨區速生桉種植面積占總集雨區面積的65%。
(二)養殖污染
據統計集雨范圍內的農田約有9100畝,種植種類有水稻、玉米、蔬菜等。魚塘109個,面積約230畝。農田產生的退水直接排入支流。農田的污染主要是耕作過程施放化肥、噴撒農藥等,降雨和灌溉時經地表徑流、農田排水等途徑進入環境水體,造成污染。
三、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策略及措施
2017年,南寧市環保局、南寧市水利局、江南區政府、西鄉塘區政府、南寧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寧市水政監察支隊、南寧市龍潭水庫管理所等多部門聯合對龍潭水庫集雨區內養殖場進行關閉和搬遷,庫汊攔壩的拆除。共清除了6家養鴨場、4家養豬場和1家養猴場,拆除庫汊攔壩17處,共拆除土石方工程量合計為13.58萬m?。水質惡化的趨勢得到控制。
但要想近期實現水源水質100%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入庫支流旱季無污水進入一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違章建筑清拆率100%;水源預警與應急體系基本建立;水庫內集雨范圍生態環境有所改善。遠期目標,逐步完善水庫保護工程建設,水源地流域內建成區實現污水治理,確保水庫無污水排入;全面建立水源預警與應急體系;基本實現水庫集雨范圍內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還需結合本水庫水源地安全狀況,針對已經或者可能存在的問題隱患,借鑒國內外成功的治理經驗,從強化截污與生態修復,控制污染源頭,改善水庫水體控制、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管理體系、各方參與機制、監督機制、加強水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等方面入手,集思廣益,制定全面,多角度的供水水源的安全策略與保障措施。
(一)源頭治理,減少源頭污染源負荷
1.根據《水源保護區限制和禁止類產業名錄》,在水源保護區大力扶持發展低耗水、低污染的環保產業,適度發展生態綠色農業。依法逐步關停保護區內排污量較大的畜牧養殖場,小型養殖場要求調整其排水方式,進行截污處理,采取廢水回用、綜合利用等方式減少排放量。
2.嚴格環境準入,在水源保護區不得規劃余泥渣土場、涉水污染項目,新建項目不得向飲用水源地直接或間接排污,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一旦出現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水環境利益要求相沖突時,必須優先考慮環境利益的要求并限制對水源地保護區有影響的行為。更好地體現“生態安全和飲用水安全的至高地位”的思想。
3.土地有序轉移,逐步削減存量污染。
通過新村農村建設、生態園區建設、土地流轉等措施,在水源保護區積極發展以低碳產業、低碳社區、低碳生活為特色的生態村。水源保護區內逐步實現退果還林。
4.為保障水源地安全管理,各級政府應完成水源管理范圍土地征轉工作并將土地移交水源地管理部門。
5.指導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的基本農田合理有序使用化肥、農藥。積極推廣新型的生物肥料、緩釋肥料和有機肥;積極采取行之有效的農業、物理、生物防治措施,將農藥使用水平控制在最低水平。逐步實現清潔生產,向生態農業轉型。
6.加強水源保護區垃圾管理,確保垃圾入箱,及時收運。及時清理臨近水源保護區的渣土、雜物、建筑垃圾、危險廢棄物。
7.研究制定水源保護生態環境激勵補償制度,調動水源保護區生態的積極性。
(二)水庫水質在線監測系統
1.在線檢測系統主要由取水單元、預處理單元、水質監測分析單元、控制單元、通訊單元、輔助單元、遠程監控單元等部分組成。檢測指標包括水溫、濁度、PH、高錳酸鹽指數、氨氮、溶解氧,總有機碳(TOC)、總氮和總磷等。
2. 入庫支流水質在線檢測系統。在入庫支流河口上游建立在線檢測斷面,對河流進行在線水質檢測,檢測內容為總磷、總氮、氨氮、COD、SS、流量。如主要指標發生超標,則馬上啟動河口截污閘,避免污染源入庫。
(三)生態修復,改善水庫水體生態環境
1.入庫支流生態修復
為確保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南寧市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規定》二級保護區的水質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支流入庫水質需達到Ⅲ類水質標準,旱季污水及高濃度雨季混流水被截流處理的前提下,針對含輕微污染物的低濃度混流水,可采用生態處理措施提升支流入庫水質。
2.庫周生態修復
為降低周邊污染源對水源地的潛在威脅,發動大自然的生態修復和自凈能力,緩解水源地的環境壓力,在水庫周邊建設生態緩沖林帶和消漲帶生態修復等庫周生態修復措施。生態緩沖林帶主要是指通過在水庫周邊栽種本地品種的草、灌、林結合帶,對可能對水庫水質造成影響的面源污染源(農藥、化肥、垃圾等)和泥沙進行攔截和削減,從而達到水質保護的目的。
3.庫內生態修復
自建庫后,沒有進行過底泥清淤。近年來,水庫上游經濟快速發展,外源污染加劇,在水庫底泥中,尤其是表層底泥,其有機質和總氮含量非常高,給水庫水體帶來嚴重的二次污染,水庫底層水質超標就是由厭氧條件下沉積物中污染物的釋放所致。因此,進行水庫底泥清理,可以從根本上改善水庫水質。
(四)加大宣傳,全社會參與
加大宣傳力度,拓展宣傳范圍。
(五)技術開拓,研發推廣水處理技術
通過政策傾斜,發揮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動水處理重點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產學研,推廣減排、節水、水污染治理及循環利用等適用技術。
四、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南寧市龍潭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實際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策略,進行有針對性的源頭治理,可以提升水源地保護綜合水平,實現飲用水源地保護的效果,提升綜合環保水平。
參考文獻:
[1]熊善高,秦昌波,于雷,等.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態敏感性的生態空間劃定研究——以南寧市為例[J].生態學報,2018,38 (22):7899-7911.
[2]黃惠佳.廣西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安全對策[J].廣西水利水電,2018 (2):32-34.
[3]曾志康,謝國雪,黃啟廳,等.面向水源地保護的地塊尺度桉樹遙感識別方法研究[J].熱帶農業工程,2018,42 (2):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