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慧 周紫陽
摘 ? 要:農作物秸稈具有熱值含量高、污染小、種類多以及分布廣等特點。對秸稈進行科學回收和利用,可以緩解飼料、肥料、工業原料以及農村能源的供應壓力,促進農村地區循環經濟的發展。主要針對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技術現狀及其展望進行了分析和探究,希望給予我國相關領域些許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技術;現狀;展望
我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關鍵地位,秸稈作為農村地區重要的生活燃料和牲畜飼料,其作用逐漸被能源產品替代,利用效率不斷降低。秸稈的焚燒和露天堆積不僅導致資源浪費,同時也對居民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容易誘發嚴重的生態問題、經濟問題以及社會問題,是制約農業生態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針對秸稈利用技術進行分析和探究,對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1 ? 秸稈資源利用技術現狀及原因
1.1 ? 利用現狀
當前,隨著我國農村地區快速發展,秸稈的用途呈現多元化,主要有直接還田、生產原料加工以及飼料加工等。但是由于其利用效率較低,很多農民為了貪圖便捷,將秸稈就地堆積或者焚燒,不僅影響地區生態環境,同時還容易誘發火災等事故。雖然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監管措施,焚燒情況有所緩解,但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等問題依然存在,對秸稈資源的有效回收利用十分不利。
1.2 ? 形成原因
導致秸稈資源難以有效利用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農民缺乏環保意識,思維較為封閉,與外界缺乏交流和活動,對秸稈利用存在片面認識,只是將其簡單進行就地焚燒或者生火做飯,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并且導致資源浪費。第二,秸稈資源回收利用技術在我國起步較晚,在技術、人才以及政策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導致秸稈利用技術難以獲得有效突破。第三,秸稈利用技術缺少創新性研究,沒有發揮秸稈資源的經濟價值,甚至一些利用技術的成本要遠遠高于直接焚燒,導致農民對利用技術缺乏熱情,經常采用簡單就地焚燒進行處理[1]。
2 ? 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技術展望
2.1 ? 就地還田
秸稈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有機質,其屬于營養價值較高的肥料,能夠改善土壤肥力,通過就地還田技術可以提升土壤質量和農作物產量。首先,直接還田。利用機械將秸稈粉碎后掩埋到土壤中,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和有機質在土壤中釋放,起到改善土質和提升肥力的作用,該技術具有能耗低、操作簡單的優勢。其次,間接還田。將秸稈發酵或者喂養牲畜后,將發酵殘渣以及牲畜糞便置于田中,起到改善土壤的作用。但是該技術需要以完善的產業鏈作為支持,只有當發酵和牲畜飼養形成規模后,才能發揮該技術的經濟效益。最后,生化腐熟。該技術主要是將秸稈粉碎后,將其與氮肥和生物菌劑進行混合后灑到土壤中。秸稈中存在的病原菌或者寄生蟲已經高溫殺滅,但是該技術操作煩瑣,對產業化發展程度有一定要求,并且需要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2]。
2.2 ? 秸稈飼料
秸稈在我國每年的產量較高,將其作為制作飼料的原料,能夠降低飼料成本,實現秸稈資源的有效回收利用。但是秸稈飼料具有不易消化、質地硬以及口感差等特點,想要提升秸稈飼料的經濟性和實用性,依然需要加大研究力度。第一,熱噴技術,其通過機械效應和熱力效應,對飼料適口性進行改良,飼料不僅味道芳香、質地柔軟,其利用價值和營養價值也較高。第二,顆粒化技術,將秸稈完全粉碎后,與其他飼料進行混合使用,其具有適口度高以及營養均衡等特點,適應性和操作性較強。第三,微儲技術,其將秸稈進行發酵后,使用密封容器進行儲藏,進而加工成牲畜飼料。第四,膨化技術,該技術主要是指將秸稈經過調濕和加熱后,促使其體積不斷膨脹,進而形成膨化飼料[3]。
總而言之,秸稈利用技術在我國剛剛起步,其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尚未發揮全部的價值。相關部門和技術人員要加強科學技術,不斷完善以及更新秸稈利用技術,發揮秸稈資源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
參考文獻:
[ 1 ] 范彥鵬,賀生兵.淺談敦煌市農作物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9(11):50-51.
[ 2 ] 陳璽名,尚杰.關于循環農業的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模式探討[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9,31(3):62-63,67.
[ 3 ] 石祖梁,王飛,王久臣,等.我國農作物秸稈資源利用特征、技術模式及發展建議[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9(5):8-16.
(收稿日期:201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