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超 卞小偉
摘 ? 要:以魯麥21為母本、自育品系9905作父本,通過有性雜交,后代采用株系循環法和水旱交替法選擇,育成適宜黃淮北部麥區氣候特點和生產需要的耐旱節水優質小麥新品種陽光18。其主要特點是耐旱節水、綜合農藝性狀優良、豐產性好、綜合抗病性強,2018年通過山東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魯審麥20180027)。
關鍵詞:小麥;陽光18;選育;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在22.67萬 km2左右,每年的產量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1/5,其中近6.7萬 km2無水澆條件的旱地小麥,主要集中在華北、西北和東北。受冬季氣候變暖的影響,旱地小麥產量時常低而不穩,小麥生育期間受干旱為主的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及程度逐年加重。小麥生產發展的歷史多次證明,培育和應用耐旱優質小麥新品種是解決干旱問題、糧食節水、綠色增產增效經濟有效的技術措施。
1 ? 陽光18選育過程
首先,篩選確定基礎親本。2005年從200多個品種(系)和創新的中間材料中選拔出一個關鍵性的中心親本9905,該品系兼具淮麥18和961922血緣,集合了分蘗力強、適應性廣、多抗和落黃好等多個良好性狀,基因類型十分廣泛,并選用煙臺農科院育成的山東省旱地區試對照品種魯麥21,還有一批骨干材料作為重要的親本材料。其次,確定目標品種,配制雜交組合。根據黃淮北片旱地冬麥區生態氣候特點,以干旱半干旱土壤為主,75%以上田塊無灌溉條件和栽培技術的現狀,2006年以魯麥21為母本,從基礎親本中選擇20個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并且以魯麥21×9905為中心組合,采用株系逐年循環選擇的方法,從中選育出耐旱、抗病抗逆性強、品質好、高產穩產的小麥新品種為育種目標。再次,目標品種培育。2006—2013年,在郯城縣稻麥原種場試驗田中對魯麥21×9905組合的F1~F6后代,采用株系循環復選法、水地旱地輪換種植和高代品系多元立體鑒定技術,從雜交F1~F6 6個世代進行選擇。2006年選10穗魯麥21單穗去雄,3 d后采集9905花粉對其單穗授粉,6月12日收獲66粒雜交種,在F2~F4后代采用水旱交叉選擇出6個株系;2012—2015年又從中選擇F5、F6繼續交替種植6個株系使耐旱、高產性狀與優質抗逆性狀,融合為一體,最后,選出9907A等5個穩定后代,經過2年的產量試驗鑒定,9907A品系符合育種目標要求,2015年6月出圃成系參加當年的山東省區試。最后,參加品種比較試驗。2015—2017年參加了山東省旱地區域試驗(代號為9907),2年平均產量為455.7 kg/667 m2,比對照魯麥21號增產3.41%;2017—2018年參加了山東省旱地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450.39 kg/667 m2,比對照魯麥21號增產5.67%,2018年10月通過山東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魯農審字20180027)。
2 ? 特征特性和產量水平
2.1 ? 特征特性
該品種冬性,幼苗半匍匐,株型緊湊,葉色濃綠,葉片上沖,與莖夾角小,抗倒伏性好,熟相好。生育期229 d,比對照魯麥21晚1 d成熟;株高72.5 cm,最大分蘗88.6萬,有效穗數37.9萬穗,分蘗成穗率42%;穗型紡錘型,穗粒數34.8粒左右,千粒重42.8 g左右,容重794.7 g/L;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
2.2 ? 豐產性好
該品種在全9地市旱地2年區試結果,平均產量為455.7 kg/667 m2,比對照魯麥21增產3.41%,山東省小麥旱地生產試驗中產量水平和增產幅度均達到選拔標準。2019年旱肥高產田產量為678.5 kg/667 m2。
2.3 ? 綜合抗病抗逆性狀較好
2017年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所接種抗病鑒定結果:高抗葉銹病,中抗條銹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和紋枯病,越冬抗寒性較好。
2.4 ? 品質優良
2016年、2017年區試統一取樣,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測試結果平均:籽粒粗蛋白含量13.4%,濕面筋36.2%,沉淀值27.5 mL,吸水率64.3 mL/100 g,穩定時間3.0 min,面粉白度75.5,其面粉可以做面條和饅頭。
3 ? 主要栽培技術
①適宜地塊。選擇土層深厚、地力水平平均產小麥350~500 kg/667 m2的旱肥地種植。施足基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補施微肥,并預防后期倒伏現象發生。②適期適量。播種在山東境內10月5—15日為適播期,基本苗15萬/667 m2。合理的產量結構3要素是穗數40萬~45萬/667 m2,穗粒數30~35粒,千粒重43 g左右。③防病治蟲,適期收獲。在抽穗揚花期前后搞好“一噴三防”技術。在完成灌漿后,籽粒較硬、出現光澤時收獲。
(收稿日期: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