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舊城更新作為城市“存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城鎮空間“提質增效”的主要手段。研究以安康市東關片區地段城市設計為例,通過對其城市設計策略的探索,以期為其他城市的更新改造項目提供借鑒。
關鍵詞:城市更新;改造策略;模式
一、前言
東關片區不僅僅是一塊待復興的街區,思考的范疇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改造。安康是這樣一座城市——兼收并蓄,集萬花于一束,熔眾家為一爐,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楚,多元文化交匯融合,現代商業初露鋒芒。
二、區域概況與現狀
東關片區位于安康市老城區東側,北鄰漢江,南至興安東路,東達東內環路,西為鼓樓街與小北街,與漢濱區中心地帶緊密聯系,原先屬于城郊接合部,現在是“一江兩岸”建設的重要地段,區位優勢突出,外部空間環境良好,片區已經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回民聚居街區。經過幾年的更新改造,已經成為公共服務設施較完備的城市重要片區,區內匯集了靜寧南寺、興文寺、清真古寺、顧氏民居等歷史文化設施,民族幼兒園、鼓樓小學、漢濱區幼兒園等教育設施。
(一)功能與空間特征
用地功能——適度混合,區內用地以居住為主,兼具商業服務、辦公、宗教設施等用地;
交通系統——街區內地塊劃分大小適當,道路網絡較好,主要干道相對狹窄;
空間肌理——井字形路網結構,東西正街、南北正街-靜寧北路、竹集街-篦子巷-農貿巷、鼓樓東街共同構成了片區類寺井字的內部空間肌理;
公共空間——街巷即公共空間,片區內建筑密度高、集中的公共開敞空間和綠地極少。
(二)重點任務解讀
完善公服與基礎設施,由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缺項向設施完善、便民快捷的配置轉變;美化街區空間,由破舊、擁擠、缺失發展動力向整潔、設施完備、具有民族及歷史韻味的街區轉變;振興回民街區經濟,由居住功能及少量零售業功能向具有區域綜合服務功能的轉變。街區歷史和宗教文化氛圍濃厚、產業特色鮮明,經濟基礎扎實;改善交通條件,由空間尺度狹小、街道環境雜亂向尺度宜人、便于人行和車行的系統組織轉變;優化綠地廣場空間,由綠地、小廣場不足向微公園、開敞空間適度植入的居民活動場所轉變。
三、規劃策略響應
依托街道整治和整體環境改善,提升東關片區在整個城市格局下的角色和地位,使其成為體現活力、持續、宜居、宜業、民族和民俗文化融合的城市更新示范街區。依托片區豐富的宗教文化資源、強調歷史脈絡的延續性,突出安康特色,彰顯人文底蘊,提升片區形象與環境品質,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創造宜居樂業的民族歷史街區。
(一)優化布局——延續功能適度混合,升級板塊功能,完善配套設施
通過調整用地功能,優化各功能布局,提高各功能地塊使用率,提升土地使用價值,展片區騰飛之;強化各地塊單元的功能互動,提增強市民使用舒適度;增加文化設施、休閑廣場用地、減少居住占地面積、提升居住品質;深入挖掘片區特色文化,突出文化街區的氛圍。
(二)調整支路——打通人行通道,優化交通組織,創造便捷出行方式
優化支路系統,局部疏通城市支路,方便人們出行;增加支路,如將興隆巷支路延續至暴家巷支路,增強支路系統的通達性;完善步行、公共自行車、公交車等公共綠色出行系統,提升市民出行舒適感;支路的附屬設施,如綠化照明、街道家具等均應以人的尺度為準則進行設計。
(三)塑造空間——開拓小型廣場、綠地,營造綠色人文場所
在主要的街道交匯處、人流集散處與景點設置景觀節點,通過環境整治、建筑拆改與公共設施的置入,打造出具有空間識別性的景觀節點。根據空間環境的需要,在一般街道和節點空間有不同的高寬比,主要為0.5-0.8和0.8-1.2兩種尺度。根據功能的需求、現有建筑的質量、年代,單體建筑的整治分為維修建筑、整修建筑、改善建筑、拆除建筑。立面整治將建筑根據原有的歷史建筑形式風格加以修復和重建。
(四)延續文化——遵循歷史遺存完善微空間設計,復興城市歷史街區
保護修繕現存清真北寺、興文寺、清真古寺、靜寧南寺以及顧氏民居等歷史文化建筑。借用歷史文化建筑,形成街區景觀節點,強化地標性文化建筑。人文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三者緊密結合,振興中心老城區功能,打造安康門戶新印象。
參考文獻:
[1]周勁松,張秀芹,何邕健.城市規劃詮釋城市文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探討[J].城市規劃,2006,30(2):41-44.
[2]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廖章森,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