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祥·
內容提要 “豆棚”系列文獻是清代“語—圖”互文與迭變的典型?!抖古镩e話》在說話場合——“豆棚”中談論尖銳社會問題,探尋易代之際的倫理道德規范。《豆棚閑話圖》淡退了小說文本中的倫理內涵,集中摹寫鄉村生活場景與眾生面相,暗含鄉村權力結構尚年德與重財富的沖突?!抖古镩e話圖》題詠則對“豆棚”中的自由言說充滿渴求,并藉由“豆棚”反復申述田園隱逸情懷?!岸古铩碧以淳竦某凶兗仁鞘看蠓驅徝狼槿さ捏w現,也是乾隆朝政治高壓的變相表達。
說話場合是決定故事格局與內涵的關鍵因素?!抖古镩e話》以豆藤生長、衰敗為線索,分別講述十二則不同故事,“豆棚”便是艾衲居士精心構筑的敘述環境與說話場合,他以此來綰系作者、故事講述者與所敘之事,構建了一個鄉村輿論空間。此空間在清代遂成為畫家表現的重要主題,小說與圖像的互文性描寫從視覺上再現了鄉村生活面貌與權力結構,改變了小說中言說場景與小說敘事并行的雙線敘述。目前對《豆棚閑話》敘述模式與故事內容等皆有深入探討,然而對其圖像化過程的把握尚有欠缺?!岸古镩e話”系列圖繪,不僅呼應了小說中的“農夫之樂”與鄉村倫理空間,而且與群體性題畫詩詞一道成為士大夫隱逸情懷的集中體現,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
艾衲居士將小說敘述場景皆置于“豆棚”之中,建立了一個既開放(人員可流動)又閉合(價值觀穩定)的說話場合。說話場合對于小說敘事而言至關重要,日本學者小南一郎認為唐代傳奇受士大夫閑暇敘談場合的影響:“‘話’的場合下的價值觀,不僅僅是士大夫階層觀念的反映,也和當時都市居民的價值觀存在共通之處?!倍未挶緞t無法脫離茶坊酒肆的市民生活環境,明代擬話本小說雖已文人化,其精神特質仍根植于市井文化。艾衲建立起一個既不同于士大夫游宴敘談場合,也不同于市民生活場景的“豆棚世界”,深刻影響了小說文本的敘述結構與精神內涵。
《豆棚閑話》第一則描述“豆棚”曰:“不半月間,那豆藤在地上長將起來,彎彎曲曲依傍竹木隨著棚子牽纏滿了,卻比造的涼亭反透氣涼快。那些人家或老或少,或男或女,或拿根凳子,或掇張椅子,或鋪條涼席,隨高逐低坐在下面,搖著扇子,乘著風涼。鄉老們有說朝報的,有說新聞的,有說故事的?!薄岸古铩痹诂F實場景中的搭建有方便納涼、閑談的目的,言說的內容多樣,包括朝報、新聞、故事等,所以劉勇強視其為“帶有理想色彩的輿論空間”。書中出現“說故事”“說朝報”“說新聞”“說古話”“說話”“說書”“常話”“閑話”等諸多名目,無不突出“說”與“話”,“說”強調表達方式,而“話”則帶有一定敘事特征。
《豆棚閑話》在“話”字之前,又強調“閑”,暗示“說話”的場景與心態。第二則《范少伯葬西施》說幾個后生急欲聽“說古話”,然而“那日色正中,人頭上還未走動。直待日色蹉西,有在市上做生意回來的,有在田地上做工閑空的,漸漸走到豆棚下,各占一個空處坐下”?!翱臻e”是豆棚世界展開的前提條件。豆棚之“閑”除了指農閑之外,尚有世道太平的涵義,第十一則《黨都司死梟生首》曰:“大家坐在棚下,心事都安閑自在的了。若是荒亂之世,田地上都是蓬蒿野草,那里還有甚么豆棚?”文中直言豆棚的出現得益于不逢“荒亂”之年,對應的則是天下太平、年豐歲稔。村民們物質上豐富,衣食無憂,才能在工作之余,閑聚豆棚說故事。
與其說“豆棚”是一個真實的敘述場所,不如說它是作者采用現實生活中的場景,而虛擬出的敘述場合。它兼具開放性與閉合性:開放性不僅體現在故事講述者變幻不定(十二則故事分別由八位言說者打開),豆棚向任何人敞開,不斷有人來去,最后引出第十二則敘述主體陳齋長,成為作者思想觀念的直接載體;而且故事言說者與聽眾的角色可以自由置換,“打破了說書場景模擬下說書人專斷的敘事,造成入話議論的場景化”,從而達到“眾聲喧嘩”的閑談效果與敘事特色。閉合性則體現在“豆棚”作為一個公共輿論空間,對周圍地域的輻射范圍有限,因此,參與故事講述之人皆生活于共同的鄉村權力場域,身份相對固定,所敘之事擁有思想上的一致性。最為突出的是對鄉村倫理觀念的宣揚,第一則中說:“今日搭個豆棚,到是我們一個講學書院?!钡谒膭t篇末講故事之人也說:“只要眾人聽了該摹仿的就該摹仿,該懲創的就該懲創,不要虛度我這番佳話便是了?!背C正世風、影響時俗的目的十分明確。
受“豆棚”這一特定說話場合制約,不僅小說敘述采用故事套的敘述模式,而且故事情節的展開常呈圓形結構,暗合因、果規律,起到懲惡勸善的效果。仍以第四則為例,開篇論曰:“古語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置饕娞斓亻g陰陽造化俱有本根,積得一分陰騭才得一分享用。”宣揚施惠與報恩,闡發具有公信力的價值觀念。艾衲將祖宗陰騭觀念與佛教果報思想相結合,實質上是“將佛道思想補充到儒家學說中去,提倡一種返歸根本的實用主義”,只取宗教對現實生活有利的部分。如第五則《小乞兒真心孝義》以玉帝判吳賢命運引起全篇。篇末說:“我們今在此說些果報之語,都是有益于身心學問的。若群居在豆棚之下,不知豆棚之上就有天帝玉皇過的,萬一說些淫邪之話,冥冥之中,我輩也就折罰不盡也。眾人合掌道:‘真是佛菩薩之言,不錯不錯!’俱躬身唯唯作禮而退?!迸镏腥酥v佛教的幽冥、輪回、果報,其目的恰恰是為了儒學一再提倡的“身心學問”;豆棚外有玉皇大帝監聽,可偏偏眾人贊嘆此話是“佛菩薩之言”。自唐宋以來的三教合流趨勢,在普通民眾的生活中得到完美體現。
艾衲宣揚的核心是“倫理彝常”“懲惡揚善”,用心學話語來說即是“良心”“赤子之心”,他于第五則說:
今日我們坐在豆棚之下,不要看做豆棚,當此煩囂之際,悠悠揚揚搖著扇子,無榮無辱,只當坐在西方極樂凈土,彼此心中一絲不掛。忽然一陣風來,那些豆花香氣撲人眉宇,直透肌骨,兼之說些古往今來世情閑話。莫把“閑”字看得錯了,唯是“閑”的時節,良心發現出來,一言懇切,最能感動。如今世界不平,人心叵測,那聰明伶俐的人,腹內讀的書史倒是機械變詐的本領,做了大官,到了高位,那一片孩提赤子初心全然斷滅,說來的話都是天地鬼神猜料不著,做來的事都在倫常圈子之外。倒是那不讀書的村鄙之夫,兩腳踏著實地,一心靠著蒼天,不認得周公、孔子,全在自家衾影夢寐之中,一心不茍,一事不差,倒顯得三代之直、秉彝之良在于此輩。
此段將維護人倫之目的合盤托出,可視為《豆棚閑話》思想總論。其中有兩點需要注意:其一,艾衲以良心、赤子初心為要義的樸素倫理觀有其思想背景。艾衲希望能在豆棚言說中發現良心,用語言感動聽眾。此則總評曰:“儒者立說不同,要歸于全良心、敦本行而已?!m起先哲先儒,擁皋比,眾學徒,娓娓談道叩玄,亦不出良心大孝,辨明人禽之關而已。”儒者講“良心”最早是孟子,《告子上》提出“放其良心”的說法,后來良心成為宋明理學的重要話題,朱熹曰:“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睂⒅韧瑸樯菩?、仁義之心。吳與弼提出要“養良心”,王陽明又提出“無私心”,至明清之際,王學盛行,良心說普遍深入人心,黃宗羲評價明代后期著名王學大師羅近溪:“先生之學,以赤子良心、不學不慮為的?!毙膶W重視檢視內心,本就簡便易行,與鄉村重“良心”的樸素倫理觀念多有契合。
其二,艾衲褒獎村夫腳踏實地、背靠蒼天,發現良心、踐行忠直,有其無法脫離的現實背景?!笆澜绮黄健薄叭诵呢蠝y”八個字道盡明末清初的社會亂離、人心澆薄,具體描寫可見第七則《首陽山叔齊變節》。艾衲寫道,叔齊看見“人家門首俱供著香花燈燭,門上都寫貼‘順民’二字……仔細從旁打聽,方知都是要往西方朝見新天子的?;蚴菍懥藥卓顥l陳去獻策的,或是敘著先朝舊職求起用的,或是將著幾篇歪文求征聘的,或是營求保舉賢良方正的,紛紛奔走,絡繹不絕”,將易代之際士人丑態刻畫得淋漓盡致??梢姶似⒎侵皇浅芭偈毓?,也批判了趨炎附勢、寡廉鮮恥的行為,正如篇末總評說:“必須體貼他幻中之真,真中之幻。明明鼓勵忠義,提醒流俗。”
易代之際社會崩壞,倫理失范,如何樹立一個標準,拯救衰敗世俗,成為一個現實問題。莫宜佳論《豆棚閑話》曰:“其背景是明代的衰亡和滿清的穩固統治。這是一個重大社會變革的時代,道德的淪喪與新‘神明’的出現同時發生?!睋抖古镩e話》改變的傳奇《轉天心》開場詞也說:“野老豆棚扯淡的幾句話喚醒天人?!卑脑凇抖古镩e話》中構筑一個豆棚倫理世界,意圖用以“忠孝”“良心”“果報”等為基礎的樸素鄉村倫理觀振衰起弊的同時,也在客觀上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豆棚下的鄉村生活圖景。
《豆棚閑話》十二則故事皆于豆棚中講述,其風物描寫、倫理表達與農村生活場景與社會風俗相吻合。小南一郎評價唐傳奇曰:“它把‘話’的敘述持作基盤,把價值判斷添加進作品,這種判斷超出了筆錄者個人情感的成分,是以敘述時在場者共有的價值觀為中心的?!蓖瑯?,豆棚世界也不僅僅是艾衲居士的個人世界,他不僅將故事展現給讀者,還把故事的講述者、講述環境描繪得細致動人,反而成為更有影響的文學現象。在小說中,艾衲精心刻畫豆棚的四季變幻,以及閑談的具體場景。如第三則《朝奉郎揮金倡霸》:
自那日風雨忽來,凝陰不散,落落停停,約有十來日才見青天爽朗。那個種豆的人家走到棚下一看,卻見豆藤驟長,枝葉蓬松,細細將苗頭一一理直,都順著繩子,聽他向上而去,葉下有許多蚊蟲,也一一搜剔干凈。那些鄰舍人家都在門外張張望望,嚷道:“天色才晴就有人在豆棚下等說古話哩,我們就去。”不多時就有許多坐下,卻不見那說故事的老者。
豆棚世界與小說故事一道構成《豆棚閑話》中的雙重敘事,以后者為主、前者為輔,這在《豆棚閑話》插圖中有所體現?!抖古镩e話》最早的圖像化是康熙寫刻本卷首的六幅插圖,每幅分為相互關聯的兩個部分。第一幅為“豆莢特寫圖”與“豆棚閑話圖”,第二幅為一首小詩與“小橋行人圖”,第三幅為“渡河圖”與“雙頭鳥圖”,第四幅為“美人望月圖”與“波濤圖”,第五幅為“乞兒祝壽圖”與“鸚鵡圖”,第六幅為“和尚超生圖”與“花卉圖”。六幅圖照應文本的雙重敘述結構,明顯分為兩組內容:
第一、第二幅為一組,摹寫說話場景。第一幅之“豆莢特寫圖”旁題曰“三月不聞來牧馬,東原才見豆花肥”,與“豆棚閑話圖”中閑適的說話場景相應;而第二幅之“小橋行人圖”刻畫一家三口行于途中,正在前往或返回豆棚途中。第二幅圖中題詩別有況味:“太平旋憶亂離時,得福誰人肯自知?豆熟晚涼閑話好,相逢幾個鬢如絲?!睂⑿≌f中易代之際的困苦心境與身世感喟隱晦地表達出來。
第三到第六為一組,刻畫了小說中的四個故事,分別是第一則《介之推火封妒婦》、第二則《范少伯水葬西施》、第五則《小乞兒真心孝義》、第六則《大和尚假意超生》。這四幅皆緊密圍繞小說內容構圖立意,如第五幅前半幅寫乞兒為母拜壽,大樹后的楚中顯者、鼓舞的乞兒、端坐的母親、跳動的黃犬、陳列的瓢碗一一畢現,與小說描寫完全吻合。而后半幅畫了一群鸚鵡,旁邊題曰“如人處豈但能言”,正與第五則“說話要謹慎”的主題相應。舉凡四圖皆有益于讀者更為顯豁地理解小說主旨。
兩組圖表現中心有差異,對后世影響也不同,故事插圖仍依附于小說文本,而描寫閑話場景的圖畫則成為獨立的繪畫題材。《豆棚閑話》的圖像化與揚州關聯密切,較早創作《豆棚閑話圖》的是曾寓居揚州的蔡嘉(1686—1779后)與“揚州八怪”之華喦(1682—1756),與小說文本所展現的地域相呼應。李斗(1749—1817)《揚州畫舫錄》記載:“蔡嘉,字松原。丹陽人?!鑷L于黃園觀所畫扇面《豆棚閑話圖》,村落溪山,茅屋里合,人物須眉,神理具足?!秉S園在揚州,為徽商黃履暹園林?!稉P州畫舫錄》刊刻于乾隆六十年(1795),上去蔡嘉卒年不遠,李斗所言極為可信。蔡圖今不存,然通過李斗數語可推測,此圖承襲康熙本《豆棚閑話》第一幅插圖而來,扇面構圖宏大與精微相結合,由遠及近依次為溪山、村落、茅舍、人物、須眉,既描繪出豆棚展開的外部環境,又將豆棚內部作了細致刻畫。
華喦作有系列“說話”圖。最為典型的是《豆棚閑話圖》(上海天衡2011年秋拍拍品,成交價109.25萬元。見圖一),上有費念慈(1855—1905)簽條題識:“新羅山人豆棚閑話。辛丑(1901)十一月得于上海,西蠡?!彼缟让妗抖龟幥逶拡D》(香港嘉德2016年春拍拍品。見圖二),華喦題曰:“新羅弟喦為錯山六哥先生寫意并正?!绷碛小堕e聽說舊圖》《樹陰說話圖》,以及《田居樂勝圖》(香港蘇富比2009年秋拍拍品)等,使他成為后世豆棚畫的取法對象。如房鴻勛《豆棚閑話圖并楷書》題曰“壬申(1932)春,偶擬新羅山人《豆棚閑話圖》”;沈心海扇面《豆棚閑話圖》題曰“仿新羅山人筆法”;金壽石《豆棚閑話圖》題曰“擬新羅山人意”。各家皆以華喦畫作為范本,展現出趨同的審美情趣。

圖一:華喦《豆棚閑話圖》
為何華喦畫作受到如此推崇呢?薛永年《華喦通論》贊美華喦此類風俗畫說:“通過情節的選擇和意境的烘托,饒有風趣或別具情思地塑造了個性鮮明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并挖掘了人物的心理深度?!毖ο壬诳隙ㄈA喦人物塑造成就之外,指出他還刻畫了人物的生活。華喦“說話”系列圖,皆以鄉村為背景展開,均有“說話場景”。如《閑聽說舊圖》,圖右側是一株古樹,中間支起涼棚,說書先生頭戴高巾,坐在桌后,左手敲板,右手擊鼓。華喦豆棚系列圖人物塑造并不完全相同,以《閑聽說舊圖》與《豆棚閑話圖》為代表,展現兩種不同的鄉村權力空間。
其一,以財富地位為尊。財富是一個社會階級分層的根本,在以閑適著稱的華喦鄉村世界也不能避免。其《閑聽說舊圖》以一位赤裸上身胖大中年農民為中心,他獨坐一凳,背后有一仆人敲背,樹后又有一仆人送茶,薛永年指出圖中顯露出明顯的貧富差。此圖左上題曰:“早稻登場農事罷,閑聽父老說前朝?!薄伴e聽說話”的主人公是胖大富人,三個瘦弱老人與三個玩耍孩子等其他聽眾不過是陪襯。無論華喦對圖中人感情如何,他有意構建出貧富對舉張力的目的十分明顯。此胖大富人又出現在華喦的《田居樂勝圖》中,只不過被明顯改造:去掉身后仆人,手中持一破扇,由其獨坐一凳,改為三人同坐,其他兩人各占邊上一角。黃小峰將之與劉松年款《豳風七月圖》胖大富人同論,認為“他似乎是位村長級的人物,尊老敬老的責任就由他來完成”。《豳風七月圖》中的鄉村權力結構,在《閑聽說舊圖》被凸顯,而在《田居樂勝圖》中又有所淡化,至《豆棚閑話圖》則全然不同。
其二,以年高德劭為尊。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宗法社會,老人地位崇高,劉向《說苑·貴德》曰:“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三老制度是古代崇老、尚老的集中體現,《禮記·樂記》:“食三老、五更于大學。”漢代三老更成為政府的基層管理制度,三老需要“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職司為“掌教化”,老人成為智慧與知識的象征。《豆棚閑話》主要便是“老成人”向后生言說,康熙本第一幅插圖坐在豆棚正中椅子上說話的也是留著胡須的老者,華喦豆棚系列圖繪更是如此。
《田居樂勝圖》中桌子右側一位身著寬松袍子的老者值得注意,他斜靠在椅子上,一只衣袖隨意搭在靠背上,神情懶散、閑適,是此圖村居娛樂精神的集中體現。此人又出現在《樹陰說話圖》中,只是胡須略有差異,身份變成“說話者”。在《豆棚閑話圖》中,他也是“說話者”,坐在桌后椅子上,手中扇子豎起,未曾打開,成為圖畫中心。不僅如此,《豆棚閑話圖》去掉了胖大富人以及仆人等,而以三棵古樹為依托,搭建起一架豆棚。圖中充滿自然氣息的敘述場景,消解了基于財富的農村權力結構,轉而以年齡、知識建構起理想中的農村生活圖式。說話老者旁,有環坐聽講的四位老者,右側除了樹上靠著一個青年,還有一位正在為兒童倒水的中年人,當為豆棚主人,此外,尚有幾個形態各異的游戲稚子。許麟廬(1916—2011)裱邊題識:“華秋岳善人物,脫去時習,筆意縱逸,機趣天然。此幅豆棚閑話,畫幅雖小,人物多至十三人,形態各異,真妙筆也。乃新羅佳作,洵可寶也?!眻D中十三人物,雖然形態各異,但是皆身體豐腴,神情恬淡、隨意,沒有《閑聽說舊圖》等畫中的瘦弱老者,更具理想性特征。與華喦畫上題詩相應:“晚稻青青早稻黃,竹花清間豆華香。邨翁試說開元事,稚子恭聽趣味長。”圖中說話的是村翁,聽講的是稚子,黃發垂髫共樂村居,正是對艾衲居士桃源世界的延續與發展。
“豆棚”系列圖繪對財富、地位的忽略,而對年老、德尊與知識的推崇,正可見從小說到圖畫一脈相承的桃源精神體驗。小說文本的桃源情結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豆棚閑話》以“種豆”與陶淵明相聯系。如第四則引陶淵明《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以下四句引出種豆之法?!胺N豆”在中國文化史上,并非單純的農業活動,而有其隱逸喻旨。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逯欽立注《歸園田居》便引用此典,并說:“種豆南山,是即事,也是用典?!碧赵妼懛N豆一方面是摹寫現實生活,而另一方面則是延續楊惲的種豆隱喻,表達隱居自適之愿,以“種豆”這種營生模式與汲汲營求富貴相對立?!抖古镩e話》描寫種豆、引用陶詩無不體現出隱逸之意。
其次,《豆棚閑話》有明確的桃源主旨。第九則篇末眾人曰:“我們坐在豆棚下,卻像立在圈子外頭,冷眼看那世情,不減桃源另一洞天也!”“豆棚”世界遠離清初上層政治的緊張、道德風俗的澆漓,而形成道德自足的理想世界。桃源典故出自《桃花源記》《桃花源詩》,與《豆棚閑話》建構的“豆棚”世界有天然聯系,皆描繪理想的農村生活場景。小說插圖表現得更為具體:第一幅插圖展現鄉村近景,以一架豆棚為圖畫中心,豆棚右后方為一棟茅屋與一株松樹,前面是一塊農田,左側隱隱露出一點水面,后側則是兩棵大樹;第二幅插圖則是鄉村遠景,近處小橋流水,橋頭母子相攜而行,橋上父親左手蒲扇、右手夾著長凳,河邊垂柳,遠處有一艘漁船,茅屋數棟,又有青山隱隱橫在畫面盡頭。
華喦《豆棚閑話圖》在插圖基礎上又有所演進,他將艾衲居士以老者、后生為主的“說話”場景,改變為老人、兒童相樂,與《桃花源詩》所說“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一脈相承。《豆陰清話圖》除了老者、后生、稚子外,又出現了女人。整個畫面分為相互聚合的三個部分:中間豆棚之下是主體,以斜靠椅背的說話老者與一位坐在凳子上、手持蒲扇的短須老者為中心,其他聽眾皆散落在二人周圍。右側以一顆大柳樹為間隔,畫面自成一體,遠處有位頸上跨著孩子的男人,即將過橋朝畫面中心行去。畫面左側也以一棵大樹為間隔,刻畫了婦女、兒童、老人的飲食場景。整幅圖以豆棚形成第一重半封閉的環境,豆棚之下是說話場景;以籬笆形成第二重半封閉的場景,包括圖畫左側的飲食與畫面中部的“說話”,展現農家小院的生活場景,又通過一條小徑與外界相連,延伸至畫面右側正在行走的男子。圖中生活場景完整,人物無拘無束,展露出豆棚“桃源”生活的精神實質。

圖二:華喦《豆陰清話圖》
《豆棚閑話圖》題詠集中繼承了小說與圖畫中的桃源精神,體現出了濃郁的文人審美情趣。如韋謙恒作于乾隆七年(1742)至乾隆十二年(1751)間的《題華秋岳〈豆棚閑話圖〉》曰:“棚陰招得十分涼,野老論心話正長。坐久不知殘照落,晚風吹出豆花香?!痹娭星槿づc華喦畫中題詩如出一轍,重在渲染說話環境之優美、閑適。而錢載作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齊天樂·戊寅冬客以豆棚閑話圖屬題遂成此辭》顯露出新的特質。詞曰:
展來瞥見吳天景,夸他野人籬落。竹翠撐高,繩黃攪亂,紫白豆花都著。陰濃以幕,慣蒲扇風搖,暑村酬酢。老矣鄉心,何時拼忘少時樂。田翁短裙跂腳,學堂初放去。涼動弦索。
錢載未明言為誰題詞,在此年之前,作《豆棚閑話圖》者現知僅有蔡嘉、華喦,羅聘雖然也有《豆棚閑話圖》,不過,他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資皆后于蔡嘉、華喦、錢載,其創作應在二十三年之后。錢載為秀水(浙江嘉興)人,他通過觀賞畫中吳地優美景致,牽動鄉愁,追憶年少生活,流露濃郁“鄉心”,為他乾隆四十八年(1783)辭官歸田埋下伏筆。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贊他:“家徒壁立,賣畫為生,官至二品,屢掌文衡,而清貧如此:真古人哉!”所謂安貧樂道、歸守田園,正可在這首《齊天樂》中發現端倪。錢載之后,針對施學濂《豆棚閑話圖》的題詠隱逸情懷更為顯豁,目前可知有五家,分別為:金兆燕(1718—1789)《洞仙歌·題〈豆棚閑話圖〉》、蔣士銓(1725—1784)《百字令·豆棚閑話圖》、吳省欽(1729—1803)《臺城路·施耦堂〈豆棚閑話圖〉》、張塤(1731—1789)《南浦·為施耦堂同年題畫》與吳錫麟(1746—1818)《齊天樂·題施耦堂侍御學廉〈豆棚閑話圖〉》。考諸人行跡,此次群體性題詠活動,只能在蔣士銓乾隆四十三年(1778)第二次入京之后,乾隆四十八年(1783)南歸之前。
清代中期詩詞與繪畫高度交融,不僅文人常常兼具畫家身份,而且文人圈子內相互作畫、題詠等活動極其頻繁,形成相對穩定的文化場域。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閏五月,錢載為施學濂畫《西溪半樹圖》,施學廉題詩二首;同年,又為施學濂題《九峰讀書圖》,為華喦題《黃山歸老圖》。又如金兆燕《棕亭詩鈔》卷十四載《中秋后四日同羅兩峰上舍、程魚門編修、汪秀峰員外、蔣心馀編修、張瘦桐舍人、施耦堂侍御集飲翁覃溪學士齋中,即席題秋江蘆雁圖》一詩,從詩題可見,此次活動與《豆棚閑話圖》相關聯的羅、施、蔣、張、金諸人皆在列。再如乾隆四十三年(1778)董椿為曹錫寶繪制《聽泉圖》,一時詩文題跋者甚眾,僅存于圖中的就有管干珍、曹仁虎、阮葵生、翁方綱、韋謙恒、宋調元、陸錫熊、吳省欽、施學廉、蔣士銓、王嘉曾等十一家。畫家與圖畫鑒賞者處于同一文化場域、頻繁地交互作用,使《豆棚閑話圖》從創作到評論皆呈現出同質性。施學濂原圖今不存,尋繹題圖五詞,可見兩個典型特征:

其二,對田園生活之向往?!抖古镩e話》圍繞“豆棚”盛衰,涉及鄉村生活,而《豆棚閑話圖》更加以發揚光大,對田園生活場景刻畫入微。與之相應,為施學濂圖所題的五首詞皆著力展現“豆棚”環境,將之與田園生活緊密相連。吳省欽《臺城路》上闕曰:“水村不斷濃云朵,陰陰幾層高柳。碧瀉彎流,綠沈叉路,種得半畦山豆,孤棚結糾。漸扶起春苗,暗遮圓牗。翦翦疏風,泥他鐺腳坐移酉?!痹~中渲染水村清幽之境,高柳層層、綠水環繞,豆棚世界便存在其中。下闕曰:“閑情閑到未了,想雕龍說虎,剔遍談藪。斗酒湖墻,品茶市幔,無此井鄰溪耦?!眳鞘J突出“閑”字,又將豆棚閑談與都市生活方式相比較,指出都市之中缺少“井鄰溪耦”,此即陶淵明《移居》詩中的“素心人”。吳錫麟《齊天樂》曰:“有耕而釣而樵者,先生自居為圃。大扇寬鞋,科頭袒臂,招集閑鷗三五?;ń駱涔???倲r入吾廬,一棚風露。豆莢才肥,薦新隨意井華煮?!彼麣v敘田園生活的方式耕、釣、樵、圃,于豆棚之下隨意自在,不受禮法、世道拘束,與張塤《南浦》所謂“不拘禮數”如出一轍。
豆棚世界符合文人們對田園生活的所有想像。乾隆《御選明詩》選錄多首明代豆棚詩,其創作也常涉及豆棚,如描寫鄉村風物的《村行》。豆棚與田園及隱逸之關聯得到整個社會的認可,成為豆棚題詞的書寫傳統。舒位《為人題〈豆棚閑話圖〉五首》其三曰:“田園雜興儲太祝,裙屐風流晉右軍?!钡?、咸詩人顧太清《西江月·題〈豆棚閑話圖〉》也說:“豆圃人歸鳥下,草衣翁醉童扶?!彪[逸情懷更為清晰地體現在蔣士銓等人同時為施學濂《紅衣釣師圖》所作的題詠之中,以吳錫麟《齊天樂·再題〈紅衣釣師圖〉》為例。其上闋曰:“緋衣算是人間貴。誰能貴于漁子。風月無邊,江山自在,笑盡尋常朱紫。閑情料理。且大酒肥魚,煮來船尾。身似楓人,一秋常傍夕陽醉?!贝嗽~劈頭便說人間最貴為漁子,而漁子之所以尊貴,是因為他遠離世俗,一身自在。與其《齊天樂·題施耦堂侍御學廉〈豆棚閑話圖〉》所說“相忘爾汝。任衣絡青蟲,夜涼如雨。有約休歸,待歸須夜午”正有相通之處,一樂在獨處,一樂在相約,共同構成清代中期文人向往田園與隱逸的內心世界。
從《豆棚閑話》到《豆棚閑話圖》,再到《豆棚閑話圖》題詠,豆棚世界既是以“桃源精神”為中心的“語—圖”互文,又在內涵層面發生了巨大轉變?!抖古镩e話》所構筑的豆棚世界,暗含整個時代的桃源理想,敘述場合的閑適、淡雅為其外在環境,敘事內容的激憤跌宕與倫理教化為其精神內核,深刻反映了易代之際士人的生存困境與探索歷程,旨在回歸素樸的鄉村生活。《豆棚閑話圖》凸顯了小說中的言說場合,將豆棚世界刻畫成鄉村行樂圖,暗含以財富為尊與以年德為尊兩種不同理念的沖突,而又以后者為圖繪豆棚世界的表現中心,不僅刻畫了心理活動豐富、自在自足的鄉村人物群相,而且摹畫了優美、淡遠的鄉村生活圖景。至《豆棚閑話圖》題詠,豆棚題材已經進入乾嘉主流文人的關注核心,成為桃源理想的象征。他們對言說場合仍有描繪,推崇一種自在言說的精神狀態,不過,更為著重于自然環境的描摹,以及人物內心的自在愉悅。這些變化受到內外兩個因素的影響:
1.內在原因:作者身份的變化。美國學者雷菲爾德在《原始世界及其類型》與《鄉民社會與文化:一位人類學家對文明之研究》中曾提出“大傳統”與“小傳統”兩個概念,羅時進《明清詩界的“差序混層”與“眾層化創作”》對此闡述道:“其所謂‘大傳統’,是代表著文明或國家權力,由都市知識階層所掌控書寫的文化傳統;‘小傳統’則指代表鄉村的,由鄉民通過口傳方式傳承的民間性、鄉土性的文化傳統?!倍古镂墨I由小說文本到圖像、題詠的變化正可由“小傳統”向“大傳統”轉變來解釋。艾衲居士生活于明末清初,經歷鼎革,滿腹才氣,卻難以施用,因而狂放憤激,如天空嘯鶴《豆棚閑話序》曰:“有艾衲先生者,當今之韻人,在古曰狂士……賣不去一肚詩云子曰,無妨別顯神通?!币蚨?,他的《豆棚閑話》呈現出典型的民間性、鄉土性、顛覆性等“小傳統”特征,所謂“收燕苓雞壅于藥裹,化嘻笑怒罵為文章。莽將廿一史掀翻,另數芝麻帳目;學說十八尊因果,尋思橄欖甜頭”,有意區分于正史敘述邏輯,而專尋貼合民間生活的“芝麻帳目”與“因果”故事。
這種情況初步改變于華喦、羅聘等畫家手中,他們雖仍為在野文人,卻常常出入鹽商府邸、高官幕府,融入主流文化圈子,成為豆棚文獻從“小傳統”到“大傳統”的過渡,實現了豆棚創作的“差序混層”,將“豆棚”故事中的鄉村生活意趣與桃源精神帶入主流文人圈子。豆棚圖的另一位作者施學濂,長期擔任京官,詩文風流、精于鑒賞,本身便是京城文人交友圈的關鍵人物,法式善《陶廬雜錄》卷二云:“施耦堂侍御……以詩文自豪,尤精賞鑒。辨周秦物,絲毫不爽,賢士大夫皆樂與之游。晚年風流放誕,優伶征逐,酒觴絲竹,無日無之?!闭Q生于文人賞會游宴環境中的《豆棚閑話圖》及其題詠,已與小說文本相去甚遠,成為文學“大傳統”中的創作。今考題詠施圖五家,均為進士出身,長期擔任京職,蔣士銓、吳錫麟、吳省欽都曾為官翰林院,張塤官內閣中書,金兆燕官國子監博士,皆職位清顯。他們處于同一文化場域,擁有文字書寫的共同默契以及逃避現實的相似理想,將“豆棚”書寫帶入隨處可見的隱逸文獻序列之中。于他們而言,清初激烈的民族矛盾早已淡化,因此在題詠之時,有意忽略了小說文本中的嬉笑怒罵,而站在普通仕宦者立場上,憧憬與田園、隱逸相關的豆棚世界。
2.外在原因:政治局勢的緊張。乾隆朝在富庶鼎盛的外表之下,隱藏著嚴峻的政治形勢。就在18世紀后半葉京師文人圈詩酒風流的同時,乾隆四十二年(1777),新昌舉人因為刪改《康熙字典》被斬;乾隆四十三年(1778),徐述夔因《一柱樓詩集》案被戮尸;乾隆四十四年(1779),石卓槐因《槐芥圃詩鈔》案、馮王孫因《五經簡詠》案被凌遲。乾隆四十七年(1782),以大量書籍禁毀為代價的《四庫全書》告成。在這種高壓的政治環境下,知識階層不僅內在高度自律以求避禍,而且在政治上主動迎合王朝需求。以蔣士銓為例,乾隆二十八年(1763),他“于琉璃廠得明史可法遺像及手書卷子,吟詩題跋以藏之”(《蔣士銓年譜》),深藏史可法遺物以避免禍端。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廷贈史可法謚“忠正”,乾隆讀到史可法與多爾袞的信,對其十分贊賞。蔣士銓聽彭元瑞轉述后,將史可法遺物獻給乾隆,乾隆大喜,并于南巡時贊彭、蔣為“江右兩名士”。蔣受感動,力疾北上,重新進入翰林院。清代中期士人思想的高度統一,是被禁錮的體現。王汎森《權力的毛細血管作用》論曰:“清代政治對文化領域之壓制最大的影響,是因漣漪效應帶來各種文化領域的萎縮、公共空間的萎縮、政治批判意識的萎縮、自我心靈的萎縮,形成一種萬民退隱的心態,‘非政治化’的心態?!惫部臻g萎縮、言論自由束縛,也使乾嘉文人主動規避小說文本中的民族對立意識、譏諷語氣,而反復吟詠豆棚世界,表現出對田園生活的普遍向往。
“語—圖”互文性是文圖關系研究的重要話題,也是《豆棚閑話》從小說到插圖、圖畫以及題詠等系列文獻的綰系。其中以豆棚為中心的鄉村田園生活與桃源精神之呈現,無疑是其互文描寫的關鍵所在。而“豆棚”在“語—圖”互文中的不同表達,也彰顯了文本旅行中的新變與偏離:從明清之際《豆棚閑話》以閑適環境言說尖銳社會問題,對易代之際社會狀況多有涉及,積極構筑倫理道德規范,到《豆棚閑話圖》著意于鄉野易趣、鄉村行樂主旨的表達,再到清代中期主流文人對小說文本倫理內涵的主動規避,而凸顯桃源復古情懷,清代士人走過了漫長的心路歷程,尋找到與高壓社會環境相應的心理自適。他們集體從義理探討,走向了生活形式的探尋,將內心世界隱藏在對自由言說與閑適生活的渴求之中。
注釋
:①?[日]小南一郎著、童嶺譯、伊藤令子校《唐代傳奇小說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8、18頁。
②④⑤⑦⑧⑨???????[清]艾衲居士編著《豆棚閑話》,鳳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3、8、34、27、41、35、41、56-57、60、17、78-79頁。
③劉勇強《風土·人情·歷史——〈豆棚閑話圖〉中的江南文化因子及生成背景》,《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⑥梁蒼泱《〈豆棚閑話圖〉閑談場景模擬新探》,《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⑩[美]梅維恒主編《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新星出版社2016年版,第675頁。
?彭啟?!蛾懢艤Y心學闡釋學思想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2011年,第24-32頁。
?[宋]朱熹《孟子集注》,齊魯書社1992年版,第163頁。
?[清]黃宗羲著,沈芝盈點?!睹魅鍖W案》,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762頁。
?[德]莫宜佳《中國中短篇敘事文學史:從古代到近代(第三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21頁。
?[清]唐英《轉天心》,見《燈月閑情十七種》,清乾隆唐氏古柏堂刻增修本。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鳳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45頁。
?兩圖皆見錄于《支那南畫大成》。今據上海書店編《歷代名畫大成》,上海書店1997年版,第219-220頁。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朵云》第五十七集《華巖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頁。
?黃小峰《農夫之樂:中國繪畫中的鄉村休閑生活》,《收藏》2017年第12期。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3、742、2896頁。
?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42頁。
?[清]韋謙恒《傳經堂詩抄》卷一,清乾隆刻本。
?[清]錢載《籜石齋集》卷二十六,清乾隆刻本。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38頁。
?[清]袁枚著,王英志校點《隨園詩話》,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30頁。
?潘中華《錢載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47-250頁。
?[清]蔣士銓《忠雅堂集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0頁。
??張宏生主編《全清詞·雍乾卷》,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6607、6607頁。
?[清]張塤《竹葉庵文集》,《清代詩文集匯編375》,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29頁。
?[清]金兆燕《國子先生全集·棕亭詞鈔》,見《清代詩文集匯編344》,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29頁。
?[清]吳省欽《白華前稿》,見《清代詩文集匯編371》,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36頁。
?[清]舒位《瓶水齋集》,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52頁。
?[清]顧太清、奕繪著,張璋編?!额櫶遛壤L詩詞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44頁。
?羅時進《文學社會學——明清詩文研究的問題與視角》,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47頁。
?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匯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946-947頁。
?[清]法式善撰,涂雨公點?!短諒]雜錄》,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1頁。
?翰林院與文學關系,詳見潘務正《清代翰林院與文學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4-70頁。
?熊澄宇《蔣士銓劇作研究》,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版,第156頁。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血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