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慧
【摘要】目的 探討出院隨訪方式對腦梗死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無意識障礙的腦卒中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入院先后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兩組均于出院10個月左右觀察隨訪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遵醫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規范的電話隨訪方式可以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改善疾病的預后,降低再次發病的比例,有效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出院隨訪;腦卒中;遵醫行為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9..01
腦梗死是指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腦組織壞死軟化,是腦血管病中最常見的疾病,約占75%[1],患病率459/10萬[2-3]。遵醫行為是指患者執行醫囑的程度[4]。腦梗死患者住院期間醫生護士提供了多種形式的健康指導,目的是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煙限酒,遵從醫囑用藥及繼續康復訓練,促進疾病恢復和避免疾病的復發,但在出院后,患者脫離了醫生護士的監管,容易忽略遵醫行為對疾病及預后的影響,造成疾病的復發及進一步損害神經功能,因此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遵醫行為尤為重要,本課題關注出院隨訪工作在護理延伸服務中的應用,通過規范的隨訪方式,提高患者出院后的服藥、飲食、定期復查、健康行為、運動康復等遵醫行為的依從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無意識障礙的腦卒中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42~81歲,依據入院先后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病情、治療用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50例均為研究前常規隨訪患者,隨訪內容包括了解目前疾病恢復情況及給予隨訪指導,隨訪次數為1次。觀察組50例除常規隨訪外,重點側重于對遵醫行為依從性的了解與指導,隨訪次數為3次(必要時特殊患者增加隨訪次數),隨訪內容包括服藥依從性、康復鍛煉依從性、飲食依從性、健康行為依從性以及了解疾病恢復情況。
1.2 方法
為50例觀察組患者建立健康隨訪檔案及隨訪登記本,為了保證隨訪效果,選取具備豐富臨床經驗并且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護士為隨訪護士,在出院前由責任護士進行出院指導,為患者填寫健康檔案,并發放針對該患者的“出院健康指導”,同時介紹科室和隨訪護士的聯系電話,出院1周后由隨訪護士進行第一次電話隨訪,3~6個月后進行第二次隨訪,7~10個月后進行第三次隨訪,由患者遵醫行為的依從性決定是否繼續隨訪,隨訪落實責任制,護士長負責監督管理,不定期抽查了解隨訪效果,資料分析人員也將參與到隨訪效果暨遵醫行為的電話隨訪之中,保證隨訪的科學性、連續性及有效性。50例對照組為研究前已進行過隨訪的患者,隨訪形式為出院一周后由醫生的常規隨訪。責任護士在100例患者出院10個月后按照評價表進行遵醫行為評價。
1.3 評價內容
①遵醫行為:兩組患者均于出院10個月左右,進行隨訪總結。采用自制問卷,對患者在用藥、飲食、健康行為、心理、是否定期復查等遵醫行為方面情況進行調查。②療效評價:依據疾病恢復情況及是否復發進行判定。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遵醫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完全遵醫比例(38/50)、遵醫率(50/50)與對照組完全遵醫比例(11/50)、遵醫率(40/50)相比增加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療效(46/50)顯著優于對照組(36/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腦梗死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殘率和高復發率的特點,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經濟負擔。出院隨訪關注并指導患者的遵醫行為,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不斷向患者灌輸自我護理知識和行為指導,本研究結果發現,上述兩組患者在經過不同形式的隨訪后,患者的遵醫情況在用藥、飲食及疾病恢復方面均達到了滿意的效果,復發率也明顯改善,在定期復診、健康行為(戒煙限酒以及適當運動)、康復訓練等方面的遵醫行為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通過規范的出院隨訪可以正確指導患者用藥、康復訓練,督促患者戒煙限酒,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讓患者從被動治療變為主動參與,明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降低患者再次發生卒中事件的比例,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28-236.
[2] 葉小玉,尹德銘,黃秀全.腦卒中后遺癥的家庭指導[J].中華臨床醫藥與護理,2004,8(8):85-86.
[3] 楊明明.腦卒中后抑郁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1,7(4):159-160.
[4] 孟憲華.腦卒中患者家庭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6,3(4):31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