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



摘? ? 要: 本文以安徽省皖西學院在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問卷調查數據結論為依據,探討當前如何在高校行之有效地傳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增強國民文化自信。針對新時代的新需求,我國高校應全面開設“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既有必要又重要。
關鍵詞: 中國文化概論? ? 文化自信? ? 文化強國
近年來,在“文化強國”背景下,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已經被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列為通識課。國家、政府、教育部門的設計與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都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但還存有一些問題。當前,受西方思想文化潮流及功利性實用性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薄弱。筆者認為,對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意識的培養與強化非常重要。本文以安徽皖西學院(普通二本院校)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開展了深入細致的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旨在了解當前在校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并了解他們對文化強國與文化自信等相關知識的了解與掌握程度,進而分析得出影響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分析如何應對當前的大學生傳統文化匱乏乃至缺失問題,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養。希望本文能為我國高校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設置與教學具體工作的開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關于“文化自信”的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2019年3月3日—3月15日,筆者與課題組成員一起向皖西學院在校大學生派發紙質調查問卷并收回有效問卷150份。文理科學生比重均衡(理科71人,文科79人),性別比例接近1:1(男74人,女76人),調查數據真實有效,具有代表性。
課題組對問卷信息進行了詳細的統計與分析。詳情如下圖所示:
Q1.您聽過“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這句話嗎?(單選)
小結:大學生都知道關于文化自信的提法。
Q2.您認為文化自信或一個人的自信來源于哪些因素?(可多選)
小結:更多的大學生認為文化自信來自于和平公正的國內環境與綜合實力強大的國家,其次是屬于自己的資本。
Q3:您認為文化自信會對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有多大的影響?(單選)
小結:有63.3%的調查者認為文化自信會對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起到決定生死成敗的關鍵作用。
Q4:您更喜歡閱讀哪個地區的文藝作品?(單選)
小結:絕大多數調查者更喜歡閱讀中國文藝作品,其次是歐美作品。
Q5:中國古代四大名著您讀過哪幾本?(可多選)
小結:數據顯示,大學生閱讀最多的是《西游記》,接觸最少的是《紅樓夢》。
Q6:您喜歡觀看傳統文化類節目嗎?如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單選)
小結:有76%的學生表示,偶爾觀看傳統文化類節目,談不上喜歡。
Q7:《王者榮耀》《三國殺》等游戲的設計與風靡是不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單選)
小結:有一半的調查者認為可能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Q8:您認為漢語重要還是英語重要?(單選)
小結:大部分學生認為母語漢語更重要。
Q9:您自認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嗎?(單選)
小結:調查結果顯示,有近一半大學生表示比較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還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表示不太了解。
Q10:您認為中華文明對世界的影響大嗎?(單選)
小結:認為中華文明對世界影響很大的占據了一半以上。
Q11:下列文明中,您認為哪種文明對人類貢獻最大?
小結:數據顯示,有51.3%的人認為中華文明對人類貢獻最大,其次有40%的人認為世界各種文明同等重要。
Q12:您認為“韓流風”“日漫熱”對我國文化的侵襲嚴重嗎?
小結:多數學生認為韓日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是嚴重的。
Q13:您怎么看待近年來一部分國人呼吁抵制洋節日的現象?
小結:在150個有效數據中,32.7%的大學生認為抵制洋節日是文化自信的表現,56.7%大學生認為抵制洋節日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還有10.6%的大學生抱著無所謂的觀望態度。
Q14:您接觸過下列哪些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可多選)
小結:大學生對書法和繪畫接觸得比較多,占60.7%之多,其次是舞蹈、剪紙等藝術,茶道和古典樂器接觸得比較少,顯得很小眾。
Q15:您認為學習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有何意義?(可多選)
小結:選擇“傳承文化精華,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有助于更好地建設國家”的占89.6%,選擇“修身養性可得一技之長,豐富自身文化涵養”的有87.5%,選擇“從中獲得文化歸屬感與認同感,有利于國家的團結穩定”的有90.9%。由此可見,學生對學習研究傳統文化的意義認識比較到位,大學生對增強文化自信的思緒基礎良好,相信在文化概論課程的系統學習中,多數學生會有積極正確的學習態度。
Q16:您認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可以從哪里做起?(可多選)
小結:數據顯示,94.7%的人表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最重要的應該是在教育方面開設專門課程進行普及,其次是從每個人自己做起,再次是在民間發起各種文化活動加以推廣。
Q17:您認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主體應該是?(可多選)
小結:由上面的數據對比顯示,文化傳承的主體應該是當代青少年。所以應該加強傳統文化方面的系統教育。
Q18:您如何看待現在流行的出國留學熱?(可多選)
小結:有87.8%的大學生認為,出國留學是學習和吸收外國優秀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相互補充,并不是文化不自信。大部分學生對出國留學持贊同態度,有9.4%的人認為留學熱潮與文化自信無關。
Q19:您認為我們該如何對待現今世界經濟、文化的全球化發展?(單選)
小結:數據顯示,有98%的大學生認為應該堅持文化交流的雙向性,在交流中汲取文化精華,剔除文化糟粕。有2%的人覺得應該加持本土文化的優越性,摒棄一切外來文化。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較為客觀合理,幾乎沒有出現全盤西化或全盤否定的情況。
Q20:您認為學校該采取什么措施來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多選)
小結: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對學校舉辦傳統文化節、文化講座、開設傳統文化類課程等舉措表示認可和肯定,今后,學校可以在以上這些方面下大力度多管齊下,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更好地普及和弘揚傳統文化遺產。
二、“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全面開設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調查數據顯示:在參與這次文化自信問卷調查的在校大學生中,絕大多數都了解“文化自信”的提法,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都比較了解;大部分學生從小接觸過書法繪畫舞蹈藝術,對其他傳統文化藝術接觸比較少;針對文化強國的說法,多數學生認為這個重任應該由當代青少年肩負起來,學校應該系統開設傳統文化方面的課程進行普及教育;在文化普及和弘揚方面,新聞媒體組織與政府部門都應該帶頭倡導和推進,當然,民間組織應該加大傳統文化的推廣力度;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在未來漢語的發展潛力巨大,會對世界文明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顯示當代學生的文化自信感顯著增強;多數學生認為不應該抵制洋節日,認為應該對外來文化采取開放包容的態度,這才是大國強大,多元文化并存更是文化強國應具有的特征。
筆者認為,針對以上結論,就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方面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1.在各階段教育中,多開設傳統文化類課程,加強教育。建議全國高校在文理工科各專業全面開設“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將其設定為大類通識必修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高校開設“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就是要梳理出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將學生已掌握的有關文化知識、理論形成完整系統的體系,使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實現從片面到全面、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從而真正實現文化上的高度自覺。筆者認為,這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實現文化強國戰略的需要,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葆有中國五千年古老文化本色的客觀需要。
2.在大學教育階段,除了開設公共基礎必修課以外,還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普及活動,如校園文化節、文化講座等。近些年,一些大學生喜歡過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萬圣節,對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等興趣不高。必須加強傳統文化課程教育。當代大學生有義務和責任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
3.根據時代需求,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進行重新審視定位,賦予符合新時代精神的意義與內涵,并加強這方面觀念的宣傳。時代在發展,文化也要與時俱進,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價值與意義需要更多的文化工作者對其進行挖掘與開發,讓古老的文化煥發新的光彩,賦予其嶄新璀璨的生命力,更好地服務于當代文明建設。
4.在文化建設和宣傳工作中,應該充分發揮中華文化強大的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對外來文化既不盲目接受,又不盲目抵制,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前,很多大學生在通識選修課的選擇中大多傾向于如“西方文化精講”“外國名著欣賞”“西方文化史”等,選修“中國文化概論”“國學通論”“唐詩宋詞鑒賞”“詩詞格律”類的課程的相對少。筆者認為,大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不能忽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順應新時代所需,不能僅憑學生的主觀意愿來抉擇,這需要高校頂層設計方案的強制性執行。
至于如何行之有效地進行課程教學和文化傳播,這將是高校傳統文化傳播者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的重新設計、課堂形式的改革創新、課外教學活動的延伸拓展、線上線下課程的雙線推進等方面同時展開探索實踐。當然,這同樣需要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任課教師、授課對象、地方相關文化部分的通力合作、協同創新,只有多方努力和多重保障,國人才能真正提升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陸雅婷.談高校公共基礎課“中國文化概論”之教學[J].文教資料,2014(35):55-56.
[2]宋展云.論《中文化概論》課程的研究性教學[J].現代語文,2014(01):4-5.
[3]史光輝.“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改革芻議[J].漢字文化,2018(2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