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怡寬 毛峻凌
摘? ? 要: 古村落作為中國重要的歷史遺產,是唯一和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近年來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大批古村落煥發出了新的活力。本文以福清沙埔鎮江北毛氏文化村的建設為例,探究傳統文化與新興的自媒體技術、互聯網優勢相結合的互動,在推動古村落文化傳承同時打造鄉村文旅品牌,使古村落煥發新生。
關鍵詞: 江北村建設? ? 古村落? ? 互聯網+旅游? ? 文旅產業
一、引言
(一)古村落保護的意義。
古村落是具有獨特建筑風格和濃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的人類聚居地,蘊藏了從農耕時代留下來的歷史信息與文化遺存。這些地區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傳統建筑與民俗風情,集中體現了當地的歷史文化風貌,具有較高的科學、歷史、文化價值,是中華歷史的“活化石”,更是我們的文化根基。位于福清市沙埔鎮的江北村,臨海與目嶼島相望,有著獨特的歷史背景和人文自然景觀。如今的江北村依然守著拙樸優雅的內里氣質,從毛氏文化展覽館、書樓、四合院等古民居,到毛氏紅燒肉等特色美食及人文山水風光,無不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傳統古村落最動人的剪影之一。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以農耕文明為背景產生的中國村落文化的命運在社會發展中跌宕起伏,一些分布較為零散、破舊的傳統古村落面臨被改造、拆除的命運,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從實際情況看,傳統村落保護的現實十分復雜和嚴峻,如有的村落受城鎮化和工業化步伐的影響,被改建、拆除;如有的村落發展滯后,年輕人出去打工,空心化導致村落衰敗,文化難以再延續;又如有的村落在發展特色旅游業的同時,卻忽略了古村落的保護……近年來古村落保護的話題備受關注,全國各地陸續出臺了一些專項法律法規用以保護古村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實現古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將以福清沙埔鎮江北毛氏文化村為例,探討如何在深入挖掘區域文化底蘊,通過“互聯網+”旅游開發的方式,實現旅游開發、文化傳承的“雙贏”和古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二)江北村發展前景。
江北村地處福州市最具人氣鄉鎮——福清市沙埔鎮東南面,臨海與目嶼島相望,有著獨特的歷史背景和人文自然景觀。目前,江北村已被確認為2018福建“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省級補助村莊,發展前景良好。為了配合沙浦鎮旅游整體規劃,江北村將結合美麗田園小鎮建設,以互聯網為引領開展文旅模式創新。如依托新興的自媒體技術與互聯網將古村落文化傳承與旅游業融合,凸顯江北毛氏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同時,借助互聯網這個載體促進江北毛氏文化內涵的外化創新,搭建“老房與?!蔽穆卯a業微信平臺,推動文化生態旅游深度開發,探求互聯網新平臺在特色小鎮開發上的新應用。
文化旅游是一次時尚的城市與古老的村落之間的對話,因其悠遠情感體驗和在文化保護和傳承、形象塑造與傳播方面的突出作用受到重視。江北村的文化傳承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是基于“互聯網+旅游”的時代大背景下一次全新的嘗試。逐漸凋敝的小鎮的修復不僅僅是單方面的輸血式搶修,與互聯網文旅產業的結合既帶動當地旅游業,又是一張文化名片,在宣傳特色小鎮的同時能夠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梢姡ヂ摼W與傳統文旅規劃模式的優勢互補,有利于促進江北文化內涵的傳承和外化創新,提高特色小鎮綜合增值力?!袄戏颗c?!蔽穆卯a業微信平臺是“互聯網+文化旅游”平臺的產物,將新興的自媒體技術、互聯網優勢與鄉村旅游相結合,探索基于互聯網新平臺在特色小鎮文旅產業模式創新上的新應用,打造古村落文化旅游精品,傳承古村落文化。
二、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推進江北村文化生態旅游的探索
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它使傳統的鄉村旅游在大數據背景下有了更加個性化的體現。文化生態旅游是以新媒體傳播品牌為突破口,利用互聯網推廣江北毛氏品牌文化和品牌形象,助力開發江北文化旅游產業創新路徑。文化生態旅游與新媒體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促進江北文化內涵的傳承和外化創新,發揮輻射互聯網與文旅產業融合的影響力。
(一)以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為基礎,推進文旅產業創新。
互聯網飛速發展為各個領域的優化、增長、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并催生出一個“互聯網+”的新生態時代。人人都在使用互聯網,發展江北文化旅游業,依托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創建平臺是必不可少的。“老房與?!蔽⑿殴娖脚_作為江北文旅產業品牌宣傳的一個窗口,以新媒體傳播品牌為突破口,利用互聯網推廣江北毛氏品牌文化和品牌形象,助力開發江北文化旅游產業創新路徑。與網絡體系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能夠形成不同的功能結構和體系,共同影響整個文旅創新體系的效率。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的全方位溝通、互動,讓人們可以對江北毛氏文旅小鎮的發展歷程進行解讀,加強宣傳,強化人們對小鎮的保護意識,為文旅創新行業帶來新的啟發。
(二)依托互聯網進行整體規劃,突出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
依靠微信平臺,規劃并建設江北毛氏文旅小鎮,突出江北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反映當地與眾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氣息。在這一過程中應當注重古村落物質元素與非物質元素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因地制宜,突出城鎮個性,發掘地方文化,采用當地原有的四合院等古民居,體現不同的風貌特色,保護古建筑和街區,包括文元屋、梅鹿屋、陽初屋、遠揚屋、從雅屋等文化屋和書塘、書樓、“科甲傳芳”牌坊等文物古跡。其次,非物質元素的保護與利用必不可少,非物質元素是文化的“活化石”,展示當地特有的風俗民情,利用江北村美食文化及民俗風情增強小鎮的吸引力,可以推動江北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
(三)文旅融合,分類有序實施。
文化和旅游在技術、產品、市場等方面有明確的邊界,但常常相互交叉、融合。
江北小村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統籌全區古鎮、古村、古跡,深入挖掘歷史價值、旅游元素與文化內涵。將不同發展階段的古村落進行分類保護。對于目前已開發的古村落,例如文元屋、梅鹿屋、陽初屋、遠揚屋、從雅屋等文化屋和書塘、書樓、“科甲傳芳”牌坊,這些古跡是吸引游客的“先頭兵”。以江北文化為根基、古建筑為依托,進一步對其進行保護與開發,豐富其文化內涵,打造古村落文化旅游精品。其次是待開發古村落,我們應當因地制宜,適度對其進行開發。對于擁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和特色的毛家灣、毛家山觀景走廊等具備一定條件,但尚未開發的古村落,發揮后發優勢,創新利用模式;最后一類是暫不開發古村落,則進行全方位修繕,力求達到原本的面貌。
三、互聯網與古村落文旅產業融合的實踐
互聯網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在給小鎮打開對外交流的一扇窗的同時,也會對小鎮格局造成一定的影響。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應當如何保護這些傳統街巷格局、地貌遺跡、自然風光、古建筑等文化遺存,才能使互聯網與文旅產業優勢互補,既在開發過程中保留原有面貌,以獨特的文化吸引游客,又擴大小鎮的影響力?保護與開發并不是矛盾對立的,我們的目標是探索借助互聯網平臺學習大輻射能力的鄉村特色小鎮開發模式,取得文旅融合的雙贏效果。
(一)注重古村落物質元素與非物質元素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
保護古村落,并不僅僅是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的搶修與保護,更是要注重非物質元素的保護。不僅要保護古村落的歷史建筑等物質元素,更不能忽視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等非物質元素的保護,只有將物質元素與非物質元素共同保留下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物質元素與非物質元素是一個整體。江北古村文化遺存并不僅僅是書塘、書樓、“科甲傳芳”牌坊等文物古跡,四合院等古民居,還包括毛氏紅燒肉等特色美食及人文山水風光,這些非物質元素正是發展中最應該保護的,也是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下最精華的部分,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在開發與推廣本村物質與非物質元素實踐過程中,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運用創新思維,在模式上創新經營,貫徹文化旅游的思維模式。本項目可供多個項目同時進行,對多種可能性加以探索,例如在微信平臺上共享旅游數據,讓游客體驗文化田園樂趣的公益活動,發布生態農園體驗信息,包括春季播種插新秧、秋季采摘趕小海,小面積種植家副產品及農家悠閑生活場景,體驗夏季踩沙看麥浪、冬季海釣賞野菊等,以農促旅,以旅促農,引導旅游者體驗更多精彩活動。
這種互聯網+的開發方式,可以巧妙地將本村落物質元素與非物質元素的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
展望未來,在將物質元素和非物質元素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的思想引導下,江北村將迎來發展新局面,翻開古村歷史的新篇章。
(二)實踐中應堅持古村落“保護為主,開發為輔”原則。
始終堅持古村落“保護為主,開發為輔”原則。在開發江北村時可以把握“美麗鄉村”建設這個契機,進一步保護、修繕本村特色古建筑。對原有重要歷史建筑進行梳理,豐富文化體驗過程,在旅游文化功能上使傳統村落進一步得到提升。同時整合江北村歷史文化、古建筑群及街巷等歷史資源,深度挖掘本村的歷史文化價值:適當改造本村歷史名人的古宅,鍵入新的文化功能,實現江北村的文化傳承。將古村旅游與田園景觀結合,讓游客可以深度體驗豐富的旅游項目。規劃和整治古村周邊的基本農田,同時強化田園綠化,為游人提供良好的庇蔭條件,打造出豐富的田園風光。
(三)打造特色古村落文旅融合品牌的探索之路。
1.利用新媒體促進文旅融合品牌的快速發展。
借助網絡、社交平臺等一系列媒體的曝光推動品牌和文旅更快速的融合,凸顯品質品位,提高觀賞性和專業性。“老房與海”文旅產業平臺包含信息查詢功能版塊、文化傳統體驗與感悟版塊還有驢友交流與互動專區,如“旅游者意見區”“網上旅游咨詢區”“旅游自我設計區”等,能提供多元化服務,順應了未來發展趨勢,也與國家旅游業轉型契機相吻合。實踐中可開發一些具有當地文化民俗的節目,讓世人更好地了解江北小鎮的文化,讓福清江北毛氏文旅精品小鎮的人文特色、民俗特色進入文旅愛好者和大眾的視野,漸漸普及特色小鎮文旅概念,并打開人文生態旅游的市場,逐漸形成一種品牌效應。
2.凸顯文化特性,堅持發展的獨特性。
互聯網在凸顯文化特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將互聯網與文旅產業融合的探索中,可以有意識地向游客輸出信息,引起游客的文化認同感。在初步探索中將平臺分為五大類。一是產品資訊,江北毛氏文旅精品小鎮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民宿飲食等介紹;二是品牌故事,借助毛氏名人提高權威性;三是用戶體驗,提供住店用戶良好的住房體驗;四是促銷活動,以增強用戶黏性;五是提供周邊信息,與小鎮文旅相關且具有一定趣味性或實用性內容。這些探索對江北古村落的未來發展鋪開一條坦途。
四、結語
互聯網是文旅產業發展的靈魂,江北村文旅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是一次新嘗試,也是一個提質增效的過程,以新媒體傳播品牌為突破口,利用互聯網推廣文化和品牌形象,能夠助力開發江北文化旅游產業創新路徑。與網絡體系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功能結構和體系,共同影響整個文旅創新體系的效率,推動文旅產業登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吳中軒.留得鄉愁,如何發力占先機[N].蘇州日報,2016-5-10.
[2]李永萍.我國臺灣古村落“再生”的3大文創策略[J].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6(15).
[3]薛佳.經濟新常態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分析[J].農經透視,2017(1).